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什么的特点?

高2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1、高2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高2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3个故事的大意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有战国7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7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6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1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2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2、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   

1、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1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3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1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1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4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2篇)、书(18篇)、表(8篇)等5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2十4史》,史记是其中的第1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课文说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1篇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1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1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   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1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1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赵国大事纪年表: (小黑板展示)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赵惠文王十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十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十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十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2万人   赵惠文王2十年(前279)   渑池之会   

4、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写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3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2、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   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   完璧归赵   背景   

1、秦要求:以十5城换璧   

2、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 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城池   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   

3、缪贤推荐相如出使   

4、相如主张送璧入秦: 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   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   

5、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   

6、赵王派相如出使   经过   秦王无意赏城   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   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   相如妙计取壁   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   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   勇求秦王斋戒5日,设9宾于廷,拖延时间   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   相如陈词   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   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   愿以死谢罪   结果   

1、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   

2、相如被封为大夫

3、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   渑池之会   背景   

1、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1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   

2、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   

3、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   

4、廉颇部署 :a)赵王3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   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   经过   

1、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   

2、秦臣请赵王以十5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   结果   

1、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

2、相如功劳最大,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背景   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   经过   

1、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   

2、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   

3、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   结果   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   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   

5、布置作业   

1、 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   

2、 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    第2课时   

1、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   

1、 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1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 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1、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3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1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3个回合的较量:第1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1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 第2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1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1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3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1、“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3、 蔺相如的“5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 :   

1、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1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1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3层对比:1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2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3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2、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1“令”字,蔺相如则用1“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 “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1个是鼓瑟,1个是击缶;1个是被逼无奈,1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3、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1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5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1个暗示”两个事实是:1是两人5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2是在秦王面前是1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1个敢说敢为的人,是1个不顾生死的人1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3、“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负荆请罪”这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对比反衬手法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反衬蔺相如的见识超人1等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课件展示文章结构)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1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2人1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3件事这3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1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第1部分(

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   (这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1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1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1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1是忌惮廉颇之勇,介绍廉颇,既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2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第3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4部分(1721段)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2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和好”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1到爱国这1基本点和共同点上(板书)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第3课时   

1、 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3、师生评议各组表演   

4、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   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   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   

5、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6、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   

7、各组请1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   

2、教师总结,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1、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   

2、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1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1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1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最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1个又1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3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1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和好的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1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3、选取典型事件(前面已总结)    第4课时   

1、查阅讨论,归纳重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先由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并由学生先解答,最后教师更正   

3、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课件展示)   A.通假字   

1、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4、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5、设9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6、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B.1词多义   负:

1、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4、均之2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4、大王乃遣1介之使至赵(使臣)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2、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3、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2、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1、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2、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2、愿以十5城请易璧(用,拿)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3、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5、请指示王(指给……看)   

6、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8、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1、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1、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2、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1、完璧归赵(使……完整)   

2、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3、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4、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我为赵将   b.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1、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2、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3、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2、对比阅读   1.发放《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资料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1个成功1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1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1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板书设计】。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什么的特点?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什么的特点?

这是教案,你自己慢慢看吧

1、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1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1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1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1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1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1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1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1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2、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1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1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1种是,先通读1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1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3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1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3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3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1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3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1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1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3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1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1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1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1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1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1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7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7雄”,秦国是最强的1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6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1种官职,分为上、中、下3等,“上大夫”是最高1级的大夫。 卿1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6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将相和》)1.蔺相如看这情形...



3、读下面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将相和》)1.蔺相如看这情形...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4、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1、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做到以下4个方面: 1.准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1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1篇课文、1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2.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1篇课文中,在1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1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1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3.适度: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难易要适中,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目标过高,通过教学难以达到,学生觉得高不可攀;目标过低,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索然无味。 4.分层: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1时空中按划1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1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1水平的教育。 如:我在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时,将教学目标分为: (1)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能力训练点: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4)美育渗透点: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 完整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1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3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2、扎实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少要抓住“读、思、练”这3个环节,通过“读、思、练”的携手合作,学生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创造语言。这样,积累促进了运用,运用又更新了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得到了丰富与充实,言语能力也会跟着节节拔高!

1、注重朗读,自主感悟。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是启迪思维、熏陶情感的不2法门。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 为此,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应该是文本阅读的主人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有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只顾着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环节,常常成为束缚老师手脚的绳索。上课时,不等学生仔仔细细地将文本读深读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进入条分缕析。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1知半解,囫囵吞枣。老师的催促,或者有时象征性的读书,也只是1个走过场,学生的读书犹如蜻蜓点水,1带而过。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惜,由于没有阅读,这些内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 2.启思导疑,放飞思想。 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评价1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当是只看这节课多热闹,教师讲了多少内容;1堂课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1根看。

蔺相如任务分析!



5、蔺相如任务分析!

这是教案,你自己慢慢看吧

1、教材说明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则着力赞扬了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精神。 蔺相如的1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1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的这段话,是1个重点,也是难点。廉颇英勇善战,威震朝野,战功赫赫,这是实情。甚至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1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不能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均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现在璧在我手里,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1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1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1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1段光彩不灭的佳话。

2、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召集、大臣、允诺、廉颇、抵御、侮辱、拒绝、战袍、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教学建议 1.《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1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本课,可以有两种思路。1种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另1种是,先通读1遍课文,大体弄清课文讲了1件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最后再综合从各个故事中得到的认识,弄清3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2.指导学生给3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1种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至于3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3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3.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思考·练习”第1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正是这样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多数学生可能说喜欢蔺相如,有些学生会说喜欢廉颇,可能还有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说喜欢秦王,也应让其陈述理由,但应加以疏导,不能为了体现个性阅读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观念。 4.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可结合“思考·练习”第3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可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 对思考题列举的问题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秦王叫人记录赵王为其鼓瑟1事,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是个奇耻大辱。而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从而维护了赵国的尊严;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蔺相如又拼死保护赵王,因此“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5.课文较长,可让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1个故事练习有感情朗读。 6.3个故事情节都比较生动,适于演课本剧。可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课外排练并演出。可以演整篇课文,也可以演其中的1个故事。 7.本课生词较多,应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自行解决,个别较生僻的,教师可略加指点。 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1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1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示弱: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古代的1种弹拨乐器。鼓瑟,就是弹瑟。 缶:古代1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4、参考资料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1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当时,比较强的 国家有7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7雄”,秦国是最强的1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6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1种官职,分为上、中、下3等,“上大夫”是最高1级的大夫。 卿1种官职,分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6年(公元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