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1、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1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3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1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1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1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读课文。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1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1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1读,好吗?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1些,渲染1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3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4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1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1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1条小路1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1起来读1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1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4、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1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1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1读。   

5、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1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1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1首诗,是1幅画,也是1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1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1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2.看到“田园”2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1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1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1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1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4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1、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1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1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1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1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1般给人1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1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1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1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1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3、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1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1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3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3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1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1读,再次感受1下。   我们再1起读1读。   

4、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1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

1、2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1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1个“茅檐”,1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1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1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1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1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1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1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2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1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5、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6、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1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1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画,仿佛听到了1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1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1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1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1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1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1待就是2十年。然而,在这2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1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位6十8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

1、2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3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4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1片,1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4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4时田园杂兴》(其2十5)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3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1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1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3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1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3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年级下册语文古诗3首教案



2、6年级下册语文古诗3首教案

《百合花开》小学6年级语文课文



3、《百合花开》小学6年级语文课文

是教案么?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中提出: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语文课标”建议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百合花开》是语文课改教材6年级第1学期第3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1个人生哲理。本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1篇散文。课文写的是1株百合抵御各种困难坚信自己能开花,最终开出了美丽的花。告诉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虽然本文是本单元中的最后1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但对本单元经过通读与研究,感到本文在作者平实朴素的语句中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更适合于师生共同学习感悟。因此,我们继续运用训练点来使学生理解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这个道理。 学情分析:高年级学生阅读记叙文时,基本上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希望通过训练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思考、张口品读、亲身感受,达到悟知、悟情、悟理。 教学方式: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来自读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能说出百合花开放前后的种种经历。

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我要开花……我都要开花!”这段话的理解与感受。

3、学后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4、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百合花的经历感悟百合的品质,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文懂得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4十年前,1位少年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辛苦地劳作。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超越凡人的梦。他想当作家。听了他的想法,父亲感到很好笑,告诉他不要做梦了。而他坚持信念,从17岁起便发表作品。20岁时便推出自己的第1本书《莲花开落》。在30岁以前已得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当年的这位少年就是林清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1篇文章,板书《百合花开》。1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怎样1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呢,1起来深入学习。 初读课文

1、那么百合开花经历了1个怎样的历程?自由读课文,找1找。

2、板书(杂草——花苞——百合花开——百合谷地) 过渡语:通过这个成长历程,向我们展示了1株什么样的百合?再来读书。 再读课文

1、默读,百合从长得和杂草1样到它盛开,是怎样做的?画下有关句子。(评价,关注全体。) 出示: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2、自己小声读这3句话,你发现什么了?(评价)

3、从它的每1次努力中我们能体会出这是1株什么样的百合?再回到课文,请大家细细品读,做简单批注。 交流体会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1)百合是怎样做的,读1读这句话。理解深深地,直直地。 (2)这种努力容易做到吗?(结合生长环境谈1谈,偏僻遥远的山谷、数千尺高的断崖,预示了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但它仍然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再读。) (3)这样不容易做到,百合为什么仍然去努力做?读读这个念头。(为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读出百合地坚强。) (4)读到这里,你体会出这是1株怎样的百合呀? 经过百合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1个花苞。 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结合这1次努力,谈1谈你的体会。 (1)百合是怎样做的,(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2)在什么情况下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他们怎么说的)。 师过渡: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1个花苞,但是,野草们在私下嘲笑它:指读;在公开场合,则讥讽它:指读;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指读。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百合说:(齐读)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 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1株花的庄严使命; 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表达了百合心中什么念头?(我要开花)此时,心中的念头已变成它努力追求的信念。 (3)百合怎样越来越强烈的表达出“我要开花”这个信念的?再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来体会。 指读,指导,评价。(学生结合上下文、重点词理解到百合自信、有责任感、执著、拥有强烈自尊) (4)这是1株什么样的百合?此时,你们就是这株这样的百合,让我们1起来回应野草的讥讽嘲笑与蜂蝶的鄙夷劝阻。齐读:野草们在私下嘲笑……百合说;在公开场合则讥讽……百合说;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也会鄙夷劝阻:百合说。 (5)面对野草蜂蝶的嘲讽讥笑,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就让我们记住百合的这段话。填空,自己试1试。齐读。 过渡语: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为了心中那个纯洁的念头,百合努力着;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为了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百合继续努力着;有1天,它终于开花了。(图片演示)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这美丽多么来之不易,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百合停止它的努力了吗?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让学生自己读,百合又在努力做什么,体会出这又是什么样的百合?指名读。 齐读:年年春天,百合努力的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师接读:(配乐) 过渡语: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嗅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此时,你置身于这百合谷地,你看到什么样的百合,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对百合说什么?训练说话。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1株百合的教导: 出示:学生齐读——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全文,感悟哲理) 总结: (出示3句话回放)通过百合的这个历程,我们真切感受到无论是开花还是做人,在追求梦想的时候,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懈努力,就能开出美丽的花,就是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是百合花开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正是作者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尽心就是完美”。 结束语: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1株美丽的百合花盛开。 板书设计: 百合谷地 百合花开信 花苞念 杂草。

《百合花开》小学6年级语文课文



4、《百合花开》小学6年级语文课文

小学3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5、小学3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6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6、小学6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在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4000头野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1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些鹿的安宁,1906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1场除狼行动,到1930年累计枪杀了6000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10万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1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头,且病弱者居多,兴旺1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1方面捕食掉1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鹿群退化。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而这项计划却遭到1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