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四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1、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1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3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1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1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1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读课文。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1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1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1读,好吗?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1些,渲染1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3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4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1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1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1条小路1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1起来读1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1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4、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1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1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1读。   

5、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1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1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1首诗,是1幅画,也是1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1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1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2.看到“田园”2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1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1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1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1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4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1、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1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1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1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1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1般给人1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1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1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1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1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3、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1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1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3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3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1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1读,再次感受1下。   我们再1起读1读。   

4、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1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

1、2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1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1个“茅檐”,1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1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1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1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1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1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1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2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1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5、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6、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1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1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画,仿佛听到了1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1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1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1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1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1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1待就是2十年。然而,在这2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1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位6十8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

1、2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3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4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1片,1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4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4时田园杂兴》(其2十5)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3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1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1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3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1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3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2、4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导语: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应该设计什么教案?具体内容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喜悦的季节,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让人遐想的季节。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开展“走进秋天”这1主题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参加对象: 4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2、通过学习设计研究计划及实施研究方案,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及科学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了解秋天,可以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自然科学进1步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经历各种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会,体验探索式学习方式。   活动计划与步骤:   第1阶段: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方式:调查、讨论、谈话、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步骤:   

1、活动前发放调查表格,调查学生对秋天的了解程度。   我知道的秋天   秋天来临的时间:   秋天的天气特征:   (1)气温( )度――( )度   (2)降雨( )   秋天的其他特征   公园里,( )   果园里,( )   菜园里,( )   田野里,( )   秋天还有哪些特征?   描写秋天的诗歌、词语、好词佳句   

2、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想研究些什么?为什么?确定出研究主题。   

3、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   

4、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5、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2阶段: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方式:学生让父母带领大自然中观察、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步骤:   

1、大自然中去观察秋天、寻找秋天。   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在活动中,或者给秋天照相,或者给秋天画1幅画,或者寻找1份秋天的纪念品。   

2、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1)根据自己到大自然中的'观察,确定调查的内容。   (2)制作调查表或列出访问提纲。   (3)明确向谁调查或访问。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苗圃工人、农民等调查。   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3、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5、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相同的归并,不同的列出目录,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整理,将观察秋天的作品整理。1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归纳学习的过程。 第3阶段: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方式:交流、汇报、讨论、展示。   活动步骤:   

1、小组汇报,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 展示:   第1部分:摄影、图片展。   学生分类整理拍摄的照片或者是查找到的图片,再分别介绍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2部分:绘画展。   把自己笔下的秋天介绍给大家。   第3部分:纪念品展。   如:采集的实物(水稻、花生、大豆、棉花、柿子、梨)   第4部分:赞美秋天。   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古诗、成语、佳句段落。   第4阶段: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参   与学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能运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装扮自己的学校。   活动内容: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方式:讨论、设计、展示   活动步骤:   

1、根据你的观察与了解,你认为,我们校园里哪些地方应种植或摆放什么样的植物,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美化校园?请你当1回秋天校园的美容师,进行美化设计。   

2、展示。   

3、评价。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efly8288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语文园地 |课型|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1课时 | 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6.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 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2.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1单元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4,有关这1单元的重要知识吧。(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2)| |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教学|( )分钟|

1、交流平台|1.。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4、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efly8288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4年级上册:语文园地4 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语文园地 |课型|语文园地 |授课|时间|1课时 | 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6.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的兴趣。 | 教学|重点|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2.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1单元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4,有关这1单元的重要知识吧。(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2)| |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教学|( )分钟|

1、交流平台|1.。

人教版4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教案和习题设计



5、人教版4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公开课教案和习题设计

1、把长课教短,就应该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该怎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呢?“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怎样操作呢?我们可以回忆1下代老师的课:

1、幸福的走进课堂,走进幸福的课堂. 先看学生课前活动:背古诗词有情有趣又有味、唱歌唱得高高兴兴、快乐乐,充满童真童趣,处于1种充满幸福的状态和境界.上课伊始,老师根据今天上课不同于在自己班里,所以在交流时,问学生:今天有许多听课老师,你们紧张吗?这里有老师的关心. 我不知道代老师这个教学设计是否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有意行为,不管怎样,这是非常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让学生在平等的、安全的地位中,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自由的心境下,幸福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是1种非常理想的状态.现在,很多教育专家在研究教育理想状态,我认为他们应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来,听听看看代老师的课.

2、自主学习是老师的幸福,更是学生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要我说,看到学生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说现在的学生自己认为自己幸福吗?我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我们5年级第1单元的测试卷作文题就是:你幸福吗?学生感到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作业多,课堂没有兴趣,大量的机械抄写,做不完的资料,坐在课堂只有听得份,没有活动的份,被动学习占主要成份,大都是在老师的催逼下学,被迫学,无味学,应付着学.那么,我们在代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主动学、自由地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幸福地学. 学生的发言充满自信,许多同学的交流语言流畅,出自内心,符合情境,有的甚至伴随肢体语言,非常好.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怎能不进步,怎能不发展,怎能不幸福?各位老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领工资,幸福是被校长表扬,幸福是看到学生进步,幸福还是听到1堂好课,1堂有用的课,1堂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时有启发的课.

3、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幸福中获得知识 我们看1看这1课有哪些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再看看这些目标学生实现了没有? 我仔细地记了1下,在学生听到老师“读文后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写体会”的指令后,学生默读活动进行了13分钟.这个活动,看似静态的,但这里却包含着丰富的活动:有学生默读的活动,有学生思考的活动,有学生推敲用词、琢磨语言的活动.我认为,今后,咱们的略读课文,1定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斟自酌,反复推敲琢磨,那不叫自主学习,那叫坑人、哄人、骗人. 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才是幸福.我们今天不是学的《幸福是什么》吗?请问,你们看到孩子们的幸福了吗?如果你看到了,就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

4年级上册《古诗》语文教案



6、4年级上册《古诗》语文教案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1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1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进入第2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2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2、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1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3、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4、作业   默写全诗。 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很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游戏,好吗?   我说上句,你接下句。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3千尺。疑是银河落9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快又好,果然名不虚传啊!   同桌玩1玩。   

2、导入   

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   (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1对好朋友,今天我们1起来欣赏与他俩有关的1首古诗。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3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1起来写。   hè鹤:注意左边稍微写窄1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3、读题获信息   

1、1起来读读:   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1遍,注意节奏。你看,注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1幅多么清晰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获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1起来欣赏这首古诗。   

4、读准确、读流利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还有想读的吗?   

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1起来读。   

5、读诗知画面   

1、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身读读诗,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把你想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听。   

3、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依次出现了哪些画面?   (1生自由说。)   情况1:   (同学说前两行或全部。)   

1、说得真好。你能把西辞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说。)   来,看看示意图,你会说得更好。你再来说说。   你还想说。   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了李白,然后乘着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向东边的扬州驶去。   

2、你看,画面动起来了。送别是在烟花3月的1天。   烟花3月是1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学不时地说,使画面说丰满。)   (生想象不出: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怎么动的?)   真是1副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你的想象真丰富。   

3、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1下。   

4、说得真好!你能想着这些画面,读读前两行诗吗?   

5、繁花似锦的春天,正是诗人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的好时候,而好朋友却要离开我了。我们也1边想着画面,1边读读这两行诗。   情况2:   (同学说后两行。)   

1、你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2、(说到“唯见、望”。)   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似乎要把自身的1片情意托付给江水,陪送友人。人虽分,心相随,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3、(说到“孤帆”。)   江面上真的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小船吗?(不是)   (如答不出来: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啊,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久久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船吗?)   那为什么说“孤”呢?   (孤独寂寞的心情。)   哦,你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想象出来了,画面也活了。   你还能加入什么想象把画面想得更活呢?   

4、谁能完整地把这些画面描绘1下。   

5、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内心的想象,让送别的画面更加丰满起来了。   那你能想着画面,读读后两行诗吗?   

6、我们也像他那样,1边想着画面,1边读这两行诗。   

5、读诗悟情感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我们想象着画面,再读整首诗,看看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情况1:   (我体会到了他们依依不舍的感情。)   那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首诗。老师给你配点音乐。   情况2: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请你读读。   哦,你的朗读展现了1个温情的送别局面。   情况3:你是想说还是想读?   

2、请同学们再读读整首诗,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3、真挚的情谊成绩了千古名篇。让我们把它背下来吧。   (自由读背。)   能背的同学站起来,我们1起背,(课件音乐)   多美的人间真情啊!   

5、读诗迁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1起通过“读古诗、想画面、体会情感”这种方法欣赏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欣赏古诗的方法独自欣赏《送元2使安西》。(课件)音乐。   

2、来,先把它读正确。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请同学们自由欣赏这首诗,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4、同桌交流交流。   

5、谁想谈谈?   (生自由谈。)   

6、你想着画面,带着你的体会,读1读这首诗。   

7、能不能试背1下:   不1样的景,不1样的人,不1样的送别里却蕴涵着同样的.深情。   

5、结束   

1、时间过得真快,我们也要分别了。同学们,戴老师真舍不得你们哪!你们今天表示得太出色了,我想送1句诗给你们:   你们的确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离别之际,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用1句送别诗,或者自身想说的话都可以。   

2、同学们,今天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这优美的诗句,更难忘记的是人间美好的真情:   你能把这样深情的送别诗改编成1个感人的小故事吗?   出示课件:   作业:发挥你的想象,从两首诗中任选1首,把它改编成1个感人的送别小故事。 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1、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1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2、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1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1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1笔是撇,第3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5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1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8大家之1。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1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1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1叶小舟,上面坐着1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1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1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1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3、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高低1样,最后1笔写成点。   舟:第5笔横要长1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1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4、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5、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1找柳宗元的诗,读1读。   和:板书设计:   5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1笔是(撇),第3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4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语文教案4   微课题研究小组   抓住关键词培养阅读思维能力的研究   教学内容   4.秋天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2.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秋天的景色特点,品味秋景的美丽,感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十6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6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十6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策略/方法   第1课时   

1、目标导学,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1年4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1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课题)   2.(多媒体课件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什么问题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   

2、精讲点拨,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读准课文,不错、不添、不漏。同时,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指名领读齐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提问: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容易写错的地方?我们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并交流反馈。   6.齐读。   7.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1背。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秋天?   8.小结: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   

3、有效反馈,布置作业:   1.小结:读了这1首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2.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背诵全诗。   

2、听写生字词,描红习字。   

3、选择你最喜欢的1个小节,根据内容画1幅秋天的画。   

4、课后收集写秋天的诗,古诗,现代诗都可以。   第2课时   

1、复习:   1.听写课后词语,并反馈。   2.谈话:上1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2、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1、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此处可让学生质疑)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画画谈谈自己的理解。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   

2、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其中,你喜欢什么呢?把描写这1景物的语句勾画下来圈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组织交流,相机指导: A、秋风:   (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1把柔韧的梳子。)   (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1点1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1小结,师生共同评价。)   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   (2)自读第3到5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   (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   (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组织讨论: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   (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3、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谈话“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1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出示分组活动内容: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   (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1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1-1揭题,生齐读课题。   1-3生自由谈   2-1生自读全诗   2-4教学易错字   2-7生思考   3-1创设情境,学生发言。   3-2引导学生在图画中、从身边景物、人物、事物的变化中找秋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秋天的特点。   1-2学生质疑   2-1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品析,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2组织学生讨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