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教案怎样写?

3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1、3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风的成因》教科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新课程标准要求3至4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1些方法。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1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1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学生分析】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1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3年级的学生来说有1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2、探索。

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2、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第1单元教的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1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有用! 第1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单元类型:能力训练单元 2.教学目标:初步经历系统地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模型在解释中的作用,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技能与兴趣方面的基础。 3.教材结构: 本单元有两课,实际上是1个非常连贯的整体,是1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种分段,把它们看作是1篇完整的课文也是可以的。 第1课《制作宇宙模型》是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制作1个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学性方面并无太高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制作即可,它是第2课的基础;第2课《修改模型》是针对前1课发现的问题,拟订修改方案,并对模型进行完善。 4.能力训练重点: 建立模型。 搜集资料。宇宙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资源。 展示交流。本单元有两处展示模型的环节,都是有必要的。第1次制作模型后,属于内部展示交流,同班学生互相学习、提出建议,收集修改信息;第2次是在模型改进后,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在校园公共场所展示学习成果。 5.教学难点: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数学公式、图表等也可能是1种模型(概念模型)。 制作概念模型的难度很大,本单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充足的资源是制作模型的保障,教师要提前搜集1些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分析】 模型有多种多样,学生接触的不少,特别像飞机、汽车模型等。但是,为了解释1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而系统地制作1个模型,却少有体验。更没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现有水平层次上制作1些粗浅的模型还是可行的。 【教学流程】 制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学用时】 初步计划用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制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签、A3纸、笔、棉线、砂、剪刀、胶水、细铁丝、即时贴标签纸、标志牌 科学展示场地(大小要适合4个班学生码放作品,最好是1间空置的教室) 科学记录本 【课时设计】 第1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 能制订计划。 知道1些浅显的天文学知识。 【教学过程】

1、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大会上,通过了1项重要决议,使太阳系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星数量由原来的9颗变成了8颗。

2、自由发言 1. 针对这1事件,请同学们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教师播放投影,增加同学们对宇宙的感性知识。

3、情景模拟 1. 提示:假设有1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奇妙的宇宙很感兴趣,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式向他介绍宇宙的情况?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绍其中1部分。 2. 独立思考后,模拟小朋友提问的场景:1个“大同学”试图向3个“小朋友”解释宇宙知识。 3. 听取各组的汇报,并针对同学们的描述给予评价。 评价重点:简洁易懂。 4.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来解释好?(模型能帮助自己的表达,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4、制订计划 1. 什么是模型?我们见过哪些模型? 2. 阅读教材P2,思考:制作模型要注意些什么? 3. 制订计划:名称-器材、资料-分工-步骤。 4. 互相评价。 第2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1. 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议,重新修改模型。 【教学过程】

1、回顾,明确本课教学任务 教师提示:制作模型的目的是便于解释与理解。

2、开始制作

3、互相参观、评价 1. 制作方:每组留1名解说者,解释模型的含义,并记录同学们的合理建议。 2. 参观方:给对方提1条合理化建议。 评价标准:看得明白。

4、小组讨论 1. 参观的收获。 2. 其他组提出的建议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订修改模型的计划。

5、修改模型

6、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地点:(自定)。 【课后反思】。

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3、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第1单元教的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1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有用! 第1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单元类型:能力训练单元 2.教学目标:初步经历系统地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模型在解释中的作用,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技能与兴趣方面的基础。 3.教材结构:  本单元有两课,实际上是1个非常连贯的整体,是1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种分段,把它们看作是1篇完整的课文也是可以的。  第1课《制作宇宙模型》是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制作1个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学性方面并无太高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制作即可,它是第2课的基础;第2课《修改模型》是针对前1课发现的问题,拟订修改方案,并对模型进行完善。 4.能力训练重点:  建立模型。  搜集资料。宇宙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资源。  展示交流。本单元有两处展示模型的环节,都是有必要的。第1次制作模型后,属于内部展示交流,同班学生互相学习、提出建议,收集修改信息;第2次是在模型改进后,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在校园公共场所展示学习成果。 5.教学难点: 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数学公式、图表等也可能是1种模型(概念模型)。  制作概念模型的难度很大,本单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 充足的资源是制作模型的保障,教师要提前搜集1些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分析】  模型有多种多样,学生接触的不少,特别像飞机、汽车模型等。但是,为了解释1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而系统地制作1个模型,却少有体验。更没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 在学生现有水平层次上制作1些粗浅的模型还是可行的。 【教学流程】 制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学用时】  初步计划用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 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 制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签、A3纸、笔、棉线、砂、剪刀、胶水、细铁丝、即时贴标签纸、标志牌  科学展示场地(大小要适合4个班学生码放作品,最好是1间空置的教室)  科学记录本 【课时设计】 第1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 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  能制订计划。  知道1些浅显的天文学知识。 【教学过程】

1、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大会上,通过了1项重要决议,使太阳系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星数量由原来的9颗变成了8颗。

2、自由发言 1. 针对这1事件,请同学们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教师播放投影,增加同学们对宇宙的感性知识。

3、情景模拟 1. 提示:假设有1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奇妙的宇宙很感兴趣,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式向他介绍宇宙的情况?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绍其中1部分。 2. 独立思考后,模拟小朋友提问的场景:1个“大同学”试图向3个“小朋友”解释宇宙知识。 3. 听取各组的汇报,并针对同学们的描述给予评价。  评价重点:简洁易懂。 4.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来解释好?(模型能帮助自己的表达,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4、制订计划 1. 什么是模型?我们见过哪些模型? 2. 阅读教材P2,思考:制作模型要注意些什么? 3. 制订计划:名称-器材、资料-分工-步骤。 4. 互相评价。 第2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1. 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议,重新修改模型。 【教学过程】

1、回顾,明确本课教学任务 教师提示:制作模型的目的是便于解释与理解。

2、开始制作

3、互相参观、评价 1. 制作方:每组留1名解说者,解释模型的含义,并记录同学们的合理建议。 2. 参观方:给对方提1条合理化建议。  评价标准:看得明白。

4、小组讨论 1. 参观的收获。 2. 其他组提出的建议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订修改模型的计划。

5、修改模型

6、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地点:(自定)。 【课后反思】。

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4、大象版小学5年级科学课第1单元教案怎样写?

第1单元教的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1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有用! 第1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单元类型:能力训练单元 2.教学目标:初步经历系统地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模型在解释中的作用,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技能与兴趣方面的基础。 3.教材结构: 本单元有两课,实际上是1个非常连贯的整体,是1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种分段,把它们看作是1篇完整的课文也是可以的。 第1课《制作宇宙模型》是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制作1个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学性方面并无太高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制作即可,它是第2课的基础;第2课《修改模型》是针对前1课发现的问题,拟订修改方案,并对模型进行完善。 4.能力训练重点: 建立模型。 搜集资料。宇宙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资源。 展示交流。本单元有两处展示模型的环节,都是有必要的。第1次制作模型后,属于内部展示交流,同班学生互相学习、提出建议,收集修改信息;第2次是在模型改进后,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在校园公共场所展示学习成果。 5.教学难点: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数学公式、图表等也可能是1种模型(概念模型)。 制作概念模型的难度很大,本单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充足的资源是制作模型的保障,教师要提前搜集1些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分析】 模型有多种多样,学生接触的不少,特别像飞机、汽车模型等。但是,为了解释1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而系统地制作1个模型,却少有体验。更没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现有水平层次上制作1些粗浅的模型还是可行的。 【教学流程】 制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学用时】 初步计划用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制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签、A3纸、笔、棉线、砂、剪刀、胶水、细铁丝、即时贴标签纸、标志牌 科学展示场地(大小要适合4个班学生码放作品,最好是1间空置的教室) 科学记录本 【课时设计】 第1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 能制订计划。 知道1些浅显的天文学知识。 【教学过程】

1、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大会上,通过了1项重要决议,使太阳系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星数量由原来的9颗变成了8颗。

2、自由发言 1. 针对这1事件,请同学们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教师播放投影,增加同学们对宇宙的感性知识。

3、情景模拟 1. 提示:假设有1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奇妙的宇宙很感兴趣,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式向他介绍宇宙的情况?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绍其中1部分。 2. 独立思考后,模拟小朋友提问的场景:1个“大同学”试图向3个“小朋友”解释宇宙知识。 3. 听取各组的汇报,并针对同学们的描述给予评价。 评价重点:简洁易懂。 4.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来解释好?(模型能帮助自己的表达,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4、制订计划 1. 什么是模型?我们见过哪些模型? 2. 阅读教材P2,思考:制作模型要注意些什么? 3. 制订计划:名称-器材、资料-分工-步骤。 4. 互相评价。 第2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1. 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议,重新修改模型。 【教学过程】

1、回顾,明确本课教学任务 教师提示:制作模型的目的是便于解释与理解。

2、开始制作

3、互相参观、评价 1. 制作方:每组留1名解说者,解释模型的含义,并记录同学们的合理建议。 2. 参观方:给对方提1条合理化建议。 评价标准:看得明白。

4、小组讨论 1. 参观的收获。 2. 其他组提出的建议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订修改模型的计划。

5、修改模型

6、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地点:(自定)。 【课后反思】。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