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有趣的盐水》教案及反思,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
1、大班科学《有趣的盐水》教案及反思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泰州的记忆 大班科学《有趣的盐水》 活动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2.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活动准备:1.标记的杯子,筷子,葡萄,树叶,瓶盖,泡沫 2.盐,味精,糖 3.大、小记录单,笔 4.死海图片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树叶,泡沫,葡萄,瓶盖),我们1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师幼:树叶浮起来,泡沫浮起来,葡萄沉下去,瓶盖浮起来。 师:为什么泡沫、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小结:因为泡沫、瓶盖、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2、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幼儿讨论)师:我有神奇的魔法,能让这颗葡萄浮起来,不沉下去,你们信不信?幼:不信! 师:不相信呀,看我这里!。
2、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bao680122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执教潘婷
1、活动内容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就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1科学活动。
2、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3、活动准备: 人手1份记录表、彩色笔;积木、钥匙、小石头、泡沫板、塑料盆若干。
4、活动过程: (1)、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1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1些东西,我们1起来做1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2)、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1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3。
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浮》教师的导语
你好,我担任幼教课程8年了,具体你可以到“考试好”这个学习网站去查看,在这里我不多说了,必然令你少走弯路!。
4、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教学过程:
1、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1个浮,1个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1个沉,1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1个上浮,1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
2、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这1环节设计两个探究活动:
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预测——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3个探究过程进行。
1、预测物体的沉浮。每组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实验材料,预测其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并说出预测的根据,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按预测结果分类。
2、分组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温馨提示:
1、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2、每次只放1种材料;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4、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4种角色:
1、 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2、 探究者:做1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3、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4、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1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3、表达与交流
1、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2、思考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1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活动(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选择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4个过程进行。
1、选择问题教师出示探究问题: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学生分组选择1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3点: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我预设的交流情景: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3、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1浮1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实验设疑,激发进1步探究的兴趣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1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1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5、幼儿园大班教案
作为1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1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教案激简竖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拱桥和平面桥的区别,体会桥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探索桥面承重的方法。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ppt、中国拱桥历史视频短片、平面和拱面纸桥各1座、幼儿收集各种生活中桥面的图片、白纸片、积木若干,每人雪花片若干、记录用的纸和笔 活动重难点: 了解拱桥和平面桥的区别 通过实验思考并探索桥面承重的方法,体验造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我们造的纸桥
1、观察讨论(用ppt记录) 说说两座纸桥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记录 幼:平面桥是直的拱桥是弯弯的(形状不1样) 师:再来说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幼:两个桥的距离1样。(桥墩距离1样) 师:还有吗? 教师拿起纸比1比引导幼儿说:纸头1样的(两个桥面用的材料1样重叠在1起大小1样) 小结:哦,原来啊平面桥和拱桥的形状是不1样的桥面用的材料是1样的叠在1起大小也1样,桥墩的距离是1样的
2、猜猜想想 引起幼儿猜想 师:这两座桥的力气会1样吗?你支持哪1座桥? 是不是支持的人越多这座桥的力气就越大呢 过渡:我们就来动脑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2、探索发现 幼儿两人1桌面对面尝试用雪花片测量桥的力量
1、讨论发现 怎样才知道哪座桥的力气大?你是怎么做的? 幼:拱桥是1个1个叠起来 平面桥是1个1个平平的放的 师:这样可以比吗? 幼:不能。因为两座桥都没有倒。 雪花片该怎么放才公平呢? 小结:雪花片摆放的位置是桥面上,摆放的方法是向上叠起来
2、实验记录与结果
3、再比1次两座桥的力气
4、记录平面桥和拱桥上面的雪花片数量
5、想想别人的记录和结果和你1样吗?
6、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哪座桥的力量大? 小结:拱桥的力量大
3、观看视频,熟悉历史 师: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造了很多的石拱桥。我们早就知道了拱桥的力量大。
1、幼儿观看视频
2、不同桥面图片展示
3、思考:既然拱桥的力气大,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生活的大桥都是平平的呢? 生活中那么多平面桥敢不敢走? 小结:桥墩结实了,这是1个让平面桥更有力气的办法。 结束语:到底还有哪些办法能让我们生活的平面桥更坚固啊?我们自己去探索下好不好。其实呀造桥的工程师叔叔早就想出办法来了。 好!起立,跟后面的老师说再见。 反思: 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是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进行活动,因而能给儿童提供更多的体验成功愉快的机会。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明大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咐逗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1、活动目标。
1、观察鱼型的制作过程。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是有重心的。
2、准备活动。 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 游泳的鱼。(怎样才不会倾斜呢?)
3、活动内容。 (1)导入。 观看视频资料,推测1下吊饰移动的理由: (1)你见过小鱼吊饰吗? (2)你见过挂起来移动的物品吗? (3)为什么它会移动呢? (2)展开。
1、观看过视频后,说说实验目标,准备物品和实验顺序。 (1)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2)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3)观察1下我们周围的吊饰。
2、看1看实验顺序 。 (1)在纸上画出鱼的样子。 (2)剪下画好的鱼。 (3)把鱼和曲别针链接在1起,用线挂起来。 (4)把线挂在衣服挂上。 活动1:根据线挂的位置的不同,鱼的样子不同。
3、说说鱼的位置。 (1)在纸上画1条鱼,应该怎样画呢? (2)在鱼上挂1根线,应该把线挂在鱼的哪部分呢? (3)把鱼挂在衣服挂上,看看鱼是什么样子的?
4、观察挂在衣服挂上的鱼。 (1)如果想让鱼的方向朝上应该怎样挂呢? (2)如果想要鱼的方向朝下应该怎样挂呢? (3)结束。 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游泳的鱼(物体是有重心的)写出实验结果。
4、备注。 用1根线可以挂几只鱼方便观察。
5、活动评价。
1、对于是否对鱼的移动积极实验观察进行评价。
2、对线的位置不同鱼移动方向的不同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6、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随着线挂在鱼模型位置的不同,鱼的重心也会不同。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生成 在《我身边的科学》主题探索活动中,沉浮的变化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关注点,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虽然很少被提及,但却又时常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为了进1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初步感受、理解悬浮现象,激发他们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1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2.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有求知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难点: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孩子们玩过水,有沉浮经验。 2.玻璃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1个,记录纸等。 3.各种实验材料:鸡蛋,盐,碗,盆,勺子,玻璃杯,人手1块记录板、记录表,水彩笔,抹布等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1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1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2.师:老师还请来了1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呀?(出示1个鸡蛋,教师以蛋宝宝的口吻讲话)大家好,我是鸡蛋宝宝。今天我想和水玩个游戏。你们猜猜看,我到了这两个水杯里会怎么样呢?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1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1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1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2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1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1猜,想1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1玩,比1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1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1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2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1想,找1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1看、摸1摸、尝1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动稿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2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1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1起猜猜看,动手试1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3、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2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1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活动延伸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1找,试1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1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2.在活动区投入不同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鸡蛋在其他液体(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悬浮的鸡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1个兴趣点,并且紧密围绕着“悬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悬浮现象传递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通过猜1猜、想1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通过玩1玩、比1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此外,本次活动还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1个活动孤立起来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资料附录 鸡蛋悬浮的原因:生鸡蛋的相对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会下沉。盐水的相对密度比鸡蛋大,鸡蛋就会上升,出现悬浮现象。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认真观察图片,能按画面提示讲述小兔折纸帮助他人的故事。
2、通过角色转换,在情境中尝试按原故事发展的线索创编故事内容并大胆讲述。
3、体验帮助他人和得到他人帮助后的快乐心情。 活动准备:
1、教师用的“小兔教棒”1根、讲述图片4张、故事名字卡片“小兔折纸”。(图片按照左
1、中
2、右1的位置张贴在黑板上,并用白纸遮盖住。)
2、幼儿自主讲述的背景快乐音乐。(在电脑里搜索)
3、幼儿人手1个储物袋,内有:1个小兔头箍、1张讲述小图片、3张方形彩色纸。(储物袋挂在幼儿椅子的角上)
4、栏杆背景4个:取教室内角色游戏使用的隔断栏杆4个,并在栏杆上贴上各种动物或人物的小图片。
5、彩色爱心卡人手1张、彩笔人手1支、纸飞机人手1架。 活动过程:
1、轻松谈话,引起主题。
1、教师(出示1张彩色纸):小朋友,你们会折纸吗?(会)如果你有1张纸,你会折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小兔教棒)教师:看来,折纸是1件让人开心又聪明的事。怪不得前几天,有1只小兔也高高兴兴地跑来告诉我,说它会折纸啦!那小兔会折什么呢?请大家来看1幅图画。
2、观察图1,在猜测、讲述、创编、角色互动中理解画面内容并尝试完整讲述。
1、小兔用纸折了什么?折好以后又是怎么做的?
2、小鸟不是有翅膀会飞吗?为什么还要坐在小兔折的纸飞机上呢?难道是小鸟…… (幼儿采用句式:“我想小鸟可能是……”来大胆讲述)
3、原来小兔折好纸后是去帮助有困难的小动物的,这真是1只有爱心的小兔,让我们1起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小兔。
4、那小兔是怎样知道小鸟遇到了困难的`?小鸟得到小兔的帮助后又会说什么?(在角色表演中创编动物之间的对话:教师扮演小兔,手拿纸飞机;1幼儿扮演有困难的小鸟。两遍以后全体孩子扮演小鸟,在大声表达自己的困难和谢意后,得到小兔的纸飞机。)
5、(把纸飞机放入自己的储物袋)我们真是越来越喜欢这只小兔了。现在请你来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把小兔帮助小鸟的事情讲出来,让小兔也喜欢你们,好吗?(好)
3、幼儿自主讲述故事图片
2、3,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
1、教师:小兔帮助了小鸟,心里真开心啊!接下来小兔会来到哪里?遇到谁有困难了?小兔是怎样用折纸的本领帮助它们的呢?(把幼儿的半圆形座位变为马路队形:左边竖排8人、右边竖排8人。)现在,要请你们自己来看图讲故事了。轻轻地从储物袋里把小图片拿出来,先仔细观察后再用自己的话来讲1讲。讲完了,和你马路对面的朋友换1张图片。)
2、幼儿自主讲述,教师观察、倾听并适时给予轻声地指引和肯定。
4、看图讲述图
2、图3的内容,进1步理解故事的主要发展内容。 教师:刚才你们讲了自己的小图片,现在我们来讲1讲黑板上的大图片,你喜欢讲哪1幅就讲哪1幅。(教师注意倾听孩子的自主故事,并及时点拨孩子的亮点之处,给全体孩子1个语言丰富的学习机会。)
5、完整讲述3幅画面,掌握1定的讲述技巧。
1、教师和孩子1起看图讲述,在对话部分,教师的声音可适当放轻,引导孩子大声讲述。
2、请2—3位孩子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2、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用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 活动难点: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连贯性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不快乐、快乐的老爷爷各1 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玩游戏:听数抱团,引出活动主题。 (1)老师:现在我们来玩1个“听教抱团”的游戏吧。(玩法:老师念到数字几,就有几个幼儿抱成团。) (2)幼儿在老师的指令下开始做游戏。 (3)老师:刚才你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啊? (幼儿回答)
2、老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1)出示图片1,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内容。 老师:咦?这个老爷爷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老爷爷很难过,因为他在叹气,眉头拧在了1起,头发也乱78糟的,看起来心情很不好。 老师:小朋友们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也来表演看看吧。 (2)出示图片2,讨论老爷爷变得快乐的原因。 老师:你们刚才在回答问题时,1切都发生了变化,老爷爷露出了笑脸。真奇怪,在这1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老爷爷变得快乐起来了呢?幼儿思考后回答。 (3)出示图片3,引导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的方法。 老师:做了什么事让老爷爷快乐起来了呢? (幼儿讨论后回答) 老师:做了1件关心别人的有意义的事,小朋友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快乐起来吗? (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我们可以帮老爷爷捶捶背,捏捏肩膀,给老爷爷唱歌,陪老爷爷说说话等。 (4)让幼儿自由选择周围的同伴,针对如何让大家快乐起来开展讨论。 捶背、捏肩膀、亲1亲、说1句赞美小朋友的话、拉拉同伴的小手、说1句鼓励别人的话、跳舞、唱歌、画画等等。
3、结合幼儿用书,做“1分钟快乐”游戏。 (1)老师:大家看看幼儿用书,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让别人快乐起来的呢?如果给你1分钟,你准备怎么让别人快乐起来呢? (2)幼儿思考后回答。"来;自。屈;老师;教。案;老师:刚才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现在就请你们用这些办法使你的同伴快乐起来吧! (3)幼儿尝试用各自的方法让同伴和老师在1分钟内快乐起来。
4、老师带领幼儿共同跳舞结束本活动。 (1)老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尝试了在1分钟内让老师和同伴快乐起来。在别人快乐的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对,当我们帮助别人、付出爱心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单只有快乐的时候,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学会尽量让自己忘记烦恼,只把快乐留在心里。现在老师放音乐,大家跟着音乐快乐起来吧! (老师放音乐,大家1起跳舞。) 活动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让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爱心是无限度的,在本次活动中的优点是时间把握的很好,能控制整个活动的情节发展,孩子的积极性特别高,对于老师的提问发挥的很好。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在开展“春节”的系列主题前,幼儿在收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了解了春节时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1个传统节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1个节日。而长辈在春节时给幼儿压岁钱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事,他们对如何支配压岁钱有着不同的见解,为了引导幼儿珍惜压岁钱并能正确使用压岁钱,我设计了“我的压岁钱”这1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了解“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是春节习俗之1。
2、从“压岁钱”中体验长辈工作的辛苦,从而热爱长辈,珍惜压岁钱。
3、学习正确使用压岁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压岁钱”中体验长辈工作的辛苦,珍惜压岁钱,正确使用压岁钱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支配压岁钱。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朋友使用压岁钱的图片
2、经验准备:布置教室,制造过年的气氛。
3、红纸包,纸钱:请家长帮助孩子用压岁钱做件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 围绕以下问题组织幼儿谈话:
1、小朋友收到过压岁钱吗?是谁给的?
2、大人什么时候给孩子压岁钱?为什么给孩子压岁钱?
3、长辈给的压岁钱从哪里来? (了解长辈工作的辛苦 ,压岁钱的来之不易,教育幼儿热爱尊敬长辈,珍惜压岁钱。)
2、观察讨论: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使用压岁钱的。
2、说说谁的压岁钱用的最好,为什么。
3、幼儿结伴互相介绍自己用压岁钱做了什么。 了解过年时长辈给小朋友的压岁钱里包含着的美好祝愿,祝愿小朋友在新的1年里健康、快乐。
3、游戏:发压岁钱
1、教师准备1些红纸包和纸钱,把不同面值的纸钱放在红包中,发给每个幼儿。
2、请幼儿数1数自己的红包内有多少钱。比较看看,谁拿到最多的压岁钱?谁的最少?你打算怎样使用?
4、活动延伸: 你还知道春节的哪些习俗? 教学反思: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知识点把握的很好,能够谈出合理支配压岁钱的方法。1少部分幼儿分不清楚人民币面值 ,今后应该在认识人民币方面再下些功夫。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知道并理解作品,能复述故事中部分相同结构的语句,丰富相应的词汇。
2、结合已有经验掌握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这几组相对概念。
3、体会小老虎经创造性重组变修路的惊喜。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1本
2、丰富幼儿有关城市方面的知识。 重点 :知道并理解作品,能复述故事中部分相同结构的语句,丰富相应的词汇。 难点 :结合已有经验掌握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这几组相对概念。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自由阅读幼儿用书,初步感知连环画《山里来了小老虎》。
2、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并提问,引导幼儿完整地感知、理解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至"来到了修马路的建筑工地。"引发幼儿的倾听兴趣。 教师讲述"小老虎王王在工地上看来看去。"至"压路机说:#39;现在不行,等我下班吧!"提问:小老虎王王在工地上看来看去。它看见了谁?它们说了什么? 教师讲述"天亮了,"至"哇!这下小老虎王王变成了什么?引发幼儿新的倾听兴趣。 教师讲述"清洁工阿姨"至"小老虎回答司机说"不是"提问:都有谁看见了小老虎变成的奇怪东西。他们注意到了什么?问了什么?小老虎又是怎样回答的?它究竟变成了什么?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重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的第2和第4部分。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粗与细、大与小、厚与薄、长与短几对相对概念,同时,在图片及教师动作的提示下,引导幼儿逐步独立复述相同结构的语句。
4、引导幼儿分析小老虎的性格特征。
5、师生共同小结,进1步体会创造组合的惊喜。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加法,并复习巩固5以内各数的加法运算。
2、能根据指定的算式,画出3幅图表示算式的意义。
3、知道要爱护自己的操作用书,保护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
2、幼儿用书,幼儿人手1支笔。
3、操作材料(看算式画图) 活动过程
1、轮船开来了。
1、出示轮船开来了的3幅图,请幼儿先说出图意,然后再用1道算式2+3=5表示这件事。
2、启发幼儿思考:2+3=5这道算式,除了表示轮船开来了这件事,还能表示什么事? 鼓励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讲述多种能用这道算式表示的事件。
3、鼓励个别幼儿将自己想出的内容画下来。 师幼共同讲述、检查幼儿绘画内容是否能用2+3=5表示。
2、操作活动。
1、看图列加法算式。 引导幼儿打开观察幼儿用书,观察图片的变化,并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看算式写答案。 (1)看数序排列填空,并写出标记图。 (2)看算是画图。引导幼儿读1读算式,然后在下面3个方框中画出3幅图,表示算式的意思。
3、评价活动
1、教师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中,看某道算式所画的图片内容,师生共同检查。 引导幼儿了解:有许多不同的事情,只要它们的数量变化是1样的,都可以用同样的1道题表示。
2、表扬操作活动专心、书面整洁的幼儿,鼓励幼儿按户自己的幼儿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