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回答 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本单元的专题为“识字”,安排了4课识字:《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目的是要求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ロ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怎样做到说话时既连贯又完整。语文园地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在主动识字的基础上,喜欢积累优美词语,爱上阅读。本单元的“语文园地1”,包括“ロ语交际”和“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1起读”“快乐读书吧”。教学目标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并能背诵部分韵文。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教学重点: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积累词语。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以上资料,提供参考作用。答题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了尘斋人为您解答完毕了,希望您能满意!希望可以得到您的赞!您还有什么问题吗?我可以为您解答,如果解答的不符合您的要求,您可以提出来哦!提出来我才可以进步的,感谢您!谢谢啦。心。您好,亲,还有什么我可以帮助您吗麻烦给个赞哦,谢谢您!

人教版部编本1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人教版部编本1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zff0907 1 春夏秋冬。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是1年级下册的第1篇识字课文。本课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着“4季”这个主题,勾画出了1年不同的4季画面。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4组,第1组、第3组,揭示了4季的代表性天气以及4季的景物,第2组、第4组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课文浅显易懂,插图优美,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1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韵律美。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出示词语 1.教师谈话:小朋友们,1年有哪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出示图片,做游戏。猜猜出示的图片分别是哪个季节。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图画、颜色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应儿童的心理,开课伊始,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3)“木子

2、读文识字3.设计意图:1年级是书写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抓住每1次时机指导学生写字。在。

(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3、(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回答 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本单元的专题为“识字”,安排了4课识字:《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和《猜字谜》。目的是要求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ロ语交际”是听故事,讲故事,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怎样做到说话时既连贯又完整。语文园地是对本单元内容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在主动识字的基础上,喜欢积累优美词语,爱上阅读。本单元的“语文园地1”,包括“ロ语交际”和“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1起读”“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并能背诵部分韵文。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教学重点: 1.会认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2.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识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识字韵文,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收集有关春天的词语,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春天。 以上资料,提供参考作用。 答题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了尘斋人为您解答完毕了,希望您能满意!希望可以得到您的赞!您还有什么问题吗?我可以为您解答,如果解答的不符合您的要求,您可以提出来哦!提出来我才可以进步的,感谢您!谢谢啦。心。 您好,亲,还有什么我可以帮助您 吗 麻烦给个赞哦,谢谢您! 更多13条 。

最新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4、最新部编版1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链接: 提取码:6e10 语文,是我们的孩子认识世界的第1门语言,也许它不像数学那样千变万化,也不像英语那样被广泛重视,我们生来会讲的母语,却往往成为孩子的弱项。怎样才能让孩子把我们自己本身的语言学好,也是需要有1定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该节目是由知名主持人王芳主讲,该节目以提高孩子语文素养为目的。用趣味联结知识,让孩子获得及时的反馈。大语文纵览教学法,通过文人轶事、文学经典、历史背景等形式学习语文,激发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持续动力。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1幅思维导图,随时激发,调取应用。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5、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作为1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1   教材分析:   《端午粽》1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5月初5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2、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1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2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3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开   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   

1、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2、去拼音读。   

3、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1加、减1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4、摘苹果识字游戏。   

3、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1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4、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1、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1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1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1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3角4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

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1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1起走进课文。   

2、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1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1起来看1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6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1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1起来读1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识记,倒8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1起来读1读吧!   (3)加1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1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8”字加上1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1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1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1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1起来带上拼音读1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1人在内,打1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1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1读。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1遍课文,想1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1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4、逐段分析   (1)学习第1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1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1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1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1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2)学习第2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2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2段的第

2、3句话)   (1)我们1起来看第2段的第2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1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1些)谁能来试1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1起来读1读这句话,读的时候1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1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学习第3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3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1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1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3段第3句)这1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1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1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1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学习第4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1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4段)   

3、这1句话也是1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5、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2笔横写在上半格,第3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1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4笔横短1些,写在横中线上方1点点,第5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3横。“节”字第4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5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1笔点和第2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3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4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8,1撇和1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6、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

作为1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1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1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1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1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1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1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1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1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1、说1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1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3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

3、4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1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1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3角4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

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1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1起走进课文。   

2、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1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1起来看1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6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1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1起来读1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识记,倒8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1起来读1读吧!   (3)加1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1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1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8”字加上1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1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1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1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1起来带上拼音读1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1人在内,打1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1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1读。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1遍课文,想1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1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4、逐段分析   (1)学习第1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1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1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1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1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2)学习第2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2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2段的第

2、3句话)   (1)我们1起来看第2段的第2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1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1些)谁能来试1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1起来读1读这句话,读的时候1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1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学习第3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3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1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1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3段第3句)这1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1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1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1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4)学习第4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1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4段)   

3、这1句话也是1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5、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2笔横写在上半格,第3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1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4笔横短1些,写在横中线上方1点点,第5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3横。“节”字第4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5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1笔点和第2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3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4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8,1撇和1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1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1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2、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1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1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1颗红红的枣。"   

1、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2、我们来欣赏1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3、美美地读1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1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1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1……就……"说个句子吗?(我1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1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1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1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1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5月5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5月5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1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1起读1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1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1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1;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5;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1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3月初8(农历2十4节气中的"清明"那1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5月初5;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7夕节:农历7月初7;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9月初9;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8月十5;习俗:赏月。   腊8节:农历腊月初8;习俗:喝腊8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4、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