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1、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蓝天白云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圆柱的认识》教案 教师:caoxiren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型体特点。
2、探究侧面展开图(一般为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3、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图形特征,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指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长方体图形特点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预设生1: 生2: 生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标注的很正确,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呢? 预设生: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观察下面的图形,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预设生1: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生2:它们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 师:今天就和老师一起认识这样的图形——圆柱。((1二、不足之处。
2、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树苗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21—22页例题及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推理能力。
3、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求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 推导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公式。 五、教学具 教具:课件圆柱模型 学具:剪刀 圆柱体 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对圆柱的认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相等的圆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生2:我知道了沿着圆柱侧面上的高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今天,我们探究圆柱的表面积。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启发思考讨论: 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 圆柱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圆柱表面积应怎样计算?4师。
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练习一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李凤琴 练习一。(教材第18~20页)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与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
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重点: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能根据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第一单元“圆”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我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了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我知道了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是 •我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觉得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很了不起,还知道了圆的周长公式是C=πd或C=2πr。 •我知道了可以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 ……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看看谁掌握得最好。师24。
4、小学六年级地方教案
第 十 九 课 卵 石 的 形 成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板书设计:。
5、小学六年级自然教案
第 十 九 课 卵 石 的 形 成 教学目标: 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能力: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教学难点: 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观察: 学生自己带来的石头,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把卵石和一般的岩石碎块比较,找出卵石的特征;发现有的光滑圆润,有的棱角分明,有大有小……) 二.出示图片(卵石图片)讲述:这种石头叫做卵石。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有关卵石的一些知识。(板书 卵石) 三.谈话: 关于卵石,你们想知道写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卵石是这样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板书 的形成)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问题: 一.启发学生思考卵石的成因 1.谈话: 你们是从哪里找到卵石的?(引导学生了解采集地的环境,认识卵石出在水边,如果不是从水边采集到,也是由水边等地方运来的。这时可用有关录像资料片来辅助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环境特点。) 2.谈话: 你能推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同学间展开辩论,最后把意见进行整理、归纳,便于确定探究方向。) 4.讲述: 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么光滑圆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沿着河流考察。(播放一段河流上游、中游、下游各地段环境的录像或播放课件(一),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河流上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2)河流中游的岩石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岩石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河流下游的岩石又有什么特点?这些岩石的形状和上游、中游岩石的形状又有什么不同? (4)岩石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5.河道中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呢? 它们是怎样到河里来的? 6.怎样到中游、下游来的?(搬运) 7.是怎样变成卵圆形的?(磨圆) 8.根据以上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归纳:河道中的卵石是从山上来的,被河水冲到中下游的,在河水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 二.认识岩石的风化 1.出示云南石林的图片 2.提问: 怎么会这样?(引导学生推想是大自然对岩石的破坏。) 3.出示课件(二)温度、水、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1)谈话: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观看。把结果和同组的伙伴讨论,并汇报。(可把讨论题打印好,发给学生,边看边记录。既利于学生讨论,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录、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思考题: (1)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得很凉。 (2)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流进裂缝的水,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有什么变化? (3)下雨的时候,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 (4)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4.学生观看课件(二)(引导学生发现:岩石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岩石传热的能力较差,岩石表面很热,岩石内部却很冷;整块岩石各部分膨胀的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会不同。在讲述之前,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一,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岩石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会膨胀,膨胀时会产生一股力量,使岩石的缝隙增大;下雨时,山坡上的流水会把泥土冲入岩缝中,随风刮来的土、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到岩缝中。种子有了水分,适宜温度下就会发芽,长成一棵植物。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5.综合认识风化作用: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 风化 气温、水、植物)。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有的表面会成粉状,有的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裂缝,有的会崩塌,滚下山坡,落进山谷中的河道里。 过渡:高山上崩塌、滚落到河道中的岩石,怎么会变成光溜溜的卵石呢? 三.认识河水的搬运、磨圆作用 1.提问: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1)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2)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3)观察你做的实验二,发现什么? (4)根据以上事实,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汇报。启发学生发现(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 搬运 ),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就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石块在被河水搬运的过程中,受到河水的冲刷(板书 河水的冲刷 ),以及相互磨擦、碰撞(板书 相互磨擦、碰撞 ),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成为了卵石。) 4.总结卵石的形成过程: (1)师生小结: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2)填写本课的空白: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而形成了卵石。 四.讨论: 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你认为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启发学生根据河滩上卵石的成因,推想海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海浪拍击,破碎崩塌,被海水搬运到海滩;它们在海滩上长期受到海水冲刷以及相互磨擦、碰撞,便形成了卵石。) 板书设计:。
6、急求未来版六年级下册品德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地球村 》......
1、地球什么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
3、知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的比例,能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4、能够带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5、能够利用地球仪、东西两半球图,观察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增强观察力。
6、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7、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8、能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及名称。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
1、地球仪;
2、世界地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明白: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掌握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①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②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③小组交流。 四、听宇航员的心里话
1、激趣了解。
2、多媒体出示宇航员采访录。
3、小结教育。 正是许许多多科学工作者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之谜,希望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为人类造福。 五、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
1、观察地球仪,了解海陆面积。
2、小结板书:海洋占71%;陆地占29%。 六、竞赛
1、将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进行排序。
2、查图比赛。 七、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七大洲与四大洋 教学过程: 七大洲与四大洋 一、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的海陆分布 二、关于地球的名字 板书:蔚兰色的美丽星球 想: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不叫它“水球”? 三、读图练习
1、了解“大陆””大洲”“岛屿”。
2、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
3、了解七大洲的分布。
4、世界上哪一块大陆的面积最大?
5、了解一些大洲的分界线。 原本亚洲的西南角和非洲的东北角是连着的,人们开凿了苏伊土 运河,这两大州被分割开了。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的部分非常狭窄,人们在这里开凿了巴拿马运河,它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四、识图活动
1、给七大洲和四大洋排序。
2、查图比赛。 找出部分国家属于那个大洲。 附:板书设计 地球什么样 一、古人对地球的探究 二、现代人对地球的探究
1、形状 两头稍扁,中间略鼓(椭圆形球体)
2、面积 总面积:约
5、1亿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约
1、49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约
3、61亿平方千米
3、 最大周长:约10830亿立方千米 三.七大洲与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