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八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6篇

人教版8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1、人教版8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8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8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1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2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1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
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1。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1。   
3、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4首》中的第4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5、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6、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祗骈死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1个接着1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4·学生逐句读、译。   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1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1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2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3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1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外见xi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1句:1天能跑千里的马,1顿有时会吃光1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1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1天跑上千里而1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1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1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3个“之”字,用法是否1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3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1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1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3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1个“其”同“岂”,第2个“其”作“那”讲。末1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1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6)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7、教学小结   
8、布置作业   附: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1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1顿或许能吃下1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3、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1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4、3读课文,品味意境。   1.3段文字都用1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6、教师小结。   
7、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2、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6篇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1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 1.掌握画弧的方法。 2.掌握花瓣的两个弧之间的衔接方法,并用重复的嵌套画花瓣。 3.画出由5个花瓣组成的荷花。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从多角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对logo语言的浓厚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培养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掌握画弧的方法。 2.掌握花瓣的两个弧之间的衔接方法,并用重磨袜复的嵌套画花瓣。 (2)难点: 1.掌握花瓣的两个弧之间的衔接方法,并用重复的嵌套画花瓣。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教材分析:本课是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小学5年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内容的第4课,是在掌握了用重复命令画圆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使用logo语言中的重复命令画弧,应用弧画出漂亮的图案。 教法建议:首先展示小海龟画的荷花,激发学习兴趣。分析荷花图案,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即画弧和画花瓣。把本课的知识要点整合在站中,让同学在站上合作探歼明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逻辑思维的能力。然后集体交流,提出遇到困难,突破重难点即花瓣的两个弧之间的衔接。在掌握了画弧和画花瓣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画5个花瓣的荷花。由于花瓣的命令有点长,可以把它定义成过程,再进行调用,就比较简单了。当然也可以用重复命令嵌套画出荷花,但是命令比较长,容易出错。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启动和退出wps演示的方法;
2、认识wps演示窗口;
3、学习创建文件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wps演示窗口、创建文件的方法 教具 wps演示 课件、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1、看1下wps演示的动画演示——“欢迎进入wps演示世界!”
2、问:谁知道这是用什么编制的?(引出wps演示的重要性)那么,你认为可能会在什么方面使用wps演示呢?(在高级的现代商业活动中,公司重要的的装备:笔记本电脑。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用wps演示;教师教学中使用wps演示……)
3、这节课,我们就来进入wps演示的世界,看看究竟有啥本事。
2、 认识wps演示:
1、启动wps演示,单击 “开始” →“程序” →“wps office 20xx 专业版”就可以找到并启动它,启动后,我们再选择“空演示文稿”,点击“确定”就可以 了。然后会出现1个对话框,这时我们选氏游告空白幻灯片,进入wps演示编辑界面。
2、认识wps演示界面。 a、提问:想1想这窗口和已学过的什么窗口相类似?(wps文字) b、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窗口控制按钮、编辑区等界面内容。 c、介绍wps演示的5种不同的视图 wps演示有5种视图模式,可在菜单“视图”中切换。 (1)幻灯片视图:可处理个别的幻灯片。(2)大纲视图:直接处理幻灯片的标题及文本段落内容。(3)幻灯片浏览视图:重组幻灯片的顺序及选定播放效果。(4)备注页视图:可建立演示者的参考信息。(5)幻灯片放映模式:以全屏幕的电子简报方式播放出每1张幻灯片。
3、练1练:
1、制作第1张幻灯片 学生自己试制作1张幻灯片
4、作品欣赏: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让学生间进行点评
5、小结、质疑: 今天,我们认识了wps演示。主要了解了在我们认识了它的可以使用它制作1个演示稿,这种演示稿经常被称为幻灯片。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解决?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什么是站。 能力目标 学会创建站点;掌握在站点内创建文件夹、重命名文件夹的方法;学会规划站和理素材。 情感目标 通过搜集和昆虫相关素材的研究性活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创建站点;掌握在站点内创建文件夹、重命名文件夹的方法; 教学准备 络机房、多媒体教学软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1、出示多姿多彩的昆虫图片。
2、问题:如何共享这些资源?
3、引出制作成站。 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
1、 了解站的基本元素:
1、上游览:师展示浏览北京科普之窗、科普博览。
2、生分析站的基本元素,师归纳。
2、 规划站点搜集材料:
1、任务:我的电脑f盘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班级名,然后在这个文件夹中新建文件夹“昆虫站”和“昆虫素材”。
2、学生演示汇报。
3、在dreamweaver中新建站点:
1、任务:新建站点“昆虫记(班级号)到自己的文件夹内”。
2、学生演示汇报。
4、在站点内创建文件夹:
1、任务:站点内创建1个文件夹,重命名为“images”。
2、学生演示汇报。 合作学习 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问题。
2、师针对学生操作补充提出问题。
3、小组解决。
4、小组汇报。 实践创作 展示
1、利用站点管理器分别创 建”jiefunifeng””chan””tanglang””hudie””fenjingui””maizangchong””mayi”文件夹。
2、小组评比优秀作品。
3、全班展示。
4、师生。 梳理 拓展延伸
1、生说所学知识。
2、出示精美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年级:5年级
1、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省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下册《遨游因特网》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第1课中internet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链接等操作的基础上而设立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是教会学生在internet上信息搜索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提出1个感兴趣的任务“做个小导游,介绍9寨沟”,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9寨沟有哪些特色”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条线路同时进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上贯穿着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在网上搜索“9寨沟”的有关信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学习成绩可能有差距,天才学生和1般学生及后进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
3、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的意义,了解搜索信息的基本方法。
2、掌握简单的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保存网页信息的简单操作,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搜集、筛选、整理、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的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学生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对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利用internet查询、收集信息的习惯;用关键词检索信息的方法;将收集到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方法。
2、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2、协作学习法
3、分层教学法
4、赏识教育法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本课尝试引导学生置身于网络这1开放的信息化资源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更进1步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学生探索能力。
1、任务1——搜索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自然便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结合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9寨沟》1课,书中介绍的9寨沟是1个人间仙境,非常得美!如果老师现在想更多地了解1下9寨沟,你有什么办法吗?怎样才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海洋里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呢?随即引出“搜索引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求的氛围之中。 (2)操作指导:在网上查询信息也需要1个工具—搜索引擎,但是在我们自己的计算机中是没有的,他1般在1些大型的站中才有,比如有名的网站:搜狐、雅虎、新浪等,那么同学们可以跟我来看1看。打开两个搜索窗口,让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异同点?1个是ie浏览器自带的搜索窗口,1个是大型站上(如搜狐)的搜索窗口。搜索引擎常用的查询方法有两种:关键字检索服务和分类检索服务。教师解说以上两检索的区别:目录检索适用于按主题(某1类别)查找信息,而关键字检索适用于按只言片语查找的信息。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也可通过教师提供的可自主交互的网络课件平台,1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有搜索引擎的网站,某另1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如分类检索、关键词搜索。还可以请同学们进入某站首页,看1看,想想如何在这里搜索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搜索帮助,了解搜索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 (4)信息反馈:学生就进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实践与体验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在大量的信息源中选择有效方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请同学们说1说这两类检索的区别之处,个别学生操作演示给大家看,他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来查找信息的;信息搜索记录有几条,查找到了哪些9寨沟的资料等等。 (5)归纳总结:网上的资料浩如烟海,纷繁复杂,我们只有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查询的方法,才能很快地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大家通过访问不同的网站,都能发现有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那么想把它为自己所用,又该怎么办呢?
2、任务2—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 (1)任务启动: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把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下表。 9寨胜景 9寨文化 9寨物产 9寨气候 9寨动物 9寨线路 (2)操作指导:学生在保存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时,可以将鼠标移到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上单击右键,从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再打开word新建1个文档,将光标定位到新文档中,通过“粘贴”命令,被选中的文字或图片就被复制到word文档中去,再保存word文档。教师操作演示。 (3)学生操作: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每1步的演示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去尝试新的创作,同时上课环境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就使得学生除了获得老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外还可获取大量新的信息,通过整理加工形成自己所需的信息。 (4)信息反馈: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填入老师布置的表格中,形式1份 调查报告 ,以小组合作汇报或展开答辩会等形式。展示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与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5)归纳总结: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1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多给学生扬长性地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是对任务驱动和基于internet资源型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的1次尝试,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课本而是internet这1拥有相对无限信息的资源,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信息的过程。由于学习是由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控制的,因此我在这1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信息资源的特点,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最准确的信息。
3、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1方面我在提供的课件中的辅导区里明确分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1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因为本节课的特点是1节综合实践课,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在前1课学习过,因此本节课,教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适当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评价总结,再次深入展开,周而复始 最后用1-2分钟的时间简单与学生1起回顾本节内容,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并对学生在网络中产生的新问题到下1课再次展开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的侧重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1步熟悉邮箱的界面; 过程与方法 :会编写电子邮件及发送邮件,能在邮件中插入贺卡。 教学重点 :会编写电子邮件及发送邮件,能在邮件中插入贺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子邮件而且也拥有了自己的邮箱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写电子邮件。
2、探索新知 活动1:写1封电子邮件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活动1,并尝试按步骤给老师写1封电子邮件,把你的电子邮箱地址告诉老师,老师的邮箱地址是:xxlaoshi @***.com,老师期待收到大家的邮件。 生:实践操作,师巡视知道。 师:老师已经收到了许多同学的邮件了,真为大家感到骄傲,这么快就掌握了,下面请大家再写1封邮件给你们的好朋友,互相交换1下邮箱地址。 生:实践操作。 活动2:在电子邮件中添加附件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电子邮件不仅能传送文字信息,同时还能发送图片、声音等,大家想不想学?具体是怎么做的,首先请同学们自学习活动2,并动手做1做。 生:实践操作 活动3:保存电子邮件 师:大家都已经掌握了编写电子邮件的方法,这里老师还有1些使用技巧,如果邮件写完之后暂时不想发送可以先存入草稿箱,当然邮件还没有写好,也可以暂时存在草稿箱里,等有时间再写,请同学们自己试1试。 生:实践操作、交流反馈。
3、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作业 完成课本“试1试”。 8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电子表格的功能及特点。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 (3)掌握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 (4)认识excel窗口,区分工作表和工件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数据输入。 (2)难点:区分工作表与工作薄。 [教学准备] 电子教室程序、络硬件与软件、板书内容的贴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office套件的3个主要部分,我们学习了word和powerpoint,还有就是这个电子表格软件excel,这节课就让我们1起来认识1下吧!
2、教学新课
1、认识新朋友excel0 启动excel0,有几种方法。开始——程序——microsoftexcel;双击桌面上excel快捷方式;打开1个excel文档。
2、认识窗口 启动excel后,界面分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编辑栏、名称框、编辑区、工作表区,状态条、工作表标签、滚动条、滚动按钮等。
3、工作薄与工作表 1个excel文档叫做工作薄,在1个工作薄中可以包含很多工作表。sheet
1、sheet2等都代表1个工作表。 知识点:单击工作表标签,可以在工作表之间切换。当工作表过多而无法在第1页显示其标签时,可以单击标签滚动按钮,调整标签显示。
4、数据的输入
1、单击a1单元格,输入标题“5年级运动员统计表”,敲1下回车键或↓键,a2单元格变成当前单元格。
2、输入“运动员号码”后敲→键。
3、依次输入“姓名”、“班级”、“比赛项目”、“比赛成绩”,输入1项后敲→键。
4、单击a3单元格,输入“”后,敲→键,b3变成当前单元格。
5、依次输入“姓名”、“班级”、“比赛项目”、“比赛成绩”的具体数据,输入1项后敲→键。 提示:
1、敲方向键时粗黑线边框会自动移动互方向指向的行或列。
2、输入的文字超出列宽时,会在右边相邻的单元格中继续显示。
3、工作表中最大行号是65536,最大列号是iv。因此,1个工作表最多有256列,65536行,共计256*65536=16777216个单元格。1个工作薄最多可以建立256个工作表。 教师演示操作要领 学生上级实践操作 讨论交流出现的问题 师生
3、综合练习激励 练1练: 课本39页实践与创新。 小组推选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展示。 师生共同作品
4、延伸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想1想生活学习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电子表格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电子表格,通过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体验,学生初步掌握了表格的组成启动与退出工作表与工作簿的关系,学会了间的数据处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数据的输入速度慢,再教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打字习惯,能快速输入文字。



3、8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初2英语教案口语训练部分


如今的教案自己写起来很费时间,因为教师平时的工作本森蔽身就比较麻烦,我经常被人问关于8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的问题,经过整理,我给大家推荐去上了解1下,1定能帮到大家。   初2英语教案口语训练部分?   口语训练中,课文的模仿朗读和背诵尤其重要。我们的教师很多没出国学习,口语不是很标准,因而跟读课文磁带是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的有效手段。背诵课文能帮忙学生在脑子里储存词汇和习惯用语,构成快捷的语流和语感,从而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基础,这个过程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更是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潜此桥州力的保证。   8年级下册英语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友谊为话题, 通过听力、对话的学习介绍了宾语从句。友谊是同学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也与他们自身经历相关,借助友谊展开话题讨论, 同时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教学之前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本文为各位小伙伴介绍了关于8年级下册英语教案的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写教案的小伙伴可以认真阅读上文,1定能帮助到大家的,其实大家也可以登陆,这个网站上有非常完整的全学科和各年消肆级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大家快自己试试吧。



4、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行4边形


平行4边形是初中数学下册1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我为你整理了 8年级 下册数学教案平行4边形,希望对你有帮助。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   平行4边形的认识,教材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1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4边形,对它的1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本节课平行4边形的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1层次,感悟平行4边形的特性,第2层次,认识平行4边形。平行4边形的出现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节课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构建直观的、形象化的平行4边形表象,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 学习 方法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1步学平行4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奠定基础。   2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了1些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1定程度的空间感。学生在1年级上学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和圆形有了初步的认识,1年级下学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进1步的认识,而本单元认识4边形时对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进行了进1步的学习,可以说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已经有了1定的基础。平行4边形的认识,教材中是第1次出现,在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接触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4边形,进1步发展空间观念。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平行4边形,使学生能够识别平行4边形,知道平行4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和对边相等的基本特征。   2.根据平行4边形的基本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4边形。   过程方法:   1.使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活动中,通过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推理,经历体验平行4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1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形成表象,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剪1剪,画1画,改1改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 思维方式 进行思考问题,知道同1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   1.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平行4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平行4边形对边相等、容易变形的特征。   学具准备:长方形框,每人1长方形纸,尺子,剪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卡片。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了解问题。   1.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教师手拿可变形的长方形框架   回顾旧知:长方形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师推拉长方形框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框变成平行4边形框的过程。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4边形。   师:这节课余老师将和同学们1起来认识平行4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把平行4边形放在与长方形的联系中揭示,让学生在这样的图形体系背景下学习,初步了解要研究的问题,达到回顾旧知、引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先进的思维方式——迁移。】   
2、抓住关键,建立表象。   1.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学生动手推拉长方形框。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给学生充分“玩”的时间。   思考:拉长方形的1组对角,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变化?   2.交流汇报,描述特征。   师:仔细观察这个平行4边形,说1说,它有哪些特征?   思考:用什么办法知道平行4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老师也想和同学们再玩1玩这个平行4边形,我们边玩边说(推拉过程)这样叫容易变形,对边相等,这条边的对边是这条边,还有另1组对边是这两条边。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大数学观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平行4边形和已学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让每1位学生通过推拉长方形框,既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平行4边形的特性,从而发现平行4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联系生活,深化表象。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也见过平行4边形?   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平行4边形图片,感悟易变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4、初步应用,识别图形。   出示练习9第1题。   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图形不是平行4边形?   【设计意图:平行4边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让学生说、找说明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应用知识,操作体验。   1.剪1剪   师: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变成平行4边形形纸,该怎么变呢。   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变成平行4边形的过程。   思考:如果长方形纸对折的次数越多,剪出来的平行4边形越 ( )?   学生动手剪1个自己喜欢的平行4边形。(播放音乐,师辅导需要帮助的同学)   【设计意图:应用长方形和平行4边形“对边相等”这1共性的知识进行操作,在剪1剪中对长方形和平行4边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学生对平行4边形的特征加以巩固、辨析。通过观察想象 “长方形对折的次数越多剪出来的平行4边形越接近长方形” 释放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通过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平行4边形的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画1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根据自己的想像画1个平行4边形吧!   展示学生不同的画法。   3.改1改   做书上练习9第3题。师巡视感受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   师:同学们会用这么多的方法把画错的图形改成平行4边形,余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平行4边形的特征有了充分的体验认知后,设计了“画1画”、“改1改”.本环节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通过练习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渗透了平行4边形和梯形的联系。】   
4、表述呈现,体验成功。   说1说,想1想。   师:现在我们1起来放松1下,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我说你猜”。   老师出示图形的名称,1个同学描述图形的特征,其他同学猜图形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我说你猜”这样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图形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是对学生认知的强化,学生必须掌握每个图形的特征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   
5、 反思 评价,小结收获。   1.自评学习过程   师:回忆1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活动中,你获得了什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 学生 自我评价 的意识和反思学习的习惯。】   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思路)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做”数学,使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本节课通过由“长方形到平行4边形”转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并通过剪1剪、画1画、改1改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测、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思考者。   让学生运用平行4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进行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改1改”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亲身经历图形的修改过程,并展示学生多种修改方案,把学生的多种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化。



5、初中8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范文:水彩静物画


水彩静物画(2课时)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写生练习相结合。



1、教学目的



1、通过调色练习使学生初步尝试用水彩颜色,熟悉 水彩画工具的性能,了解水彩画的干画法和湿画法2大技法。



2、初步学习掌握水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2、难点:水分和时间的掌握与条件的观察方法。



3、教具与学具



1、教具:(1)优秀的水彩画作品或教师习作。


(2)水彩颜色、水彩笔、调色盘、笔洗和水彩静物写生步骤范画。



2、学具:水彩颜色、毛笔、调色盘、盛水瓶、铅笔等。



4、教学步骤


第1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水彩画工具的准备情况。


(2)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1、水彩画的工具性能和表现特点。


提问:第1册和第3册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水彩颜色调色练习和铅笔淡彩练习,同学们知道水彩画的表现特点及工具性能有哪些?


(欣赏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颜料画在特制的白纸上的1种绘画形式。它具有清新、透明、轻快等特点,水彩画技法在用水用色和用笔方面同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有很多近似的地方。水彩画工具简便,携带方便,适宜在短时间内作画,是学习色彩造型较理想的画种。



2、水彩画技法的的基本练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掌握水分的时间及用笔的方法)


画好水彩画,除了必须具备1定的素描基础和色彩知识外,关键在于掌握好水分和时间,只有用水稀释调合水彩画颜料渲染在白纸上的绘画才能叫做“水彩画”,由于水的作用,才使水彩画产生出清新、透明、润泽、轻快、简洁等特点。



1、稀释练习和渗化练习


这两个练习是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分和时间,是水彩画技法的关键的基本练习。通过稀释和渗化练习还可以使学生认识水彩的色相和在水的稀释下所产生的深浅变化以及渗化时所产生的复杂的色彩变化。



2、干画法色快练习


干画法是在前1层颜色干后再涂上第2层,层层加深的多层画法,但叠色1般以3遍色为宜,以免次数过多而造成色彩灰暗混浊。干画法有干后重叠、干后并置、枯笔、点彩等技法。



3、湿画法色块练习


湿画法是在画纸的湿底子上着色或接色的技法,包括湿时接色、晕化、渲染湿时重叠等。湿时连接或重叠、晕化,使色与色之间相互渗化、逐渐过渡,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课堂练习


在作业本上进行稀释练习,渗化练习以及干画法和湿画法的技法练习,要求初步了解与掌握基本技法。


(4)巡回辅导学生练习、讲评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辅导学生做好练习,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讲评,布置下节课必须带的绘画用具。


第2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2)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提问:干画法与湿画法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何特点?


总结:干画法是在画纸的干底子上着色或在第1遍色的纸面水分干后再着色的方法。这种画法适宜表现体面转折明显的物体,湿画法是湿时连接和重叠,趁第1遍色未干即着色,使各种颜色相互渗化,逐渐过渡。这种画法适宜表现体面转折不明显的物体。


“水彩静物”这1课,由于写生条件不具备,故改为临摹范画《书》,基础好的学生可临摹《包壶》作业。



1、临摹水彩静物的作画步骤(挂范图),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视听、手临摹同步进行。



1、打轮廓


在大小适中的水彩纸或作业本上,用铅笔轻轻打底稿,注意构图适当,轮廓准确。



2、略分明暗


用铅笔将物体的明暗交界线,暗部及阴影部轻轻画出,注意不要太黑太密。



3、着色


《书》干画法:第1遍整体色调应轻淡,基本平涂,色块之间避免渗化。待干后再罩上暗部色彩,层层薄涂,深入刻划,逐渐达到色彩与形体造型完美的效果,叠色1般以3遍为宜,避免造成色彩灰暗混浊。


《包壶》湿画法:1般先画亮面,待干时画中间面,再画暗面,使多种颜色相互渗化、逐渐过渡,达到塑造形体和质感的色彩效果。作画过程中可将湿画法和干革命画法结合运用。



4、调整画面,完成作业。最后整体观察,不足的地方适当调整。


(3)本课作业要求与注意事项


临摹范画《书》和《包壶》



1、要求学生以写生色彩的条件色观察方法塑造物象形体、空间关系,表现光线与色彩的冷暖变化。



2、学生应该将颜料挤入调色盘内用水稀释调色,不要用毛笔直接在锡管中上沾1点画1笔,干巴巴的往画面上涂抹,使画面枯涩而失去水彩画润泽流畅的特点。



3、湿画法作业要求1气呵成,用笔果断迅速,色彩肯定,避免重复,接色的时间和水分的干湿要恰到好处,画出的效果要明快流畅,能充分体现水彩画的特点。


(4)总结


总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优秀的作业给予表扬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8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式的乘除(1)


分式的乘除(1)



1、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2、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3. 难点与突破方法


分式的运算以有理数和整式的运算为基础,以因式分解为手段,经过转化后往经过转化后往往可视为整式的运算氏者.分式的乘除的法则和运算顺序可类比分数的有关内容得到.所以,教给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新知识的转化.只要做到这1点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重点处理分式中有别于分数运算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规范掌握,特别是运算符号的问题,要抓住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



3、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 ,大拖拉机的工燃昌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1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


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


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


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皮核扒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


4、课堂引入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 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5、例题讲解


P14例1.


[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1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


P15例2.


[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1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


P15例.


[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1问是:哪1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 、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1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2-2a+1


6、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8xy (5) (6)



7、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5) (6)



8、答案:



6、(1)ab (2) (3) (4)-20x2 (5)


(6)



7、(1) (2) (3) (4)


(5) (6)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