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八上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

长春8上语文教案



1、长春8上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背诵积累本课8首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反复诵读读促讲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热爱国传统文化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所蕴含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国被称诗国度历史上名家辈出留下了浩烟海诗篇早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都必须吟唱《诗经》诗句和对方交流时会吟诗意味着任何社交场合都无法表达自己愿望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格律诗8首》吟诵驻足鉴赏尽享诗意世界馨香与美好

2、学习《次北固山下》 1.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生卒年详唐朝诗人洛阳人曾往来于吴、楚间早有诗名首诗吴、楚期间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泊舟北固山下见江南残冬风光而产生了乡思写下了此作今天我们还记得名字因写下了首千古传诵诗歌印证了人诗传道理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教师朗读指导并齐读读出诗歌韵律美 3.读懂品析 (1)4联各写了内容4联之间有样关系 首联:诗人船上想象船镇江还要乘驿车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态势潮平又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尽而未尽之际即天亮时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虽未过去而江上已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能归见此景自想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全诗4联之间互因浑体 (2)首诗哪联直接抒情哪联属于写景能说出来写作手法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3联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情设情因景生诗歌里常用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4.读透领悟 (1)首诗表达了样感情理解种感情 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作者运用了雁意象想起了雁足传书传说使全诗都笼罩层淡淡乡思愁绪乡愁诗歌重要主题乡愁丰富了我们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文学世界 (2)颈联历来脍炙人口驰誉当时传诵世请加分析 两句妙无意说理却描写景物、节令之蕴涵着种自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艺术鼓舞力量

3、学习《春望》 1.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灵武即位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州羌村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番作结投奔灵武途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样生活第2年(757)3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写下了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5言律诗《春望》 2.熟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范读男、女生分联交错齐读读出诗歌韵律美 3.读懂品析 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颔联: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娱人之物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颈联:开春来战火愈烧愈炽封家书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成了千古传诵名句 尾联: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胜簪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所致 4.读透领悟 (1)首诗表达了作者杜甫样感情 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情其首联、颔联重体现忧国伤时感情;颈联、尾联重体现念家悲己感情 (2)欧阳修说:古人诗贵于意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得诗人之体请结合首联加分析 国指都城长安--政治、经济、文化心其繁华热闹想见目前长安唯有山河存意味着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只有山山水水了春天来了城里处都草木深意味着人烟何等稀少诗人明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情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

4、学习《钱塘湖春行》 1.写作背景 首诗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 2.熟读感知 听录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读出诗歌韵律美 3.思考探究 (1)首联水面初平写样景象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写出了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略与堤平云脚指下垂云与湖水相连因水位上升湖面上云自显得低了早春景象杜甫有诗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诗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2)颔联几处早莺有含义争暖树谁家有深刻含义 莺春天歌手几处早莺表明莺多莺多当处处争暖树说争着飞向阳树上歌唱因余寒犹所莺儿也想晒太阳才会去争暖树燕子春天信使谁家犹言某家而家家啄春泥动作表明燕子刚刚开始筑巢而且数量也多些都暗合早春之意 (3)颈联说乱花迷眼样写跟诗题有关 乱花迷眼着重表现诗人感受唐朝时人们有骑马游春习俗诗人骑马游西湖马浅草地上走得轻快看花时间长了眼前片姹紫嫣红使人目暇接便产生迷乱感觉样写暗切诗题行字 (4)品味本诗两句 两句用抒情方式收束全诗略写湖东白沙堤绿杨阴里更美胜收白沙堤绿杨阴里按辔徐行诗人儿完全陶醉了流连忘返作者此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喜悦心情 (5)首诗题意主要行字上请说说诗人所行游踪 从孤山寺北面湖东白沙堤:开头写水面初平孤山寺所见之景见作者从孤山寺北面开始骑马游西湖;间写游程所见莺燕花草;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见至湖东白沙堤止

5、课堂小结 诵读古代诗词我们只有读熟、读懂、读透才能领悟诗歌真谛从而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词作品常常作者经历、思想感情外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有较细致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真正地做知人读诗走进作者情感世界品味感悟此真意

6、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3首诗 2.预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辉煌灿烂文化宝库诗歌颗绮丽夺目明珠人们代代所传诵显示出经久衰艺术生命力而唐代诗歌则古代诗歌精彩部分今天我们师生再共同解读3首经典唐诗相信同学们定会开卷有益、受益匪浅。

《人教版语文9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



2、《人教版语文9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

⑴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1书生. ⑵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1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3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0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⑶ 羌村3首——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45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4座泪纵横. ⑷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⑸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9月风夜吼,1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5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1封朝奏9重天,夕贬潮阳路8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⑺ 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1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7兄,乌江十5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9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1夜乡心5处同. ⑻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⑽ 别云间——夏完淳 3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罢!

秋兴(其1)教案设计



3、秋兴(其1)教案设计

【《秋兴8首》(其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1、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3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1,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1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百字》、《春望》、《羌村》、《北征》、《3吏》、《3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1生写了许多诗,现存1千4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3吏》、《3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2、朗读全诗,整体把握:写了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紧抓题目明确诗歌内容和基本手法) 写秋天的景物,抒发悲凉的情感。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因秋托兴,借景抒情。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题解:《秋兴8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1组7言律诗。杜甫时年5十5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0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3、再自读全诗,描述诗意。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1片萧森景象。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1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4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1许孤独、忧伤之感。)

4、3读赏析: 作为借景抒情的诗歌,

1、写了什么景?从哪里看出?景物特点是什么?营造了什么意境?(提示:要抓意象、抓修饰词整体把握)

2、抒发什么情感?从哪里看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具体说说。(提示:要抓情语、抓背景体味诗人情感) 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4川,寓居成都,依靠4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4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4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1条破船上。

5、参考分析: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1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8首集说》评价这1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2、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1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4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2字,写出浑莽之象。

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1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1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1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1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4、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4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4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1许孤独、忧伤之感。

6、背诵全诗,体会其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诗3首《秋兴8首》(其1)教案反思 杜诗〈秋兴8首(其1)〉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我想有以下两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8首》(其1)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1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4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4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学生能够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终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学生能够较为成功地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8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1首即为领起之作,诗人用1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1年1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此外,我认为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1个问题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把这首诗歌与杜甫其他诗歌做纵向比较,也没有与其他诗人的风格形成的横向比较,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1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以为戒。

杜甫诗3首教案



4、杜甫诗3首教案

有没有【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5、有没有【钱塘湖春行】这首诗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