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应用 教案
1、小学3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
【 #3年级# 导语】经验是数学的基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考是数学的核心,发展是数学的目标,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3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3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篇1 46+91+80= 60÷10+99= 12÷2-2= 5×4×7= 71-9-48= 96-44+68= 93-7×4= 28÷4+83= 12÷4-2= 4×4×2= 7×90÷9= 97-7-66= 60÷6-7= 8×27÷9= 81÷9÷1= 10÷1×8= 30÷10-1= 76+57-79= 37+1×5= 90+9×7= 32÷2÷2= 10÷1×7= 95-57+44= 53-4×1= 4+4×8= 34+4×4= 5×16÷8= 92-6×2= 22+32+97= 9×36÷9= 8÷8-0= 168÷3÷7= 4×6-11= 36÷9+69= 0+60-36= 13+8×8= 0×35÷7= 24-5÷5= 4×7+98= 42÷6-4= 小学3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篇2 16-2×7= 91+85-26= 2×2×2= 2×9×8= 3×8×8= 2÷1-0= 50+2×8= 14+11-25= 9×5×5= 90-81+2= 85-83-1= 8×6+79= 6÷2-2= 96-2×4= 52-1×5= 4×24÷4= 19+6×6= 5×6+82= 1×3+63= 77+66-49= 5×70÷10= 25÷5×9= 20÷5+37= 63-16+16= 4×7×7= 80+5×7= 51-30+5= 9×40÷10= 45+91+29= 72-25÷5= 7×5×0= 60÷6+29= 4×3-0= 0×4+62= 36+69-16= 51+37-59= 73+24÷3= 1×8-7 =3×0+48= 6×4-19= 小学3年级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题篇3 62-10÷1= 96-2×3= 43+58-67= 79-38+40= 70÷10×5= 35÷5+31= 93-22+34= 10-63÷9= 63-62-0= 20÷5-3= 47-3×2= 115-9×5= 9×4-10= 60+72÷8= 8×4-22= 21-2×3= 1×0-0= 13+71+38= 16÷1÷8= 62-4×4= 6×6×3= 18-63÷7= 59+74-70= 100-2×1= 9×8+12= 20+24×2= 72÷8+30= 49÷7+63= 56-8×3= 21+6×3= 15-40÷5= 36÷6×4= 63-40+25= 35+4×8= 27+81÷9= 6×8-24= 5×4+5= 5×4-5= 6+7×2= 7+7×2=。
2、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应用 教案
。
3、人教版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乘除法混合运算及应用 教案
小学数学3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学情分析 3年级学生,对1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分析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2分之1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1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5年级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1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 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1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1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1方面,也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所以,应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1个组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1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1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4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1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1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安排另1个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是加强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人们对1个量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根据《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1学段要求学生“能估计1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因此,无论在“测量”1章还是在“4边形”1章,实验教材都安排了有关估测长度的内容和训练.
3、教学目标 这1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3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1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1位数乘
2、3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1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4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4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
4、5年级上册数学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题大全
1.120-36×4÷18+35 2.(58+37)÷(64-9×5) 3.(6.8-6.8×0.55)÷8.5 4.0.12× 4.8÷0.12×4.8 5.(3.2×1.5+2.5)÷1.6 (2)3.2×(1.5+2.5)÷1.6 6.6-1.6÷4= 5.38+7.85-5.37= 7.7.2÷0.8-1.2×5= 6-1.19×3-0.43= 8.6.5×(4.8-1.2×4)= 0.68×1.9+0.32×1.9 9.10.15-10.75×0.4-5.7 10.5.8×(3.87-0.13)+4.2×3.74 11.32.52-(6+9.728÷3.2)×2.5 12. 6 ×( 1/2 + 2/3 ) 13. 8 × 4/5 + 8 × 11/5 14. 31 × 5/6 – 5/6 15. 9/7 - ( 2/7 – 10/21 ) 16. 5/9 × 18 – 14 × 2/7 17. 4/5 × 25/16 + 2/3 × 3/4 18. 14 × 8/7 – 5/6 × 12/15 19. 17/32 – 3/4 × 9/24 20. 3 × 2/9 + 1/3 21. 5/7 × 3/25 + 3/7 22. 3/14 ×× 2/3 + 1/6 23. 1/5 × 2/3 + 5/6 24. 9/22 + 1/11 ÷ 1/2 25. 5/3 × 11/5 + 4/3 26. 45 × 2/3 + 1/3 × 15 27. 7/19 + 12/19 × 5/6 28. 1/4 + 3/4 ÷ 2/3 29. 8/7 × 21/16 + 1/2 30. 101 × 1/5 – 1/5 × 21 31.[-|98|+76+(-87)]*23[56+(-75)-(7)]-(8+4+3) 32.5+21*8/2-6-59 33.68/21-8-11*8+61 34.-2/9-7/9-56 35.4.6-(-3/4+1.6-4-3/4) 36.1/2+3+5/6-7/12 37.[2/3-4-1/4*(-0.4)]/1/3+2 38.22+(-4)+(-2)+4*3 39.-2*8-8*1/2+8/1/8 40.(2/3+1/2)/(-1/12)*(-12) 41.(-28)/(-6+4)+(-1) 42.2/(-2)+0/7-(-8)*(-2) 43.(1/4-5/6+1/3+2/3)/1/2 44.18-6/(-3)*(-2) 45.(5+3/8*8/30/(-2)-3 46.(-84)/2*(-3)/(-6) 47.1/2*(-4/15)/2/3 48.-3x+2y-5x-7y 49.2/3÷1/2-1/4×2/5 50. 2-6/13÷9/26-2/3 51.2/9+1/2÷4/5+3/8 52.10÷5/9+1/6×4 53.1/2×2/5+9/10÷9/20 54.5/9×3/10+2/7÷2/5 55.1/2+1/4×4/5-1/8 56.3/4×5/7×4/3-1/2 57.23-8/9×1/27÷1/27 58.8×5/6+2/5÷4 59.1/2+3/4×5/12×4/5 60.8/9×3/4-3/8÷3/4 61.5/8÷5/4+3/23÷9/11 62.3/7 × 49/9 - 4/3 63.8/9 × 15/36 + 1/27 64.12× 5/6 – 2/9 ×3 65.8× 5/4 + 1/4 66.6÷ 3/8 – 3/8 ÷6 67.4/7 × 5/9 + 3/7 × 5/9 68.5/2 -( 3/2 + 4/5 ) 69.7/8 + ( 1/8 + 1/9 ) 70.9 × 5/6 + 5/6 74.8 × 4/5 + 8 × 11/5 76.9/7 - ( 2/7 – 10/21 ) 77.5/9 × 18 – 14 × 2/7 78.4/5 × 25/16 + 2/3 × 3/4 79.14 × 8/7 – 5/6 × 12/15 80.17/32 – 3/4 × 9/24 81.3 × 2/9 + 1/3 82.5/7 × 3/25 + 3/7 83.3/14 ×× 2/3 + 1/6 84.1/5 × 2/3 + 5/6 85.9/22 + 1/11 ÷ 1/2 86.5/3 × 11/5 + 4/3 87.45 × 2/3 + 1/3 × 15 88.7/19 + 12/19 × 5/6 89.1/4 + 3/4 ÷ 2/3 90.8/7 × 21/16 + 1/2 91.101 × 1/5 – 1/5 × 21 92.4.38 ÷ (36.94 + 34.3×0.2) 93.[(5.84 - 3.9 ) ÷0.4 + 0.15] ×0.92 94.[7.6 - 5 ×(0.3 + 0.9)]÷10 95.1.8×(1.4 - 0.26 ÷2) 96.0.27 ×99 + 0.27 97. 8 -0.8 ÷5 + 0.24 ×9 98. 0.25×1.25×40×8 99.(0.25 + 2.5 + 25)×0.4 100.8.4 + 7.66 + 2.34 +1.6。
5、小学5年级上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不要乘除)最好有列式,300道
只有20道
1、2/1+3/1+5/2
2、5/4+10/1-20/3
3、8/7-12/5+6/1
4、6/5+10/3-15/8
5、4/3-(6/5-8/3)
6、9/1+(8/7-4/1)
7、10/1+4/1+15/2
8、12/5+6/5-4/1
9、4/3-5/2+15/7 1
0、1-9/2-6/1 1
1、24/23-3/1-12/7 1
2、5/2+7/3+35/1 1
3、3/1+6/1+9/4 1
4、2/1-4/1-8/1 1
5、6/5-4/3+24/5 1
6、8/5+4/1-12/5 1
7、5/4-(10/1+2/1) 1
8、10/9-(5/2-6/1) 19,8/7-4/1-2/1 20,21/20-7/2-31。
6、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是2年级数学重点之1。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1、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1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1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1行写“=”,在“=”后面写第2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1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1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1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3、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1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1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2、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4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1级的运算。
3、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3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1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1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1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1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1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2题。
5、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6、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1题。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1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4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4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1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1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2年级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4则运算含义并具备1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0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1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4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1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2)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1: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2: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 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1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2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1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1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1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1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1做”)
1、指定学生说1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1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
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