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

1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



1、1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

1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1是10,10个十是1百,对计数单位“1(个)”、“十”、“百”有1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主题图和练习7第2题制成课件。学生准备皮筋10条,数数用的小棒(或花生、糖块、棋子、方木块等)100根。    教学过程:   

1、教学主题图   1.加深理解20有多少。   教师将第31页主题图制成动态课件(或动态挂图):蓝天下1望无垠的大草原,小精灵聪聪和3个小朋友在玩耍,这时从不同方向跑来两群小羊,令小精灵和3个小朋友高兴无比。小精灵聪聪问:“来了多少只羊?”3位小朋友兴致勃勃地数起来。他们数的方法不1样,有的1只1只数,得出共20只羊;有的1群1群数(每群10只),也得出共20只羊。   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   画面上以较快的速度陆续出现8群羊(每群10只),3位小朋友和小精灵惊喜雀跃,小精灵问:“估1估现在有多少只羊?”全班学生和图中3位小朋友1道参与估数活动。学生估测后得出的答案也许很多,有说80多的,有说90多的,也有如图中小朋友说的“比20只多得多”、“大概有100只”等等。   3.引入新课。   老师参与估数活动,也认为“大概有100只”。然后质疑:“是100只吗?你们会数吗?”由此揭示课题:数100以内各数。   

2、教学例1   1.数100根小棒(或100颗花生、方木块等)。   让学生两人1组,数100根小棒(或100颗花生)。1人数,另1人评判,然后交换进行。教师巡视时,注意学生中不同的数法,如有1根1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有10根10根数的。同时注意提示学生“手口”1致:口中念的数应与手中实际拿的小棒根数(或花生颗数)1致。   2.展示数100根小棒(或100颗花生)的过程。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又数得正确的学生,然后请1位用小棒数数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数的过程。学生数数时,教师在1边指导:先1根1根数,每数10根捆1捆,数到100;再10根10根地数,数到100时,将10小捆捆成1大捆。   3.引导学生概括:10个1是十,10个十是1百。   让每个学生再数1遍小棒或花生。每数十根捆成1捆(或每数10颗放在1堆),1直数到100。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数好的10捆小棒(或10堆花生),同桌的互相述说:10个1是1十,10个十是1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1(个)”、“十”、“百”。   4.数100只小羊。   让学生回过头来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提示学生每数10只就用笔把它圈1圈,然后10只10只地数,看看图中是不是有100只小羊,与自己刚才估计的数目对比1下,估对了没有。   

3、教学例2   1.摆出3十5根小棒。   让每个学生摆出3十5根小棒,边摆边思考:怎样摆,就能1下看出是35根?摆好后同桌的互相检查,并说1说是怎么摆的,也为例3的学习做准备。   2.接着让学生独立地边摆边从35数到42,并轻声说出来。当数到3十9时,问:“下1个数是多少?”让学生理解数到39根时,是3捆9根,再添上1根,就有10个单根,将10根捆成1捆,就是4捆,也就是40根,所以39下1个数应是40。   3.学生从42(根)接着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理解数到49时,下1个数应是50。   4.学生完成“做1做”。先拿出56根小棒,接着数到63,再接着数到72。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他们数数的过程。   5.学生脱离小棒,从8十8数到1百。同桌的两人为1组,1人数,1人听,然后交换进行。教师巡视时,掌握学生数数的情况,最后点名请两名学生上台用对口令的形式数数,1生说“8十9”,另1生说:“9十”;1生说:“9十1”,另1生说:“9十2”,1直说到100。   6.抢“100”游戏。   用上面这种对口令的方式,1人说1个数,另1人接着说下1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了。组织学生做这个抢100的游戏,1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1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   

4、教学例3   1.让学生摆出35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1眼看出是35根?”(3捆、5个单根)再问:“3捆中有几个十?5个单根中有几个1?”(3个十和5个1)让学生看着摆出的35根小棒,轻声说: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1。   2.教师再摆出57根小棒。   问:有多少根小棒?是几个十和几个1?   3.练习数的组成游戏。   学生2~4人1组,1人任意摆出表示1个两位数的小棒,其他同学轮流说1说,摆了多少根小棒,是几个十和几个1。   4.做例3下面的“做1做”。   先让学生观察左图,说1说有几盒,每盒有几枝,盒外有几枝,然后再在括号里填数。填完后说1说:4个十和6个1是46。右图的练习过程与左图同。   

5、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来小结:开始数了100根小棒,接着又脱离小棒数数,最后学习了数的组成。知道10个1是1十,10个十是1百;知道怎么数出100个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   

6、课堂作业   1.做练习7第2题。   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1估,“有多少个球?”“想想怎样估比较准确?”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色彩或每行的方格数来估测。   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提问:“怎样数比较快?”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出数得快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如,学生会说红色球有5组,每组10个球,蓝色球也是5组,每组10个,1共10组球,每组10个,10个十是100个;又如,学生会说每行有10个皮球;1共有10行,10个十是1百。   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与准确数之间的差距。   2.做练习7第3题。可组织学生3人1组完成该题。如,1位学生先说“2十6”,另1位学生则接着说后面5个数,第3位学生当评判员,然后轮换进行。   1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2】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1”和“十”。能够熟练地1个1个地或1十1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1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1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1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1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2、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1根1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1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1是多少?(10个1是1十)(板书)是几捆?(1捆)继续数出10根捆1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1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1捆,现在1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1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1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1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是1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1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1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3十5数到4十2。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1根1根往下数1直数到4十2。(强调数到3十9再数1根是多少)4十2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8十8数到1百。   教师:谁知道8十9数完数是多少?9十9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1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1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5十6根小棒数到6十3根,再接着数到7十2根,有些学生可能对5十9后面,6十9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1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1组成的)3个十和5个1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1组成35)   

3、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1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1组,互相说1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5是由1个十和5个1组成的。   乙:我是50号。5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3十2是由3个十和2个1组成的。   1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点数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感受“十”在计数中的作用,知道10个十是100,感受“十”与“百”的关系,感受100与5

0、20等数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进行简单的估计。   3.使学生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数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难点: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1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    教学教具:   教学情境图、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读1读,初识百以内的数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吗?   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呈现1-20各数。   教师: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在上图中呈现4

5、7

0、98),看看你们认识吗?   教师: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呈现数字图)。   教师:看来大家都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2、数1数,感受100有多大   1.估1估、数1数,初步认识100。   教师(出示百羊图):绿色的草地上来了1群羊,请你估计1下大约有多少只羊。   教师:到底有多少只羊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来了1位老朋友(将10贴在黑板上),认数的时候它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呢!   教师(在百羊图上圈出10只):我圈出来的是10只,现在你再估1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之后再10只10只地圈1圈,并数1数。   教师: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你对100有什么感受?   2.在数数中理解数,突破数数的难点。   教师:请大家从学具盒里拿出2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要求摆出后1 看就知道是21根。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结合学生作品适时追问:能1下看出是2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   教师:对,他请10来帮忙,这是10根,这是10根,这是1根,能很快地看出这是21。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   教师:好,下面我们在2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1根1根地数出100根小棒。   教师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1根1根地边操作边数数,当数到拐弯数时,教师让学生停下来并追问,如“29添1是多少?”,并将新数的10根捆成1捆,再让学生说说30的组成。再继续数数,同样处理:35的组成;39再添上1是多少,40里有几个十;3

9、4

9、7

9、99后边分别是多少等。   3.感受100,体会“十”与“百”的关系。   教师:99再添1就是多少?   教师:对,99再添1就是100。那我们就这样10根1捆10根1捆地摆,10个10捆又是多少呢?   教师:对,10个10捆是100(将10捆结成1大捆)。   教师:这1大捆小棒就是100.谁能说说100里有几个10?   教师:10个十是多少啊?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10个十是1百。   

4、分1分、合1合,多角度感受100.   教师:现在,请你把10根1捆的两捆小棒合在1起,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教师:100里有几个20呢?请你把小棒两捆两捆地合1合,看看100里有几个20。   教师(呈现未结成捆的100根小棒):现在这1大堆是100根,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数就能从100根小棒中拿出大约50根小棒?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教师:100里有几个50?   

5、教学例2。 数小棒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个、十、百。   教师: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70根小棒,边数边思考,如何数又快又准确。   学生独立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谁来说1说,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数的时候可以每10根捆成1捆。70跟就是7捆小棒,也就是7个十。   教师:你能很快地拿出46根小棒吗?和同桌互相说1说,你是怎么拿的?   学生汇报,说明46里有( )个十和( )个1。   

3、解决问题,进1步理解数的意义   教师:刚才我们借助学具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其实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1、完成“做1做”第2题   教师(出示第2题情境图):你们能很快看出是多少吗?   教师:要想很快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请“十”来帮忙。   教师:好,那大家让“十”来帮帮忙吧!   学生实际圈1圈,10个10个地数1数。   教师:为什么圈1圈以后就1下子看出是多少了呢?   

2、补充练习1 教师(出示下图):小猪收了多少个苹果?   教师:这次怎么1下就看出是多少了啊?   教师:原来又是“十”在帮忙,“十”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3、补充练习2 教师:我想请大家看1个更有意思的比赛——大力士比赛搬砖。看!(呈现下图)大象搬了多少块砖?   教师:大象已经搬了多少块砖?   教师:你怎么这么快就数出来了?   教师(呈现下图):大象还差多少块就搬了100快了?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哦!原来10个十就是100   

4、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1起数了10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



2、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

作为1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1: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1年级下册第x单元第x页例题x, 练习x第x、x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1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1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备让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 难 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课件、各色各形磁性贴片。   学具准备: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家里是不是都有很多的玩具呢?大概有多少个?20xx年x月x日那天,xx老师在网上看到了1则新闻:xx岁老奶奶收藏玩具超过xxx件(有文字有图片)。这么我的玩具,这位老奶奶家里有没有显得特别乱呢?   其实啊,芳芳老师也有1些玩具的收藏,你们可能没有欧!   

2、新授   (1)、挑1挑。   (邀请x个孩子,逐个拿出毛绒玩具: 墨鱼、比目鱼、骆驼、魔鬼鱼。)   谁能从这x个玩具中挑出不同的? (分为两类了)   (2)、分1分。   1.再拿来1个小鹿,应该放在哪边?   2.这是1个小矮人,放哪里?   3.那么,我现在把这x个玩具混在1起,除了刚才分为3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1分呢?   4.小结:孩子们真棒,刚才的“分1分”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类”(板书),分类就是把同1类的事物放在1起,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不同。   (3)、学习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1.这里有4幅图(PPT),大家先仔细观察1下,孩子们想1想可以怎样分类?   2.可以分别按“颜色”、“形状”、“数量”分类。 我们以1次体会到了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了不同的分类孙芹结果!   (4)、学习分类后的简单整理   1.那么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分类”呢?(PPT)   2.分类有什么用呢?   3.接下来,我们1起看(PPT):这里是语文、数学、英语书,1共有多少本?怎么进行分类?我们这样整理1下,让我们自己看得很轻松、1目了然。我们再来数1数、加1加,与刚才所数的数据对1对,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4.师问:   (1)谁最多?谁最少?   (2)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这样的整理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1个内容“整理”(板书)。   (5)、学习简单的象形统计图   (教具贴片)这里是我们前几天学习的几种平面图形,都认得吗?   1.首先,我们数1数1共有几个?   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邀请孩子到黑板上来操作贴片)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4.谁最多?谁最少?你怎样看出来的?强调“11对应”。   5.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当即拍照上传展示)。   6.算1算,分完以后总数量变了没有?   7.还可以怎样分呢?(步骤重复第

4、

5、6)    

3、总结全课   孩子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篇2: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通过填写百数表,使学生清楚地了解xx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xx以内数的规律,并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发现xx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1般规律。   

2、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1则滚毕、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小精灵带来1张藏宝图引出“百数表”   

2、解构百数表,探索数的规律   

1、观察百数表,找规律。   出示xx页百数表第

1、2行所给的数,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呢?按照这个顺序,你能填出它们之间的数吗?   依次出示两支特殊的数队伍(两个斜行),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剩下的数你能填出来吗?(学生按1定顺序把百数表填完整)。   

2、涂色,找规律。   (1)完成xx页例x(x)的涂色活动。并交流涂色中发现的规律。   (2)你还发现哪些新的规律了吗?   自己观察,想1想。   和同桌或前后桌小朋友说1说。   全班交流。   

3、课堂小结。    

3、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给数找家:   (1)34和56   (2)78和45   

2、完成xx页“做1做”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篇3: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1、教学内容   教材xx,xx页和xx页。    

2、教学目标   

1、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了解到100以内数的顺序。   

2、能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会数100以内的各数,弄清数的组成。   

4、教学方法   演示法,动手操作法。   

5、教学重难点   会数100以内的各数,弄清数的组成。    

6、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数1数这里有几只羊?(10只)那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1个1个的数,5个5个的数)   师:那这里又有多少只羊呢?(20)请同学们举手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数的?(1个1个的数,5个5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师:在我们数学王国中,数数通常可以1个1个的数,5个5个的数还可以十个十个的数。   师:现在同学们数出书本xx页当中有多少只羊,并圈出来,之后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告诉对方自己是怎么数的。   (2)探究新知   1.数100以内的数(跟着教学PPT)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看到有100只羊,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1起从0开数到100。   (师生互动:0,1,2,3……98,99,100)   师:我们将10根小棒捆在1起就代表1个10,两捆木棒就代表20,那么3捆木棒是多少呢?(4捆,5捆,6捆……十捆呢?)   师:所以说100里面有10个十。   板书:10个十是100。   师:同学都很棒,大家1起跟着老师举起大拇指对着自己说:棒棒棒,我很棒!   2.练习巩固   书本xx页做1做x题。   3.两位数的组成(教学例2)   师:我们刚刚说过了,1捆代表1个10,那么7捆呢?(7个十,70)4捆呢?(40)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两幅图片分别表示的数字是多少?(70,46)   4.练习巩固   书本xx页做1做    

7、教学反思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1课时,我很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100的物品,培养好的数数品质,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数量在100以上的各种物品(有花生、幸运星、豆子、小棒、橡皮筋等)。选取这么多丰富的材料1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很贴近生活的,2是希望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不同的人数物品的方法是不同的,同1个人数不同的物品方法也不同,这些丰富的学具本身就刺激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3是进行交换物品数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更具体的体验,有体验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检查别人数的过程中,学生们显得更为仔细,并且有自己的主见,会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数数。   篇4: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分1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1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卡片,表格,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情景图片。   由各种图片引出分类的定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1起叫做分类)   

2、教学互动   

1、小组合作用老师分发的卡片分类   

2、用例1的水果图的练习用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1)出示水果图。   (2)引导学生上台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B、按图形形状分。课件演示统计过程,学生归纳统计结果,引导记录统计结果。   (3)学生试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结果。   A、按水果种类统计。   B、按图形形状统计。   (4)分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分发的卡片记录。   (5)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6)总结归纳:   A、什么叫分类?   B、分类的时候,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分类的结果。   c、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作业:实际运用   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篇5: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1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 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2)、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3)、36是由( )个十和( )个1组成的;4个十和5个1组成的数是( );99里有( )个十和( )个1,它后面是( )。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

4、3

5、( )、37 6

9、7

0、( )、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 11○9 8○8   (2)在6

6、2

5、

9、8

9、7

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 ),的是( )。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1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3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2、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1个游戏,老师手上有1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1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3、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1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1说6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1说)这些数与6十相比,比6十大还是小?比7十呢?4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8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4、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2□ 47="">□7 100>3□ 58<5□ 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5、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6: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精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按照多种标准分类,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PPT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图片出示x组图片,找出不同类的并圈出来。(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2、出示水果类、蔬菜类与文具类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分类。   

3、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解释什么是分类。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出示例x情景图。   师:看1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1说。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交流。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1分,数1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1分,并数1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1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   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3类。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x个,心形的气球有x个,长气球有x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3类,我们是先分1分,再数1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x个,心形的气球有x个,长气球有x个。   出示表格: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   (2)按颜色分类。   师:想1想如果按颜色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每种气球又各有多少个呢,请小组内分1分,数1数。   生:按颜色分成x类。   

3、出示例x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4、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5、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给出大小不同的篮球和足球若干,让学生进行分类。   要求:按照不同的两个标准进行分类,并将结果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现。   

2、把全班同学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4)小结   

1、引出生活中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这节课我们学了用1种方法分类和按不同标准分类。分类时的关键是找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分类标准。    (5)作业布置   

1、把自己抽屉里的书本按照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并做简单的统计表。   

2、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课后和同桌说1说。    板书设计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相同。



3、小学数学青岛版1年级下册总复习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李康清 小学数学青岛版1年级下册教案 儿童乐园——总复习 教学目标:

1、进1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有关时间、长度、方位与图形、人民币、统计等知识。

2、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减法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认识 教具:表,米尺,人民币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1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1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1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 (2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3、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说1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2。



4、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

教案作为实用性极高的文件、能帮助教师顺利且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1)   

1、连1连。   考查目的:通过对具体物体的观察,体会“面从体来”知识同时,能用语言表征出图形的特点,并熟练掌握。此题用连线方式突出对应的关系。   答案:略   解析:此题不仅让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立体图形的特征,还得仔细审题,分辨其需要的对应条件,避免干扰条件。   

2、填1填。   (1)至少()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1个正方形;至少()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1个大正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3角形可以拼成(),还可以拼成()。   考查目的:学生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拼组,发现图形间的变化和规律。   答案:(1)4 4(2)3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4边形)   解析:由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实际操作,直观感悟上升到语言表述能力。   

3、数1数。   考查目的:学生对组成图案的不同图形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及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又渗透分类与整理的知识。   答案:圆4个正方形6个长方形4个3角形3个平行4边形2个   解析: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图形的计数,有序思考和计数的方法能力。   

4、画1画,算1算。   缺了()块。   考查目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能利用实际操作与实际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是学生能力的体现。   答案:13块   解析:此题可以根据学生程度不同进行讲解,估计、补充画图或学具摆出,容许学生有1个理解、感悟的过程。   

5、实践作业:“小小设计师”。   亲爱的小朋友:   请你用彩色的手工纸,先动手剪1剪,剪出几个我们最近学过的平面图形,再把它们拼1拼,设计1幅你喜欢的作品,并给它起个名字吧!   小小设计师   家长评价:   考查目的:让学生分解图形,设计图案。既直观感受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创造出数学美,感受、欣赏到数学美。   附优秀作品:(略)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2)   教学内容:练习1(教科书6—7页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图形,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1样,左边和右边1样,上面和下面1样。左边不知道,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   补砖块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2、完成练习x第x题   出示完整的1面墙(图片)   1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1样的;每行的砖块数是1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1样,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1样。   3出示不完整的1面墙,“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1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1:学生可能会用画1画,补1补的方法。   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画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2: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那就不用补了。   师:1行有几块砖块?第1行缺了几块?   师总结方法:数出每1行缺的砖块数,再加1加。   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1练。   完成P6补砖块练习。

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1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那么它就可以画出什么形状来。   

3、独立完成练习x第x题   

4、完成教科书练习x第x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5、完成教科书x第x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1)学生想象。这个卡片要做成正方体。数字4对着自己,1要往左边折,2要往右边折,3要往哪边折?   (2)直观演示,边讲解。4旁边的数学在4的左边和右边,剩下1个数字在4的后面。   (3)观察。先提问,4的对面是?(3,师引导:和4隔着1个数字)3的对面是4,和3隔着1个数字。那1的对面是几?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1个位置。   (5)应用规律。6的对面是?(隔着1个数字,是5)2的对面是几?    

6、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提问:把1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实际动手剪1剪   

3、进1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1次让学生实践剪1剪,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7、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x页例x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4边形、3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4边形、3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2)哪位小朋友来说1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设计意图:这1环节,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积木入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知的学习过程,进1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1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1找,摸1摸,说1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3)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1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画图等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4)认识3角形   (1)你能把1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1剪,分1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3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3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折、剪、分,直观认识3角形的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5)认识平行4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1样的3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4边形,指着平行4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4边形,板书:平行4边形   

5、出示1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4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4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拼1拼、说1说等学习活动直观认识平行4边形,再通过找1找把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6)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1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1说,让学生进1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巩固应用   (1)P3“做1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1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2)P3“做1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1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3)P5“练习1”的第1题:涂1涂   (4)P5“练习1”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P5“练习1”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分类、数图形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认识图形》的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并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并能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1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准确的判断出各种图形,也就是说学生已具备了关于角的感性认识。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思维为主,这部分内容对2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找这些图形,对学生来说1点也不困难,但学生在抽象 出角的过程中,说出角的特点,会比较困难。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意义上的角,如可能会跟钉子尖混淆,因为那些东西摸出来也是扎扎的。还有可能出现认为两条边长的角就大。所以本节课要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在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1找、摸1摸画1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以及突破学习角的难点。最后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初步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得长度无关,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思想,   

3、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合作,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到角。   难点:并能理解交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5)   预习要求:   拿出自己的7巧板,看1看教材第4页的内容,并根据课本内容拼1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7巧板的构成及拼摆7巧板,进1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和平行4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7巧板使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平行4边形。通过摆给出的图案和自由摆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1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及平行4边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   拼指定图形。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生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打乒乓球》)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从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想知道这段动画片是怎样制作的吗?   (课件出示用7巧板拼成的“打乒乓球”的图形)   (3)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图中共有几种物体?仔细观察每种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   (都由7块拼成,用1套7巧板拼成)   (板书:7巧板)   

2、认识7巧板   7巧板制作过程:   谈话:想知道7巧板是如何制作的吗?   (多媒体演示7巧板制作过程)   引导观察,发现图形间的关系。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何不同?(颜色、大小、形状均有不同)见附页1   (1)从大小上比较。   

1、哪些图形?   

2、两块的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展示验证过程)   

3、哪些图形最小?有何特点,如何验证?   (请学生同位交流验证过程)   (2)从形状上比较。   谈话:除颜色和大小外还有何不同?(形状)   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这儿有个图形很有意思,它被3角形团团包围着,(指出)它叫什么呀?(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   这个图形很有意思(指平行4边形),你觉得它漂不漂亮?为什么?(课件闪动平行4边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4边形的特点,并告诉学生这个图形的名称是“平行4边形”)   (3)数1数,算1算。   1起数1数,这里有几个3角形?几个平行4边形?几个正方形?   教师接着板书:△□   5+1+1=7(块)    

3、拼1拼,练1练   (1)师示范拼。   取两个大3角形拼1个正方形。(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   (2)生用两个大3角形自由拼图。   可以拼正方形、平行4边形、3角形,均展示。   (3)拼指定图形。   谁能拼出大1点的3角形?7巧板中的拼图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学生自由拼,师巡回指导。   展示不同拼法,计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3角形”。   (4)分组比赛:拼第4页“你知道吗”中的4个图案。   

1、自由拼。学生操作,组内交流。   

2、集体展示。   

4、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2)回家用7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并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7巧板   5+1+1=7(块)   1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2(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7巧板拼3角形的过程中,进1步加深学生对3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4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1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1套7巧板、课件;学具:1套7巧板。   教学过程:   

1、看图激趣,认7巧板   (1)看图激趣   出示7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7巧板拼成的。   (2)认识7巧板   

1、7巧板,是由7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7巧板分1分,7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1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1比,哪些3角形1样大?(两个大3角形、1个中3角形、两个小3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1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7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1)用两个图形拼3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1个3角形。先想1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1个3角形,真棒!   (2)用3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7巧板中的3个图形拼1个3角形。先想1想,用哪3个图形,这3个图形能拼成1个3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3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3)用

4、

5、6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3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3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

4、

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3角形(2)分别用

4、

5、

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3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7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3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3、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7巧板不仅能拼3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1)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2)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2)游戏:   

1、请你把“7巧板”复原拼成1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1个3角形。(第1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1起做。)   

3、再挪动3角形其中的1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1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1块,把它变成平行4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1起做。)   (3)介绍7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7巧板拼图。   “7巧板”是我国古代的1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7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7巧板的神奇魅力。】。



5、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1步体会计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会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通过跳绳的活动,引入。   

1、先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然后让学生提出总是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记录学生当时 跳绳的次数,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总是可以先引导学生先解决类似“小   东比小红跳几下”这样的问题   

3、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教科书上3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对1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帮助。   

3、试1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想1想。   100——48, 先让学生估算,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   

5、练习反馈。   

1、用竖式计算。   请4位学生板演,再集体校对,   

2、买1个羽毛球拍多少钱?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列式解答,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中()+40的答案不唯1。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如果是其它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会正确计算 8和9的加减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1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2、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1个问题:1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1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1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1想,然后同桌讨论1下。   2.分1分,填1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1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1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教学9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跳绳(

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1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1说、画1画、试1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跳绳(“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