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



1、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礼貌用语。   

2、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懂礼貌的小白兔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图片:小兔、山羊、乌龟、鹿。   活动过程:   

1、听故事“懂礼貌的小白兔”。   

2、教师提问,组织幼儿讨论。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3、让幼儿结合图片边听故事1遍,引导幼儿思考。   

1、小白兔迷路了,他向谁问路?小白兔是怎样问的?(请小朋友表演,并学习礼貌用语)   

2、山羊妈妈是怎样夸小白兔的?   

3、小白兔走到河边,发现河上没有桥,他请谁来帮忙?   

4、小白兔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请小朋友来表演,学习礼貌用语)   

5、大乌龟听了心里怎样?他是怎样夸小白兔的?   

6、鹿妈妈家的门开着,为什么小白兔不进去?她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请幼儿表演)   

7、鹿妈妈听了小白兔的话心里怎样?小白兔是怎样回家的?   

4、组织幼儿讨论,教育幼儿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1、你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怎么做呢?   

5、教师和幼儿共同评价和小结。   懂礼貌的小白兔故事:   他走了好多好多路,采了许多蘑菇。等他拎起满满1篮蘑菇准备回家时,却发现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不远处,山羊妈妈正带着小羊在吃草。小白兔跑上前去,鞠了1个躬:“你好,山羊妈妈!我迷路了,我家住在东山坡。您能告诉我怎么走吗?”山羊妈妈微笑用手1指:“从右边的小路1直往前走,走过1条小河,翻1座山就到了。”“谢谢山羊妈妈!”小白兔又鞠了1个躬,向她招招手,走了。   山羊妈妈对小羊说:“小白兔多懂礼貌,你应该向他学习呀!”小白兔走到河边,发现这儿没有桥,他看见1只大乌龟向岸边游来,便向大乌龟鞠了1个躬,问道:“您好,乌龟公公,请问河上什么地方有桥?”大乌龟摇摇头说:“这附近没有桥。”见小白兔苦着脸,大乌龟接着说:“这样吧,你站在我的背上,我驮你过河。”小白兔高兴地说:“谢谢乌龟公公!”上岸后,小白兔又向乌龟鞠了1个躬说:“谢谢乌龟公公,再见!”望着小白兔,大乌龟高兴地说:“多懂礼貌的孩子。”   小白兔蹦蹦跳跳往前赶路,忽然,下起大雨。小白兔见山脚下有1座小屋,就向小屋奔去。小屋的门开着。小白兔知道,不经过主人的允许,闯进人家家里是不礼貌的。于是他“咚咚咚”敲了几下门,又朝屋里鞠了1个躬,高声说:“尊敬的主人,可以让我进去躲躲雨吗?”屋里住着的是1只瘸腿老狼,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到肉了,肚子正饿着呢,猛听到小白兔的声音,忙回答说:“快进来吧,我正等着呢!”听出是老狼的声音,小白兔吃了1惊,1转身就跑了。老狼因为腿瘸,无法去追小白兔,她滴着涎水,仍旧缩在屋子里挨饿。小白兔呢,顺利里的回到了家,平安的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礼貌》教案2    设计意图:   我发现小班幼儿在与别人交往时不太会使用礼貌用语,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在情景中学习、喜欢模仿等特点,我采用源于生活的情景表演,拍摄了1些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积极引导幼儿体验、感悟、辨析、评价,使幼儿产生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在不同的情景下应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礼貌用语,体验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的乐趣。   

3、知道打招呼是1种有礼貌的行为,愿意主动与人打招呼。   

4、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宝宝,与老师同伴礼貌交往。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排练情景表演“去兔妈妈家做客”(由配班教师和大班幼儿表演)。   

2、拍摄录像片段,内容如下:   片段1:起床时,1幼儿不会拉拉链,向另1幼儿寻求帮助。   片段2:妈妈下班回到家,幼儿递上拖鞋。   片段3:小区里,1幼儿在玩秋千,另1个幼儿也想玩,于是两人商量。   片段4:公交车上,1阿姨给幼儿让座,幼儿坐下后对阿姨说了1句话。   

3、活动室4周张贴幼儿进园、离园、和同伴游戏等场景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学习礼貌用语   

1、观看情景表演。   师:今天兔妈妈请了好多小动物来家里做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表现怎么样。   (表演内容:小花猫轻轻地敲门,兔妈妈问:“是谁呀?”小花猫说:“是我。”兔妈妈开门:“请进!”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把小花猫引到桌子前说:“请坐。”小花猫说:“谢谢。”兔妈妈说:“小花猫,我请你吃小鱼。”小花猫接过鱼说:“谢谢!”   后面依次是小熊、小狗出场,它们和小花猫1样很有礼貌。中间穿插小狗把小花猫的鱼碰翻了,互相说“对不起”“没关系”。   最后是小老虎出场:它重重地敲门,兔妈妈把门打开后,它不向兔妈妈问好就直接闯了进去,往椅子上1坐。兔妈妈说:“小老虎,我请你吃点心。”小老虎接过兔妈妈给的点心也不说“谢谢”,吃完东西后拍拍肚子、自言自语地说:“我吃饱了。”然后不和大家打招呼就走了。)   

2、交流、体验。   师:有哪些小动物到兔妈妈家做客?   师:你觉得哪些小动物有礼貌?   师:兔妈妈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哪些有礼貌的话?   幼:兔妈妈说了“请进”“请坐”“请吃小鱼(肉骨头等)”。   幼:小花猫(小狗/小熊)说了“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师:小动物们听到兔妈妈说的话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小动物们觉得很舒服。   幼:小动物们都觉得心里甜甜的。   幼:小动物们觉得兔妈妈很热情。   幼:小动物们都很愿意到兔妈妈家玩。   师:小动物们听了兔妈妈的话为什么觉得很舒服?兔妈妈用了1个什么字?   幼:兔妈妈的话里都用了“请”字。   师:兔妈妈对小动物们这么热情、有礼貌,小动物们也应该怎样呢?   幼:要对兔妈妈有礼貌。   师:要是小动物们没有礼貌,兔妈妈心里会怎么样呢?   幼:会很伤心/会不高兴/会不喜欢小动物们。   师:刚才你们看到小老虎出场时都笑了,为什么?   幼:因为小老虎敲门的声音很重。   幼:兔妈妈给它东西吃时,它不说“谢谢”。   幼:它走的时候不说“再见”。   师:那么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幼:我们喜欢小花猫。   幼:我们还喜欢小狗、小熊,因为它们有礼貌。   幼:不喜欢小老虎,因为它很没礼貌。   

2、联系生活,运用礼貌用语   师:你们都很喜欢兔妈妈、小花猫、小熊、小狗,因为它们有礼貌。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对吗?   师:下面我们1起来看电视,想1想电视中的小朋友在说些什么。   (看录像片段1,教师旁白。)   师:起床了,玲玲不会拉衣服拉链,她想让旁边的轩轩帮忙,她应该怎么说呢?(镜头定格在两个幼儿说话的画面。)   幼:轩轩,请你帮我拉1下拉链,好吗?   (画面:轩轩帮玲玲拉好了拉链。)   师:轩轩帮助了玲玲,玲玲又该怎么说?   幼:谢谢!   (依次播放其他3个录像片段,教师旁白,镜头定格在每个场景中人物交流的画面,让幼儿猜1猜、说1说,并让个别幼儿分角色演1演。)   

3、结伴表演,巩固深化认识   师:我知道你们都很讲礼貌,请你们看1看墙上的图片,和你的好朋友说1说、演1演他们说的有礼貌的话。   (幼儿结伴讲述、表演,经历运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体验运用礼貌用语交流的乐趣。)。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2、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跳绳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1步体会计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会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通过跳绳的活动,引入。   

1、先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然后让学生提出总是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记录学生当时 跳绳的次数,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总是可以先引导学生先解决类似“小   东比小红跳几下”这样的问题   

3、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2、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教科书上3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对1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帮助。   

3、试1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想1想。   100——48, 先让学生估算,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   

5、练习反馈。   

1、用竖式计算。   请4位学生板演,再集体校对,   

2、买1个羽毛球拍多少钱?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列式解答,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中()+40的答案不唯1。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如果是其它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会正确计算 8和9的加减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难点:逐步养成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知道跳绳有什么好处吗?老师也喜欢跳绳,跳绳是1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也是小朋友们课间活动的娱乐方式之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张跟跳绳照片。(课件出示)   师:大家看他们跳得多开心哪!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2、探究新知   1.计算8的加减法。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老师提出1个问题:1共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自己试1试。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写好了。谁来说1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图中的不少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自己先想1想,然后同桌讨论1下。   2.分1分,填1填。   学生动手操作,摆花片,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说1说。   师:谁能说说3+5还可以表示什么?   

4、巩固练习。   教材第39页试1试   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教学9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跳绳(

8、9的加减法)   8 0 1 2 3 4 5 6 7 8   8 7 6 5 4 3 2 1 0   9 0 1 2 3 4 5 6 7 8 9   9 8 7 6 5 4 3 2 1 0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1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1说、画1画、试1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跳绳(“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举行跳绳比赛了,你们想不想取得好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我们得怎么做呢?同学们   说得很对,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加强练习。你们看,操场上的这些同学,他们练得多认真呀!   

2、出示跳绳图。   (1)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所看到的内容,你都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仔细看图,自己小声说1说。   指名汇报。(举例)   

1、有2个同学抡绳,6个同学跳绳,1共有几个同学呢?   2+6=8,6+2=8   

2、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1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3、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1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   5+3=8。   学生说教师板书:   6+2=82+6=84+4=8   1+7=87+1=83+5=8   5+3=80+8=88+0=8   把上面的加法算式读1遍。   (2)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1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1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a、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b、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抡绳,有几个同学正在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   

2、画1画。   

1、师:现在,老师想为你们引荐1位新朋友,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象图。   1)这是谁?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9块瓷砖涂上颜色,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   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1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1画。同桌两人1组,1人   涂色,1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1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3、试1试。   

1、出示:   7+2=□9—4=□4+4=□   6+3=□8—5=□8+□=□   5+□=8□—4=5□=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4=5□=1+8   

4、练1练(第35页)   

1、说1说,填1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8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1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8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1、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20-615-865-3   34-884-2097-3674-24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

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1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1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1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3、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1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1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1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1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1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1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1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1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1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1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1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1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

1、

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5、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1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6、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题目。   

2、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   口算:   10-713-5100-130-723-5100-250-733-5100-3   40-981-473-856-762-69+1285-1532-836+5   板演:   49-27   说计算过程:42-8   

2、探究新知   

1、出示图画,投影,学生观察,叙述图意   

2、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3、重点解决: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   A、尝试列式:62-48=   B、小组活动,探究怎样计算   C、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D、重点讲笔算竖式的算法:强调对齐数位,进行板演。   个位2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十再减。十位的6借走1个变成5   

4、独立解决其他问题   

5、指导连续退位减100-48=52   100强调:个位0不够减从十位   -48退1,十位是0继续从百位退1。   -52借到十位有十个十给个位1个还剩9个十,个位相减得2,十位9减4得5,百位1退1得0。   

3、巩固:   

1、列竖式计算:85-5844-2780-2564-978-29   

2、改错:见书64页2   

3、列式计算:63页2   

4、课堂: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跳绳   62-48=14100-48=52   62100   -48-48   1452   课后回顾: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

3、

4、

5、

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1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1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1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1试,练1练3题进1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投影、每生1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1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2、新授   

1、跳绳   师:“1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1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1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1个。   

2、画1画,同桌两人1组。1人涂色,1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1个。   

3、试1试,学生板演。   7+2=()6+3=()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   第1题:教师讲清图意,第1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2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1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3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4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1猜8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结:讨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1年级下册数学 《跳绳》教案 篇7   游戏目的:   加深对两数比较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能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   游戏时间:   3~5分钟左右。   游戏难度: 中级   适合年级: 低年级   适用于低年级的“两数比较应用题”。可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始或课尾。如果安排在课始,则为教学的展开提供1组组真实数据;如果是在课尾,就是综合应用。   全班游戏准备: 若干根跳绳。   游戏过程:   

1、根据同学们在课外跳绳情况,选出男、女组最优秀的两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得到甲、乙两学生成绩为A下和B下。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口头编应用题,然后按学生编的应用题进行列式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板书,然后分类整理。   

2、再请男女各1名同学来跳绳,先请同学们根据以前了解的信息估计1下他们两个各能跳多少下。学生发言后,各组分别为选手加油,得到第2组跳绳成绩。   师:现在有两组4名同学的跳绳成绩,你想说什么?   学生可以在同1组男生或女生中比,可以在不同组男女生中比,也可以比总数等,比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指导,由于数据不1样,学生练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3、师:谁还想来跳绳?   指定学生跳绳后,老师提出1个问题:老师不知道他跳几下,只知道他跳的比这几位同学中最好的同学少11下,请你编题列式解答。   游戏提示:   把简单的体育项目——跳绳放在数学课堂中,使体育游戏活动性、开放性、竞争性与数学的知识性、思维性、拓展性有机地结合在了1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技能,还放松了心情,减轻了学习的压力。   课后思考:   应用题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想像力。

《台阶》教案



3、《台阶》教案

作为1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台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台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方法:   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言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1个幸福的家,这个家是你避风的港湾,是你生活的根。随着我们渐渐的长大,我们的家也在1点点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我想都与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成为了你美好的回忆。那下面哪位同学能够打开你的心扉给我们讲讲你的家的故事呢?   

2、展示课标及基础训练   1.在大屏幕展示本课课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投放)   

3、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带着以下3个问题快速自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   (2)父亲是怎么造成的1栋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子造好了父亲发生怎么的变化?   2.学生读后思考、讨论、明确以上3个问题。   

4、合作探究,感知文章   1.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并就文中内容提出问题。   2.学生将提出的问题拿到班级同学中进行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及其解答进行指导总结。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在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补充进1步完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1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文章时解决。)   

5、合作研讨,把握父亲形象   小组研讨,后把结果在全班交流。   父亲是1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6、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同学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节。   

7、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8、拓展延伸   说1说我们自己的父亲。   《台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3、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文章中领悟父亲的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命题立意。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和文章的寄托的思想。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教学方法 :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 是1级1级的台阶 / 许多人渴望 / 在台阶上找到 / 自己的高度 / 父亲是不是 / 也如此……”今天我们将学习1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我们1起来感受这位父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检查预习字词检测   

3、踏上台阶,走进父亲-----整体感知   

1、父亲为什么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用文中句子回答   

2、父亲是怎样造台阶的?   

3、新屋、新台阶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4、为什么“回来时,1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3、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分析形象   

1、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并且把能表现父亲性格与品质的句段圈点评注,以“我从________看出父亲是1个______的农民”说1句话。   

4、回首台阶,探究父亲------评价父亲   

1、父亲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等   

2、你认为这样值得吗?从中体会作者淡淡的忧伤。   

5、配乐诵读   父亲   我的父亲,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你那古铜色的脸,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你把你的胸膛挺高1些吧   我的父亲,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1担水,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9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我知道你的梦想3级的台阶到了9级,我的父亲啊,怎么了——你老了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6、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9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7、板书设计   台 阶   节俭 台阶高、地位高   勤劳   谦卑   自尊   坚韧不拔 台阶低 、地位低   《台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改用第3人称复述课文。   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教学重点】   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新课导入】   

1、整体感知   回忆性的记人文章,总会有1根线索贯穿始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开头第1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的是围绕什么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2、那么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4要素来分析)课件   

3、问题研讨(结合上表)   

1、课文围绕台阶所写的这些事,都反映了1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父亲为什么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对,就是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而在我的家乡,乡邻们常认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很羡慕别人家的高台阶,他不甘心低人1等,立下宏愿,也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既然父亲1生的愿望就是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文章不就造新屋来详写,而在老屋的3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做文章,有多方面的作用:第1,写3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挑水时闪了腰,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3,写我在青石板上跳上跳下,表明当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造房,前后用了12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3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是写台阶之低。   

3、父亲是怎样造起新屋的?(准备造屋)   细节刻画。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1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是个细节描写,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数量来说明父亲冬天为建造新房的辛苦。   

4、在造新屋时,作者对父亲作了怎样的描写?(课件)   造台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父亲个性、人品、精神包括思想情感的1种寄托的印证。   

5、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不自在──放鞭炮时的描写;(21段)打招呼不自在(27段)   身体垮了──抬石板时他的1只手按着腰;挑水时腰闪了(28段)   若有所失──劳动人民的本色。   

4、拓展延伸   你如何理解本文的文眼?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是父亲建造新屋最根本的原因。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他对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尊重的要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1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希望通过改建房屋、砌高台阶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他花费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不怕千辛万苦,起早摸黑,就是为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   这1句是全文的中心句。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有感情的谈1谈,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体现父亲的什么特点)   从几个方面把握: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父亲的形象特点。   父亲是1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1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5、总结   《台阶》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揣摩文章语言,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2、学习先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关键语句,从而认识和理解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1、爬台阶的确是件挺累的事!可是呢,偏偏会有人希望自家门前的台阶高1些多1些,到底是怎样的人会有这种想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下小说《台阶》中的主人公——父亲。   

2、概括故事情节   

1、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下故事情节。给大家半分钟时间考虑。(学生默读课文。)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1等,决心要盖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9级台阶的新屋,但此时的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   

2、本文题目是《台阶》,小说也是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是全文的焦点。   

3、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1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1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勤劳、要强、老实厚道、有些自卑、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有着坚韧意志的人。)   

4、赏析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1、“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说明父亲长时间惦记着这件事,他很看重台阶高低这个问题。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没面子,我觉得他有点虚荣。台阶高低其实就是意味着地位的高低,看得出父亲渴望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2、 下面点评第13自然段。(父亲总是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可见他有多么的羡慕。上1段说到烟抽够了就能干活,父亲1边看着别人家的台阶,1边老抽烟,他是不是想着快快干活,早点造出让人家也羡慕的有高台阶的新屋。这段写到柳树枝摇来摇去都摇不散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目光,告诉我们父亲是很专注的,很认真的在想盖新屋的事。)   

3、这里的写景就是为了衬托父亲专注的目光,充分表现父亲的羡慕向往之情,表现他决心的坚定。   

4、 接下来看第21自然段:放鞭炮时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看出他很尴尬。(父亲不敢放鞭炮,不是胆子小,而是他不习惯。父亲1直都很老实,也没什么地位,人家也没把他当成重要人物。从来不引人注目,现在要让那么多人看他放鞭炮,他当然不好意思不习惯了。)   

5、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1辈子”,现在让那么多人来看他盖了有高台阶的新屋,自然是很不自在。虽然心里高兴,但还是有点尴尬,想把胸挺高些却因为背是驼惯了,无法挺得高。他不是那种张扬的人。   

6、 最后看第30自然段。(父亲是因为自己老了,不能劳动了,很痛苦。这里写到父亲的“很倔的头颅”,和他失去生机的灰白的头发,看出他1辈子要强,现在不能干活了,很痛苦。)   

7、是啊,父亲辛劳了1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不能干活,就失去了1切,他是为不能劳动而痛苦。   

8、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   

9、第28段。父亲腰闪了还不让我帮他挑水,说明他很要强。也看出他不愿服老。   1

0、第11段。看出父亲很勤劳,在努力准备盖新屋。   1

1、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说明父亲很执著,很有毅力。   1

2、第15段。父亲不知疲倦的劳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1

3、第5段。父亲脚上常年都是泥,他是终年勤勤恳恳的人。   1

4、归纳1下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5、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1,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1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令人尊重。第2,学会1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2、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台阶》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1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2、教学设想:   

1、本文是1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1课时:   (1)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3)《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4)本文是1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3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要区别第1人称和第3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举例:某某家的老屋只有3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1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1身力气,干他十年2十年,总有1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1砖1瓦的捡,1角1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9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1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个部分组成,本文是1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1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1)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2)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3)高潮:终于造起了有9集台阶的新屋。   (4)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2课时:   (1)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与《背影》比较分析。   (2)教学过程:   

1、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1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2、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3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1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3、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4、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1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3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1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1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1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读课文。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1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1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1读,好吗?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1些,渲染1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3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4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1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1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1条小路1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1起来读1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1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4、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1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1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1读。   

5、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1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1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1首诗,是1幅画,也是1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1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1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2.看到“田园”2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1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1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1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1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4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1、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1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1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1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1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1般给人1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1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1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1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1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3、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1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1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3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3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1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1读,再次感受1下。   我们再1起读1读。   

4、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1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

1、2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1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1个“茅檐”,1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1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1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1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1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1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1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2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1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5、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6、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1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1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画,仿佛听到了1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1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1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1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1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1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1待就是2十年。然而,在这2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1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位6十8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

1、2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3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4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1片,1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4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