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叶》教案

1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1、1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多1些少1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通过开放型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小组式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从而感知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感知多与少的概念   师:同学们,回头看1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教室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你能用多或少描述以下听课教师与讲课教师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1:听课的教师比讲课的教师多。   生2:我班的同学比听课的老师少。   生3:听课的老师比我班的同学多。   生4:台上的桌子比台下的桌子少。   生5:我班的女孩比男生少,男孩比女孩多。   生6:戴眼镜的比不戴眼镜的少。   [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学习的前提。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引入情境提示矛盾,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引入新知   1.感受多少。   教师板书:多1些 少1些 多得多 少得多   师:你们对这些词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借助图片、手势和身边的事物说1说。)   a.出示第1幅葡萄图。   师:图上有什么?绿葡萄和紫葡萄比较多还是少?多很多吗?用哪个词比较合适?反过来紫葡萄和绿葡萄比较用哪个词较为合适?   (学生开始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紫葡萄有50粒绿葡萄有40粒   绿葡萄比紫葡萄()   紫葡萄比绿葡萄()   生:绿葡萄的个数比紫葡萄少1些。   紫葡萄的个数比绿葡萄的个数多1些。   b.出示第2幅图片。   葡萄有50粒 草莓有8个   葡萄比草莓()   草莓比葡萄()   师:大家仔细观察,葡萄的个数和草莓的个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葡萄的个数比草莓的个数多出许多。   生:草莓只有1点点,葡萄有很多。   生:草莓比葡萄少那么多呀!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以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吗?小组讨论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葡萄比草莓多得多,草莓比葡萄少得多。   师:刚才借助实物图对多1些、少1些、多得多、少得多有了进1步的理解。老师这里还有1幅图没有标上数据,大家可以看图估算以下,然后用今天学过的词来描述1下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c.出示第3幅图片。   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   青椒的个数比橘子的个数()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1:橘子的个数比青椒的个数多得多。   生2:青椒比橘子少得多。   [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1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数学游戏。   教师:刚才大家学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1个两位数,它们能猜到是多少吗?   生:老师,这个数是20吗?   师:不!它比20多得多。   生:老师,这个数是60吗?   师:它比60又少1些。   生:那么是55吗?   师:对了,真聪明!   师:你们还想做这个游戏吗?老师这里还有1个两位数,它比100少得多。猜猜看?学生猜的过程略。   [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这1游戏,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意渗透了朴素的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练习设计   1.有两只小青蛙捉害虫,1只青蛙说,我今天吃了35只害虫,另1只青蛙说,我吃的比你少1些,你们猜我吃了多少只害虫?   (1)10只 (2)30只 (3)5只   2.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8岁,**的年龄比我的年龄   

1、小得多   

2、大1些   

3、大得多   3.媒体出示小猫钓鱼的画面。   用画面上的数字各说1句话(用上多1些、少1些、多得多、少得多)   小组交流,然后派1名同学到前面来向大家汇报。   你能从这副图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小白猫钓的鱼特别多,小灰猫钓的最少。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展开讨论,并联系小猫多鱼的故事展开了联想。)   生:小灰猫钓鱼的技术不行。   生:小灰猫可能钓鱼不专心,1会儿捉蝴蝶,1会儿捉蜻蜓把钓鱼的事耽误了。   师:就小猫钓鱼这件事,我们知道不管作什么事,不光技术要好,更重要的是要专心,不能3心2意。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说对吗?    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1年级上册已经初步理解了多与少的概念,已经能够区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与少。本课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1步建立多与少的概念。使学生由20以内数的多与少的比较发展到能比较100以内的数。   1.体现4主意识,实现两个转变。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体现4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实现两个转变:   a.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单1化(师讲生听)向多样化转变。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讨论争议等多样化的形式中展开学习。给学生创设1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b.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变教为导,教学过程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创设1系列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看1看、议1议、说1说等等生动有趣的过程学习,教师只作相机引导,学生在1次次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主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题2《比多少》教案(B)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题2《比多少》教案(B)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在教学中尊重每1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展现学生想法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3.鼓励质疑问题,引发问题意识。   本课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当出示第1副图时,让学生凭经验和直觉提出问题,并不加评价,而是将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先是思考哪个答案正确,进而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在课结束前,又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强化,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本节课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   从可能性来看,任何1个正常的、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我们的教学能否为学生创设1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1次又1次引领着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海阔天空。这节课练习的设计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这样,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不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可以有所表现。   教师选材贴近儿童生活,小猫钓鱼富有童话情趣,为儿童喜闻乐见,教师能抓住小猫钓鱼这件事归结到意志品质的教育,渗透(不管干什么都要专心,学会管住自己)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情感素质的培养。老师借用小猫钓鱼这样1个儿童容易理解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非常之好。

1年级科学上册《观察叶》教案



2、1年级科学上册《观察叶》教案

观察叶教学内容:观察叶是科教版1年级上学期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植物的1般特征。本节是在学习了“我们知道的植物”和“观察1棵植物”的基础上学习观察植物的叶,涉及课本第7页到第10页的内容。学情分析:1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乡村的孩子对植物有广泛的认识,应抓住这1特点进行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爱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叶,让学生知道每1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并鼓励描述其特征。2引导学生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懂得保护植物。3能够动手画1片叶和用叶做1副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和人1样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教学难点: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让学生调查校园内的植物。教师准备:课件、具备有老叶和嫩叶的盆栽。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1.出示几片常见而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子,让学生6.“猜叶子”的板书设计:。

1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教案



3、1年级语文上册《小书包》教案

识字8《小书包》教案教学目标: 

1、会认“书、包”等11个生字,会写“早、书”等5个生字。认识“勹、亻、”3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会正确使用。 

4、认识1些常用的学习用品,养成爱惜学习用品、能自己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认清字形,并能正确、美观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教学难点: 认识常用的学习用品,了解它们的用途,学会正确使用。养成爱惜学习用品、能自己整理书包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第1课时 1. 课前准备 上课前先让学生把桌子前后左右对齐,桌面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准备好语文课本,拼音田字格本,铅笔和橡皮。喊口令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猜谜引题 

1、同学们上课前,我先出1个谜语让你们猜1下:带子长长身体方,书本文具里面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天天伴我把学上。(教师适时引导,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并告诉他们会的举手) 

2、指名回答:书包。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与书包有关的,接着板书课题:8.小书包。(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不拖腔) 3.知道书包什么意思吗?就是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学习偏旁“包字头”。((3)。

2年级上册《金铃铛》音乐教案



4、2年级上册《金铃铛》音乐教案

第2课金色的秋天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金铃铛》。教学目标: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金铃铛》。教学重点: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金铃铛》教学难点:随音乐模仿摘果子的动作,进行律动表演,体验摘果子的快乐教具学具:电子琴、录音机、挂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1、学唱歌曲《金铃铛》

1、欣赏秋天:采用音像、挂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色:变红的枫叶,漫天飞舞的黄叶,硕果累累的果树,1望无边的金黄色稻田和麦田,……。创设1种秋天丰收的情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说说秋天:从欣赏丰收的果园图人手:果园里,树上挂满了苹果、梨子,人们在快乐地采摘果实,汽车司机满脸笑容地驾驶着载满果实的汽车。让学生说说果园里的自然景象,模仿风吹雪花梨像金铃铛1样哐啷响,模仿司机驾驶装满果子的汽车的模样。通过说秋天和模仿动作,使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感受和想像过程中,形象地记住歌词。

3、听歌曲:可播放录音,也可由老师范唱。让学生边欣赏丰收图景边听赏歌曲,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和冲动。

4、唱歌曲:可让学生先学唱歌词,再学唱曲子。这首歌的旋律流畅,只要跟着音乐或琴声模唱几遍,学生就能很快地将歌词唱出来,然后老师再教唱几遍曲子,学生就能唱准曲子的音高了。4。

1年级上册《日月明》教案



5、1年级上册《日月明》教案

1年级上册课文《日月明》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教师)   2.准备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教师引言:(课件出示太阳图案)这是什么?(太阳)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日)(课件出示月亮图案)这是什么?(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月)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1个字,造出1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今天我们就1起来学习吧!   2.课件演示:日和月合到了1起。   3.教师导学:看,光芒4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1起,组成了1个新字,你们认识它吗?(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通过复习象形字,引入会意字,可以激起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悉漏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2、以字引文,兴趣读文   1.认识“明”字。   (1)导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个字?   (2)教师指名读,强调“明”是后鼻音。   (3)教师导学:日是光芒万丈的,月也是明亮的,两个字放到1起组成的新字是什么意思呢?   (4)学生看课件猜想生字“明”的意思并互相交流。   (5)教师组织学生给“明”组词。   预设:光明、明亮、明白、明朝……   2.读文感知。   (1)过渡:(课件出示“明”)看,日和月相处得多友好呀,“日”总是让着“月”,“月”总是伴着“日”,多棒的组合啊。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许多像“明”这样的字,让我们翻开书看1看吧,它们都藏在《日月明》这1课里。   (2)教师范读韵文,学生指字跟读。   (3)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1读,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齐读韵文。   (5)男女生比赛读。   (6)教师导学: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很正确,也很流利,你们能给大家读1读吗?   (教师指名读文,随机纠正字音。)   (7)教师导学:看到你们无论怎么读都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1起读,咱们来合作读,好不好?(好)老师读日月——你们接(明)。   (8)教师导学:看到你们现在已经能把韵文读得这么正确、流利,我想增大些难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敢)(多媒体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韵文)看,没有了拼音,你们能准确地读出韵文吗,先和同桌读1读。   (教师先引导学生小组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借助生字“明”的教学,依托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地读文,从读准字音、正确读文再到流利读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逐步让学生感知会意字的特点,加深对本课生字的记忆,为接下来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   

3、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学册陆森习会意州亩字“尘”。   (1)教师导学:同学们,你们真棒,生字宝宝很佩服你们,想和你们1起做游戏,你们想1起玩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和“土”。配图:小小的灰土。配音:同学们,猜1猜,我们两个组合在1起是什么字?(尘)   (3)教师导学:想1想,怎样才能记住“尘”字?   预设:   生1:我是这样记住“尘”字的:“小小的土”就是“尘”。   生2:我能给“尘”组词:尘土。   (4)教师引导学生给“尘”组其他词。   预设:   生1:灰尘。   生2:粉尘。   生3:扫尘。   2.学习“木”“林”“从”“双”。   (1)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出示1棵树,再出现1棵树。   (2)导学:这是什么字?你们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1:这是“林”字,1棵树是“木”,两棵树就是两个“木”。书上说“双木林”。   生2:我能给“林”组词:树林、林海、林区。   (3)导学:你是怎样记住“从”的?   生:我用“想1想”的方法。1个人跟着1个人就是“从”。(课件显示此图)   (4)你是怎样记住“双”的?   生1:我用“加1加”的方法记住了“双”,两个“又”就是双。   生2:1双手。   生3:1双鞋。   3.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森”“众”。   (1)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3棵树成上下排列的图案;3个人成上下排列的图案。   (2)教师引导学生猜字、弄清字义、组词。   4.学习“心”。   导学:这些生字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可是有1个字还没有出来,很着急。(多媒体课件出示“心”)快和你的同桌说1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预设:我用妈妈教的谜语记住了“心”:锅里煮3个豆,跑了1个,蹦了1个,锅里还剩1个。   5.初步感受会意字的特点。   (1)教师导学:同学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老师认为你们真棒。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1下这几个字,看看它们的构字方式与意义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交流。)   (2)教师介绍会意字:像“明”“尘”这样,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的字就是会意字。   (3)拓展:同学们找找本课中还有哪些字是会意字。   预设:   生1:我找到了,“林”就是会意字。   生2:“从”也是会意字。   生3:“森”也是会意字。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1、2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独立识字。通过课件出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带动下,了解会意字的特点,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会意字的探究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再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识字,达到让学生习得识字方法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2课时   

1、趣读词语,练习说话   1.多媒体课件以“小青蛙过河”的形式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1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1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课件“小青蛙过河”的形式让学生读词语,这1形式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而选择喜欢的词语说1句话这1形式是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选择权,进而达到考查学生对字与词理解的目的。   

2、竞赛读文,渗透德育   1.过渡语:同学们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1句话,让老师和同学们见识到了你们的表达能力。那现在我们男生与女生进行1下朗读比赛,看看是男生读得正确、流利,还是女生读得好。   2.教师组织学生推荐4名男生与4名女生比赛,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数。   3.教师导学:从成绩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的'实力不相上下呀。那咱们就来1场加分赛,请同学们认真读1读:“1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1条心,黄土变成金。”读后说1说,你有什么地方不明白,你又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我有1个地方不懂:什么叫“黄土变成金”?   生2:我知道“众人1条心”的意思就是要团结。   …………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读文的兴趣,提高读文的效果,达到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处理“1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1条心,黄土变成金”这1段文字,1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会到合作与团结的作用,2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解决难点,体会韵文所传达的情感目标。   

3、先看后写,方法指导   1.指导书写“力”。   过渡:同学们都有1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1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你们能读文,会发现,老师相信你们1定会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语文书73页的生字“力”,说1说怎样书写“力”。   预设:   生1:我知道“力”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生2:我看到横折钩要写在横中线的上边。   生3:我看到撇要在竖中线上起笔。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那就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着老师的板书1起书空。再请同学们拿出本,自己认真写1遍“力”,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1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1样的。   师:(找出优秀例字)同学们看1下,这个字和书上的例字占格很像,看得出他写得很用心。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书写两遍“力”。   师:谁能给“力”组词?   生1:力量。   生2:劳力。   生3:动力。   …………   2.指导书写“土”“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2)指名说1说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6)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指导书写“林”“心”。   (1)导学:请学生观察“林”字里面的“木”哪笔有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书上例字进行对比评价。   (4)学生再次独立书写。   (5)注意“心”的新笔画“卧钩”的写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1学段的学生应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经过前1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1些书写汉字的规律和技巧。本环节采用让学生先观察再汇报的形式,以学生主动为前提,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对生字笔画及位置主动观察,要比教师的客观描述效果好,同时更能检验学生的书写汉字的能力。   

4、猜谜游戏,拓展延伸   1.教师导学:同学既能读,又会写,很了不起呦。接下来,我们轻松1下,玩1下猜字的游戏,看谁猜得准。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1个字“泪”。   预设:   生1:我知道这是“泪”字。目代表眼睛,从眼睛流出的水应该是“泪”。   生2:我能给“泪”组词:泪水、眼泪。   2.多媒体课件出示73页第3题第2个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休”的字音,引导学习“休”并扩词。   3.出示“歪”。把字拆开,猜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们有了学习课文中会意字的经验,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很直观地弄清楚图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顺势教读字音,引导学生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兴趣。   

5、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1.将本课的儿歌背给家长听1听。   2.请你和家长找1找,还有哪些有趣的会意字,把它们写下来教给班里的同学们。   设计意图:第1个作业是背诵儿歌,1是为了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另1方面对学生也是1种积累。第2个作业是借助学生对会意字的兴趣,课后进行1些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地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学反思   1.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突出了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达到感悟韵文内容,感知会意字特点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这1教学手段,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形象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利用简单、易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对会意字的认识更清晰化、具体化,更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指导写字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汉字书写的规律及间架结构,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形体美,进而培养其独立书写汉字的能力。

人教版9年级音乐上册第3单元《西洋乐话》教案



6、人教版9年级音乐上册第3单元《西洋乐话》教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9年级音乐上册第3单元《西洋乐话》教案内容,欢迎大家浏览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9年级音乐上册第3单元《西洋乐话》教案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西洋乐话   单元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9十4(惊愕)交响曲(第2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1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3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00年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1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1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1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1种配有伴奏的1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2部曲式结构。第1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2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8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5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1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2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2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2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1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1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1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9十4(惊愕)交响曲第2乐章)回答问题。   

1、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2、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4次。   主题:由第

1、第2小提琴演奏。   变奏1: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1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   变奏2: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   变奏3:节奏变化。   变奏4: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   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著名的1首,共4乐章,本节课选听第1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1、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2、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4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小夜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游吟骑士黄昏或晚间在情人的窗下所演唱的爱情歌曲体裁,19世纪开始,作曲家把某些爱情歌曲改名为小夜曲。主要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通常由男声独唱,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旋律优扬、委婉、缠绵。作为器乐曲,是指18世纪末出现的1种由小型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重奏、合奏的管弦乐套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后来器乐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沃夏克的《d小调小夜曲》和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小夜曲》被称为“3大器乐小夜曲”。   6. 《欢快的农民集会》   (1)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同学听后说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欢欣鼓舞的热闹场面。   (2)再次聆听《欢快的农民集会》音频,请对照谱例

1、谱例

2、谱例3,为各段音乐取1个名字。   (3)简介作曲家贝多芬。   (4)师生共同总结古典音乐作品的特点:艺术手法讲求洗练,追求理性地表达情感。   7.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初步感受了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从多层面了解了作曲家和其主要作品。熟悉了所学作品的主题旋律。为以后进1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希望同学课后多听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音乐带给人类的美好。   第2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这3部作品,了解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了解音乐体裁“音乐瞬间”及其创立者。   3. 掌握“摇篮曲”这1音乐体裁,并学会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背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欧洲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征,初步了解代表作曲家及其主要作品。   2. 初步了解音乐瞬间、摇篮曲这两种音乐体裁形式。   3.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播放3段音乐片段(《音乐瞬间》《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请同学判断分别是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3种体裁哪1种?(出示听音乐辨别乐曲体裁)   2. 教师补充讲解音乐瞬间、进行曲和舞曲这3种音乐体裁。重点讲解音乐瞬间这1体裁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强调曲名和体裁名相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2、音乐欣赏   1. 分别聆听音乐:《音乐瞬间》 《进行曲》和《斯拉夫舞曲》,聆听音乐后,教师引导同学讨论并试着回答图表中的问题:(表格填写)   (1)作者是谁?   (2)什么体裁?   (3)节拍?   (4)旋律进行特点?   (5)主奏乐器?   (6)情绪特点?   (7)曲式结构?(教师说出《音乐瞬间》是自由曲式结构。)   (8)选自哪部作品?(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2. 请同学说1说听音乐后的感受:(温暖、优美、抒情、自由舒展。)   3. 简介作曲家生平。   

1、 舒伯特简介   

2、 柴可夫斯基简介   

3、 德沃夏克简介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倡1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在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3、欣赏《摇篮曲》动画   1.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摇篮曲这1体裁的特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境下演唱的?   安静、温馨、柔美。摇篮曲最初是母亲对宝贝哼唱的眠歌,后发展成为1种音乐体裁。   (2)哪些音乐要素起了重要作用?   旋律优美、力度较弱,速度中速,节奏舒展。   总结补充:旋律优美抒情,大多采用级进、小跳写作手法,旋律平稳跳动不大,体现了母亲温柔地哼着眠歌的音乐形象;速度采用中速,符合叙事语气;力度较弱,营造亲切安静的氛围;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模仿出摇篮摇摆的节奏,并采用弱起小节,更体现出平和温柔的意境。   (3)简介作曲家勃拉姆斯生平和此曲的创作背景。   2. 解决《摇篮曲》中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1)学生跟琴模唱大跳音程do到高8度do的音准。   (2)练习呼吸:教师带学生标出呼吸处(每1乐句换气),指导学生练习缓吸缓呼的方法。   (3)练习咬字吐字:教师带同学用正确方法念1句歌词   (要求:为更好表现妈妈那亲切温暖的母爱,强调朗诵歌词时,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要拉长。)   同学们可举1反3进行练习。   

4、《摇篮曲》歌曲学习   1. 让我们1起随琴或跟录音哼唱全曲,请同学进1步体会摇篮曲意境。   (注意:要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同时强调学生的正确坐姿。)   2. 视唱曲谱。(注意大跳音程do到高8度do的音准及弱起小节的演唱)。   3. 填词演唱全曲,教师钢琴伴奏。(注意歌曲前、后部分力度的对比,前弱后强;需柔吐歌词,声母和韵母)。   4. 学生分组背唱全曲。(注意体会歌曲意境。)   5. 教师或同学指挥,学生随录音1起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5、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1起领略了浪漫派音乐的几个作品,初步感受了其音乐特点,认识了音乐家,了解了音乐瞬间这1体裁并知道是由舒伯特所创。同时学唱了那充满母爱、温馨、甜美的摇篮曲。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多聆听些其他浪漫派的作品和不同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   第3节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德彪西《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斯特拉文斯基现代舞剧《彼得路什卡》“俄罗斯舞曲”,初步感受欧洲印象派音乐、2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了解欧洲音乐历史发展历程:巴罗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派的进程;复习和巩固本单元所学作曲家,音乐体裁,作品名称,音乐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印象派音乐、2十世纪初期现代音乐的风格特征、代表作曲家和作品。   2. 能准确判断作品所属乐派。   教学过程   1. 导入   观看1组印象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莫奈《日出印象》、塞尚、雷诺阿、修拉)。同时聆听德彪西的《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片段。   请同学猜1猜是什么时期的绘画和音乐作品。说出听后感受。(模糊、瞬间印象、飘忽不定、色彩斑斓等。)   2. 聆听《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音乐   同学可边听边绘画或写诗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1)教师简介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代表作。   (2)教师弹奏并指出全音阶是该作品的典型特点。   (3)师生共同总结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此时期音乐,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   3. 聆听《俄罗斯舞曲》音乐   (1)同学都听到哪些音乐形象和情节?学生试着描述音乐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师补充,介绍故事内容,并简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   (3)复听音乐,教师分析乐曲结构与风格。   可以分为3个部分,音乐更多地通过厚重、刺耳的音响以及强烈的节奏来展现。教师出示不同颜色卡片(红、黄、红分别代表3段)进行曲式结构的提示。第1部分的主题即全曲的主要旋律,第2部与第1部分形成对比,第3部分为第1部分的减缩再现。全曲的最后,还有1个较长的结尾。全曲简洁的旋律、富有弹性的节奏和独特的管弦乐色彩,体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个性。   4. 乐派   请同学谈谈对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印象乐派音乐现代派音乐的感受,你能说1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你更喜欢哪个乐派的作品,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等1切领域,道德层面的下滑也是1重要因素,人们开始由对神和大自然的讴歌转向对自我感受的陶醉和描述,继而追求感官刺激和个性的解放,从而导致音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5.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两首作品,并对本单元部分内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使大家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脉络有了1个较清晰的感性认识,对音乐家及其代表作有了1较深的印象。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