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数的认识张齐华,张齐华圆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张齐华



1、100以内数的认识张齐华

张齐华100以内数的认识如下:百以内数的认识

1、认识计数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1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1(个)”;第2位是十位,计数单位是“十”;第3位是百位,计数单位是“百”。

2、100以内数的组成:1个两位数,十位上是几就有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有几个1。

3、100以内数的读法:读数要从最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是几。末尾的0不读。

4、100以内数的写法:写数要从最高位写起,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1就在个位上写几。除最高位外,哪1位上1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5、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先比较十位,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

6、用语言来描述数的大小关系:两数相差很少,用“多1些”“少1些”描述;两数相差很多,用“多得多”“少得多”描述。

7、整十数加1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几十加几等于几十几,几加几十等于几十几。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2、张齐华圆的认识

张齐华圆的认识如下:在画圆的教学上,张老师没有局限于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画圆。学生发现除了可以用圆规、圆形瓶盖、3角板中的圆形窟窿等工具画圆,还可以用绳子和笔组合画圆,甚至可以“在绳子的1端系上1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1端1甩。也同样出现了1个圆”。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单1顺序,也没有机械地采用“1问1答”式的所谓“启发”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丰富的动态表象,从而建构起圆的基本特征。

1、导入问题有价值,具有思考性 张老师从长方形、正方形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引出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即有思考性,探究味,又能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解决,学生踮起脚尖触摸的高度,非常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1个问题层层深处,课堂有深度 整节课围绕“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进行层层深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中,学习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学生非常轻松的就学习到了半径、圆心、直径等基本知识。



3、张齐华《圆的认识》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文化?

在画圆的教学上,张老师没有局限于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画圆。学生发现除了可以用圆规、圆形瓶盖、3角板中的圆形窟窿等工具画圆,还可以用绳子和笔组合画圆,甚至可以“在绳子的1端系上1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1端1甩,也同样出现了1个圆”。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上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单1顺序,也没有机械地采用“1问1答”式的所谓“启发”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丰富的动态表象,从而建构起圆的基本特征。



4、急求张齐华分数的初步认识免费课件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的社会是经济的社会!



5、急求张齐华《圆的认识》课件

有关资料已发(不好的话,你自己在加工喽)。。 呵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更多 请试1下 以下操作 在百度 搜索框中输入 关键词 filetype:all 试1试。



6、张齐华认识平均分

张齐华认识平均分内容如下:将平均数作为1个重要概念来教,重点是要解决3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性质是什么?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是怎样运用平均数的?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1课正是从这3方面,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实现从概念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刻画、代表1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不同于原始数据中的每1个数据(虽然碰巧可能等于某个原始数据),但又与每1个原始数据相关,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张老师的课上,导人部分的问题,1分钟投篮挑战赛,虽然简单,但易于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1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1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由于教师所选择的几组数据经过精心设计,同时各组数据的呈现方式伴随着教师的追问,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这些数据并不是1组1组地同时呈现,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其平均数,而是动态呈现,并伴随教师的追问,以落实研究每1组数据的教学目标。例如,先呈现小强第1次投中5个,然后追间: “小强对这1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这样就使学生直觉体验到由于随机误差的原因仅用1"次的数据很难代表整体的水平。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