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湘教教案无处不在的生物哪种食物最先变质,小学科学5年级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科学五年级下湘教教案无处不在的生物哪种食物最先变质

1、科学五年级下湘教教案无处不在的生物哪种食物最先变质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探究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理解并掌握食物变质的有关知识及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1. 学生观察用品: 两组食物:一组是已经变质的烂苹果、发霉的馒头、已馊的米饭、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的上述食物。 一次性塑料手套 2.教师演示用品:有关香蕉等食物变质的过程图片、教学课件等。 课前准备:每人把一根新鲜的香蕉放置一段时间,观察记录香蕉变质的过程,注意不能随便品尝已变质的香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大家边看屏幕,边听老师讲丁丁的故事:同学们举办了一次聚会,每人都从家里带来了食物放在一起共同品尝,瞧大家吃得多开心啊!丁丁也拿起面前的大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是丁丁吃饼后,抱着肚子哭起来了。(画面展示) 。

小学科学5年级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小学科学5年级教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从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具体说: (1)要求编写教案时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   如初中物理课的教案,在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要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叙述的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形成教学难点.如“浮力”的计算,现行教材要求并不高,计算也不复杂.但“浮力”问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比前几章是一次较大的飞跃.因而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在这里最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些人为的难度大、综合程度高的题”��这是编者的意图.新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编写教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就要首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错而激疑,把启发的要点落在诱导推理、分析比较上:小车在课本3�5所示的三种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维持运动的距离不同.把点拔的要点落在概括上,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要求教书育人相结合   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计划性,这是不恰当的.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象和重现物理过程,常常是教学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时尽量通过物理实验展现物理过程,充分发挥通过实验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这对于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过程有很大益处.演示实验是在教学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各仪器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主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时候提出问题等进行周密设计,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进行实验.   (5)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教案怎样写?

3、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教案怎样写?

第一单元教的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有用! 第一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单元类型:能力训练单元 2.教学目标:初步经历系统地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模型在解释中的作用,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技能与兴趣方面的基础。 3.教材结构:  本单元有两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连贯的整体,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种分段,把它们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也是可以的。  第一课《制作宇宙模型》是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制作一个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学性方面并无太高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制作即可,它是第二课的基础;第二课《修改模型》是针对前一课发现的问题,拟订修改方案,并对模型进行完善。 4.能力训练重点:  建立模型。  搜集资料。宇宙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资源。  展示交流。本单元有两处展示模型的环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次制作模型后,属于内部展示交流,同班学生互相学习、提出建议,收集修改信息;第二次是在模型改进后,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在校园公共场所展示学习成果。 5.教学难点: 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数学公式、图表等也可能是一种模型(概念模型)。  制作概念模型的难度很大,本单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 充足的资源是制作模型的保障,教师要提前搜集一些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分析】  模型有多种多样,学生接触的不少,特别像飞机、汽车模型等。但是,为了解释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而系统地制作一个模型,却少有体验。更没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 在学生现有水平层次上制作一些粗浅的模型还是可行的。 【教学流程】 制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学用时】  初步计划用二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 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 制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签、A3纸、笔、棉线、砂、剪刀、胶水、细铁丝、即时贴标签纸、标志牌  科学展示场地(大小要适合4个班学生码放作品,最好是一间空置的教室)  科学记录本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 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  能制订计划。  知道一些浅显的天文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大会上,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使太阳系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星数量由原来的九颗变成了八颗。 二、自由发言 1. 针对这一事件,请同学们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教师播放投影,增加同学们对宇宙的感性知识。 三、情景模拟 1. 提示:假设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奇妙的宇宙很感兴趣,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式向他介绍宇宙的情况?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绍其中一部分。 2. 独立思考后,模拟小朋友提问的场景:一个“大同学”试图向三个“小朋友”解释宇宙知识。 3. 听取各组的汇报,并针对同学们的描述给予评价。  评价重点:简洁易懂。 4.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来解释好?(模型能帮助自己的表达,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四、制订计划 1. 什么是模型?我们见过哪些模型? 2. 阅读教材P2,思考:制作模型要注意些什么? 3. 制订计划:名称-器材、资料-分工-步骤。 4. 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1. 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议,重新修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明确本课教学任务 教师提示:制作模型的目的是便于解释与理解。 二、开始制作 三、互相参观、评价 1. 制作方:每组留一名解说者,解释模型的含义,并记录同学们的合理建议。 2. 参观方:给对方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 评价标准:看得明白。 四、小组讨论 1. 参观的收获。 2. 其他组提出的建议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订修改模型的计划。 五、修改模型 六、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地点:(自定)。 【课后反思】。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4、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白果树下……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

光从哪里来的五年级科学教案怎么写?

5、光从哪里来的五年级科学教案怎么写?

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五、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六、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激光笔。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科教版

6、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科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 单元 课题 周次 课时 备注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1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1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1 4 造一艘小船 3 1 5浮力 3 1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4 1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 1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 1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5 1 2给冷水加热 6 1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6 1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7 1 5金属热胀冷缩吗 7 1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8 1 7 传热比赛 8 1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9 1 “五一”假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10 1 2 太阳钟 10 1 3 用水测量时间 11 1 4 我的水钟 11 1 5 机械摆钟 12 1 6 摆的研究 12 1 7 做一个钟摆 13 1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3 1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14 1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4 1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15 1 4 谁先迎来黎明 15 1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6 1 6 地球在公转吗 16 1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7 1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7 1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