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文,省优质课评比---蒹葭教学设计
1、蒹葭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文
答:是初中的。 拓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1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省优质课评比---蒹葭教学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phm19751016 省优质课评比——《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 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3、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永嘉人谢灵运,学生自我介绍以及自己爱好,学生唱歌。
1、 导入:同学们,我们就在这位同学的歌声中开始我们的课堂。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1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1个凄美的故事。1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1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师深情郎读第1节。
2、 自由、放声朗读。再请3位同学每人朗读1节。
3、 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1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3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1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1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学生找,蒹葭苍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3、蒹葭全文蒹葭的初中课文原文谢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1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e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4、8下《诗经》2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3课时)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江郎阮囊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课 题|12 、《诗经》2首|课 型|新课| 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5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方法与|过程|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技能|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教 材 分 析|重点|了解5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中的|第1|个|“1”|授课内容|师生活动|
1、导入 熟读唐诗3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121”|中的|“2”|
3、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诗,对照注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2、学生交流,教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学生的译文比较译文: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1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1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用现代汉语写出诗句的意思。|[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捞右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
5、初中语文教案范文
。
6、关雎、蒹葭教案设计
《关雎》《蒹葭》创作于周代,选自《诗经·国风·秦风》。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雎》和《蒹葭》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3.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1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是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3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3部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1)、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 句子 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1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1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4人1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1、题目取自于句首。
2、基本句式是4言。
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督促学生 课前预习 ,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 总结 4言诗的诵读节奏 4言诗每句1般读成“22”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2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1种向往的味道;而第3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4章和第5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1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1遍课文,进1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1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4: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4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1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8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8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6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3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1。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1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1体。 5:美文共品读 《关雎》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7: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1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通过形象思维、想象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重难点:1.运用朗读手段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体会“赋、比、兴”表达效果。教学过程:
1、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诗经》是我国最早的1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3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1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关雎》是《诗经》第1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3百篇之冠。2.《诗经》中的“6义” “风、雅、颂”3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3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6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6个特点。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5“国风”,即十5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2、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1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2)指导整体朗读:诵读提示:4言诗的诵读,1般读成“
2、2”节拍,即读2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3)提示内容朗读: 第1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这1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2节、第3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4节、第5节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2.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4.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3、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这首诗讲了1个什么 故事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1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2.学生讨论: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3组,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小结:作为1篇爱情诗篇,这首诗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1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1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1唱1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1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4、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4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1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1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1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1种形式。《诗经》的这1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1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1般都比较短小。唱了1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1而再,再而3地唱。如果许多人在1起,便1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1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1唱3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1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1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2.学生讨论:本诗写男子的1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教师小结: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1手法,在中国诗歌中1直继承和发展着。
5、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1.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文比较 关雎、蒹葭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 方法 】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美的语言和美的情感的认知与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理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1、导入 由播放歌曲《在水1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1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1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蒹葭》是选自《诗经》的1首作品,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第1首《诗经》中的作品,因此在学习《蒹葭》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1个关于《诗经》的概念。 《诗经》6义:风、雅、颂、赋、比、兴
2、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
1、请1位同学朗读全诗,然后请同学思考: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复沓。 明确:4言是诗歌产生之初最主要的形式,《诗经》作为早期的诗歌,其虽杂有
3、
5、
7、
8、9句,但以4言为主。5言诗在东汉时期才出现,而第1首完整的7言诗则为曹丕所创《燕歌行》。 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要形式。 举例《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这首诗每1章节重章叠句的同时,个别语词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变化的部分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 :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1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而又在每章相同位置变换语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诗3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回环往复、1唱3叹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具有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使得诗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诗中还运用了不少叠词,使得全诗声情兼备。
3、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举例:《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1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1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1个与原本的事物不1定有关的。举例:《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 给3首《诗经》作品,请同学们判断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赋:《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比:《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3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3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3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兴:《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请同学们判断:《蒹葭》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中哪1种手法? 明确:兴,本诗每1章的前两句写景,以蒹葭起兴,同时运用了赋的手法。
4、情景关系
1、本诗每1章的前两句写景起兴,请同学们概括下诗中所写景的特征 明确:展现1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2、写景是为了抒情,那么这样的景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诗中哪几句是具体抒情的?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总结:
1、诗中通过写蒹葭和白露,塑造了1种清虚寂寥而又略带凄凉哀婉的境界,对诗中所抒写的求佳人而不可得的爱情,和虽不可得而情不散的执着追求,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2、蒹葭是飘0之物,随风而荡,正如诗人缥缈恍惚、若有若无的思绪。然而蒹葭最终止于其根,诗人的思绪最终也牵挂于相思之情。白露瞬息消亡,而相思之情也是虚幻而无形,不可捉摸。
5、诗歌主题的解读
1、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1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1、“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2、“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1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1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1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1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1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