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古诗教案登鹳雀楼,幼儿小班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幼儿园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1、幼儿园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1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

1、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

2、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3、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

4、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

5、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

6、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1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1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幼儿小班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2、幼儿小班登鹳雀楼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1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1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2、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3、理解诗句   

1、 学习

1、2两行。   (1)指名读

1、2两行。   (2)理解意思。   

1、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1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2、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3、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4、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1、2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

3、4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1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

3、4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4、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1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1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1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5、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12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6、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能背诵古诗。   

2、完成相关的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2、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入 欲 穷   指明读上面的字。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1、指导书写。   

2、学生练习描红。  

3、课堂练习   

1、读1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1层楼   

2、 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  (4)再登上1层楼。 (   )  课后反思: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情感型的课文比重相当大。所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定好“情调”,以情育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古诗教学也是如此。   在教学《登鹳雀楼》1诗时,虽然只有短短4句,但是教师可以对字词略加指导,便可引导学生入景动情,领略诗人登临此楼时的所见所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地奔腾向前,气势宏伟雄奇。由静景、动景、远景、近景构成了1幅瑰丽的山河图,怎么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黄河奔去的远方又是怎样的1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诗人的联想,这里写的是诗人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满足于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远。1个怀有豪情壮志,高瞻远瞩的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前两句是后两句的基础,后两句是前两句的升华。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情景交融,浑然1体。诗人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给学生再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景色,而且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样的教学,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时又通过所感受的形象,体会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大班语言活动:《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3、大班语言活动:《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大班语言活动:《登鹳雀楼》教案设计-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3、准备: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4、活动过程:(1)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1.出示第1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1起来听1听: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1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1说。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1说吧!2.出示第2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1起来听1听: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1泻千里。(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1说。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1说吧!2.出示第3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1起来听1听:。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楼



4、登鹳雀楼小班教案楼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李鹏亚 小班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1: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1

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1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4大名楼之1。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 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1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1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 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1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1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3.。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楼



5、登鹳雀楼小班教案楼

小班登鹳雀楼的教案【篇1: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1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4大名楼之1。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1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1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1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1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3.。

《登鹳雀楼》教案(附板书)



6、《登鹳雀楼》教案(附板书)

5、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教学准备】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3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4字词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1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1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3个汉字,只要求认。

2、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1读,1边听1边划出停顿来。

3、书写生字。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