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1、《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 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2、《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课,讲了五下数学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展开与折叠》。这节课对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并掌握,我昨天布置孩子——每人带一个正方体纸盒和剪刀。 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会是什么样子呢?问题抛出后,我让每个学生独立探索——自己用剪刀沿着棱剪开,要连在一起不能断。 孩子们很认真地剪了起来。突然,一声惊呼,我回头一看,一个学生不小心给纸盒来了一个“斩首”!其他学生吓得更加倍加小心,唯恐前功尽弃。 我又让剪完的小组,交流展示,看四个人剪后展开的图形一样吗?孩子们发现出现了不同。于是,我在巡视中把四个不同剪法的孩子请到了前边展示,让其他学生观察他们的剪后展开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他们都是。

初一数学 展开与折叠

3、初一数学 展开与折叠

真巧,今天我们刚教的这个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 )形,一边长是底面圆的(周长 ),相邻一边是圆柱的(高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形,地面周长是(圆的周长 )

2、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剪几条棱?最多呢? 答:七条,最多也是七条,减多了就散了,所以是七条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规律方法总结

4、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规律方法总结

立方体展开规律(一) 一、立方体平面展开图中的特点

1、当我们从立方体的某顶点出发,最多只能观察到三个面,这三个面中必包括三组相对面中的各一个,且两个相对的面不能被同时看到。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规律方法

5、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规律方法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总共有四类情况,分别是1,4,1型;1,3,2型;2,2,2型和

3、3型。 第一类:(1,4,1型),共6种。记忆口诀:中间四个面,上下各一面。 第二类:(1,3,2型),共3种。记忆口诀:中间三个面,一二隔河见。 第三类:(2,2,2型),共1种。记忆口诀:中间两个面,楼梯天天见。 第四类:(3,3型),共1种。记忆口诀:中间没有面,三三连一线。 解题技巧背一背

1、寻找正方体相对面 解题技巧:“I”型图 不相连;“Z”型图 在两端。

2、判断是否可以围成正方体 一线不过四(一条直线上的。

《 有趣的折叠》教学反思

6、《 有趣的折叠》教学反思

《有趣的折叠》这一节课是数学好玩儿的第二部分内容,重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折叠与展开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就已经学习过,主要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有三种情况:中间四连方,三连方,二连方,在上这几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提前做好了正方体和长方体,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比较扎实,也能够很轻松的找到相对的面。所以在《有趣的折叠》这一节课中,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轻松。相比较前面的内容来说,这一节又多了房子结构,以及门窗,玻璃,烟囱,小鸟的位置。由于是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操作,所以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准他们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学生学得愉快,收获比较大。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