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2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1、2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1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2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请参考!   2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35, 36, 37 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把1些物品平均分以   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 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突破:   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熟悉的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并自由表达,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更加透彻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   学生准备11根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大家把乘法口诀背得怎么样了?老师要考考你,   10÷2= 5×7=36÷6= 72÷8=   要学生快速回答。表扬回答又快又准确的`学生。接下来老师要出1道应用题:张瑶的妈妈带45元钱去超市买鱼,1斤鱼9块钱,问她可以买几斤鱼?怎么列算式? 生:可以买5斤,45÷9=5(斤) 掌握得真好!鼓励1下,全班鼓掌。我又出题了:硕硕的妈妈也去买鱼了,她带了48元,问硕硕的妈妈可以买几斤鱼,剩多少元?生:买5斤,剩3元。很好!用算式如何表达呢?大家学完如何分草莓就会了。   2 分草莓,学有余数的除法   1 出示幻灯片:8颗诱人的草莓和两个盘子。8颗草莓如何平均装到两个盘子里,算式如何表达?生:每个盘子装4颗,8÷2=4。好,那么平均装到3个盘子里,该怎么装呢?生:每个盘子装2颗,最后剩2颗。好!算式怎么列呢?等两秒,出示幻灯片   8÷3=2??2   商2后点6个点儿,它后面的2叫做余数,这个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领读,学生齐读两遍。8除以3等于2余2.   2 出示幻灯片全部内容,提问: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在那?   1)生:1个正好分完,1个分之后还有剩余。   2)生: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那个数是余数。   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   小结:像这样的算式8÷3=2??2 除不尽的,平均分之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作1份的我们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3 解决买鱼的问题,学了有余数的除法,我们就会做刚才提的问题了吧,谁能告诉大家算式怎么列?生:48÷9=5??3 我们班的学生真棒!接下来有更难的挑战,有没有信心战胜它?生齐答“有”   4出示幻灯片:找1找那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23÷4= 2)35÷7= 3)39÷6=   4)19÷3= 5)64÷8= 6)18÷4=   7)10÷2= 8)81÷9=   提问,师生1起做题。   3 分小棒,加强理解   1 要求:学生准备11根小棒,以组为单位把他们平均分为2份,3份,4份,5份,余多少?每分1次列1个算式。   2 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示。给予表扬。   3 出示幻灯片:11÷2=5??1   11÷3=3??2   11÷4=2??3   11÷5=2??1   让学生观察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规律?提问3-5位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生:余数总比除数小。   4 读1读,练1练   出示幻灯片:读1读   37÷8=4??5 10÷4=2 ??2   24÷5=4??429÷3=9 ??2   65÷9=7 ??2 43÷7=6 ??1   提问2-3名学生读,然后全班齐读   练1练   1)14÷4= 39÷9=43÷8= 27÷5= 59÷7=   2)动物园里有17只老虎,1个窝里最多住3只老虎,要盖几个窝?   3)鸡蛋5角1个晓婷的妈妈有3块2.她能买几个鸡蛋?还剩多少钱?   生独自做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全对的举手!错1个的举手!错了那个?应该是什么???   5 总结:   1 什么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除不尽的时候   2 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余数总比除数小。   6 扫尾   1 打开书35,36,37页,默读   2 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7 考考你   出示幻灯片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最小呢? ﹝﹞÷6=4??﹝﹞   如果有时间,当堂解答,如果没有,留做作业。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2、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5篇 每1个2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1定写过2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1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1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2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1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38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1说)小红准备买1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1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1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2、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1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2)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1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1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1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3、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1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1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1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1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4、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1个总体印象。]

5、板书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1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2、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1共有几个2只?求1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1共有几个3只?求1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1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1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1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1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1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1试图。 (2)提问:横着1排1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1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1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1排1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1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1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1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1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1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1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1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1试 (1)出示试1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1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1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1想做做2 (1)用圆片摆1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1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1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1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1下复习。 (1)想1想,议1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1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1议、说1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1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2)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1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1星期吃了16袋,第2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1天吃了6袋,第2天吃的和第1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3)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1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1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3个已知条件,1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1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1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巩固提高 1.第1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2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2年级1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1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1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1次搬来36块,第2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3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11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1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1)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1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1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1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1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1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2十2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1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2十2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1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2)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1)。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1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1个,李冰不是第1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1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1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2)。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4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1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1般要找到1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3、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1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1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1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1个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1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1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2、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1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1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1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1说。 (1)分成两类:1类是直角,1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3类:直角分1类,比直角小为1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1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1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3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3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1条直角边和角的1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3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1个是直角的弟弟,1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1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2,谁是老3?(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1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2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1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3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1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1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1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1画,那谁来说1说,你想怎么画1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1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1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3、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1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1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4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4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4、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3、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5篇 每1个2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1定写过2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1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1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2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1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38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1说)小红准备买1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1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1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2、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1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2)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1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1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1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3、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1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1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1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1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4、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1个总体印象。]

5、板书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1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2、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1共有几个2只?求1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1共有几个3只?求1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1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1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1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1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1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1试图。 (2)提问:横着1排1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1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1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1排1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1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1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1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1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1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1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1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1试 (1)出示试1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1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1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1想做做2 (1)用圆片摆1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1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1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1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4、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1下复习。 (1)想1想,议1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1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1议、说1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1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2)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1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1星期吃了16袋,第2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1天吃了6袋,第2天吃的和第1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3)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1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1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3个已知条件,1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1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1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巩固提高 1.第1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2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2年级1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1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1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1次搬来36块,第2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3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11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1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1)回顾复习过程 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1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1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1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1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1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2十2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1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2十2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1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2)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1)。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1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1个,李冰不是第1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1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1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2)。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4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1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1般要找到1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3、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2年级数学下册竖式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1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1、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1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1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1个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1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1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2、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1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1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1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1说。 (1)分成两类:1类是直角,1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3类:直角分1类,比直角小为1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1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1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3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3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1条直角边和角的1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3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1个是直角的弟弟,1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1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2,谁是老3?(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1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2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1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3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1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1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1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1画,那谁来说1说,你想怎么画1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1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1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3、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1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1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4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4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4、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新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认识时间教案



4、新人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认识时间教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初中文库物理 第7单元 认识时间 单元教学总述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1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2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3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1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1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1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点: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1) 教学设计表|学科:数学年级:2年级 册次:上学校: 教师:| 课题|认识时间(1)(P90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 教学内容分析|例1呈现了学。

苏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5、苏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反思:《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反思: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1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1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3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3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棒活动,13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样分呢?在黑板上贴出13根,请同学来分。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解决,得到平均每人分3根,还剩1根。问题:还剩1根,还能不能继续分呢?如果再继续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说到:不能继续分,因为这时只有两根,而有4个小朋友。如果把这两根给了其中的两个小朋友,另外两个小朋友就少1根小棒,这样就不是平均分了,所以剩下的两根是不能再分了。问题: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还能再分。剩下的小棒数怎样时,就不能再分。学生回答: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剩下的小棒数多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可以再分,直到剩下的小棒数少于小朋友的人数时,就不能再分了。概括并再次明确余数小于除数。我顺势问学生,如果除数,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什么?最大的余数是几?总之,整堂课下来效果较好。《认识整时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节课我设计了4个活动环节:1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整时以及读写。2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4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1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1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在这4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习数学。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苏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6、苏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教学反思:《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反思:在本课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通过1层层递进认识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因此我没有选用例题引入,而是以摆小棒,让学生从动手摆小棒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1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3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是正方形,小金鱼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他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教学内容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0根小棒摆3角形这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学生有摆的图形为基础,从课堂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适时进行列竖式的指导。《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学反思: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时,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继续利用小棒,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分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