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0以内加减
1、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重难点突破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在“数”的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课前应准备好方木块、小棒等素材。塑料小棒较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从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数数的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为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小棒、方木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在充分数的基础上,应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可用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为了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用“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突破数数的难点。 (3)引导学生概括。伴随数数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即: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一百”。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建议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学层次。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几捆小棒)和几个“一”(几根单根小棒)组成的。按照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的层次进行教学。整十数的组成可先把70根小棒杂乱摆放,问学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十”后再变成7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70的组成,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还可以继续说说其他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先摆出46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单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交流46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 突破建议 (1)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并估计物品的个数。可以利用第33页的百羊图、第35页的泡泡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渗透估计的方法(以10个为标准进行估计)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数一数,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还可以让学生先抓一把学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
2、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0以内加减
1、在本市有个公交车,现有42人在车里,后有7人上车,过了一段时间总共下车的有12人,那么现在还剩多少人?42+7-12=37(人)答:现在还剩37人。
2、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成人票一张10元,儿童票一张5元,他们一共要花多少钱?若全家带了30元,还剩多少元? 10+10+5=25(元)答:他们一共要花25元钱。30-25=5(元)答:还剩5元。
3、小红的妈妈买了40个苹果,妈妈吃了5个,爸爸吃了10个,小红没吃倒买了3个,问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40-5-10+3=38(个)答:现在有38个苹果。
4、学校有牡丹20盆,后又买了1盆牡丹。因为学校要开展“花香鸟语”活动,后买了25盆菊花和12盆山茶花,问哪盆花最多?12<21<25答:菊花最多。
5、合唱队有32名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问男生有多少人?32+8=(40)答:男生有40人。
6、一个笼子里有一只鹦鹉,一天主人会回来3次,主人每回来一次鹦鹉会说5次“主人”,问鹦鹉会说多少次“主人”?5+5+5=15(次)(3x5=15) 答:鹦鹉会说15次主人。
7、小樱做红花28多,黄花12朵,蓝花20朵,问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28-20=8(朵)答:红花比蓝花多8朵。
8、同学们打算做50朵千纸鹤送给老师,已做出30朵,还要做多少朵?50-30=20(朵)答:还要做20朵花。
9、小白猫和小黑猫钓了同样多的鱼,小白猫送给奶奶未知条后还剩1条,小黑猫送给奶奶后还剩2条,问谁送给奶奶的鱼最多?1<2答:小白猫送给奶奶的鱼最多。
10、乌龟和兔子赛跑,已知乌龟的速度为12/分,兔子的速度为20/分,问谁先到终点?12<20答:兔子先到终点。
3、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重难点突破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在“数”的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课前应准备好方木块、小棒等素材。塑料小棒较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从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数数的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为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小棒、方木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在充分数的基础上,应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可用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为了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用“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突破数数的难点。 (3)引导学生概括。伴随数数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即: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一百”。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建议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学层次。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几捆小棒)和几个“一”(几根单根小棒)组成的。按照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的层次进行教学。整十数的组成可先把70根小棒杂乱摆放,问学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十”后再变成7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70的组成,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还可以继续说说其他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先摆出46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单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交流46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 突破建议 (1)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并估计物品的个数。可以利用第33页的百羊图、第35页的泡泡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渗透估计的方法(以10个为标准进行估计)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数一数,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还可以让学生先抓一把学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
4、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添一添、画一画》
小时候,我问妈妈 什么是祖国 妈妈说 祖国,是慈祥的母亲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是她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成长 赋予我智慧和力量 祖国,是伟岸的父亲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 就将勤劳、善良和勇敢的基因 注入我的生命 我问妈妈 我的祖国名叫什么 妈妈用手指郑重地 在我的小手心上写了两个字——中国! 啊,中国——我伟大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 巍峨的长城是你坚韧挺拔的脊梁 蜿蜒的长江黄河是你奔腾不息的血液 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 我的生命里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无论我将来身居何处 我都要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
5、急需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漫游魔法王国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1、三种几何图形若干。
2、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
3、魔术箱、魔法棒。
4、小鸭、小狗、小蜜蜂的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幼儿做手指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魔术王国去,那里啊,会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好了,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教师做示范):“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背起来。” (二)、中间部分: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几何图形。
1、游戏:摸一摸“魔术箱”(编辑:)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到了,魔术王国里有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看,就是这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秘密吗?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只魔术箱会给小朋友们变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1)、教师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 摸出一本长方形的书,问:“这是什么?(书)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启发幼儿说出) (2)、再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魔术箱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4)、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 (5)、老师总结:圆形: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 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
2、游戏:谁的本领大 (1)、教师用魔法棒“变”出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2)、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几幅图画,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
3、游戏:小动物找家 师:“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边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变”出三种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看都是谁啊?” 幼:…… 师:“咦!这三个小动物好像再哭,我们来问问他们怎么了。” “小狗、小鸭子、小蜜蜂,你们怎么啦?” (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我们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动物找家吧!你们愿不愿意啊?” 幼:……(编辑:) 师:“你们看,这些都是小动物的房子,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找找家。”(把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发给幼儿) 师:“小动物说它们的房子都是有形状的,小鸭子说,它们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正方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好,都帮小鸭子找到家了。小狗说,它们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狗也找到家了,小蜜蜂说,它们的房子是圆形的,小朋友们看看圆形的‘房子’在哪里?”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也帮小蜜蜂找到家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了,小狗、小鸭子、小蜜蜂可高兴了,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家去了。”(把三种小动物分别“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三)、结束部分:让幼儿巩固对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魔术王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谁啊?”(依次出示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好不好?我们也唱着歌回家吧!”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小动物的‘房子’分类放到区域角中。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图形。
6、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教案教案,切莫太教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讲。 建议你根据所讲的科目,制定针对性的教案: 如果是文科性质的课,教案只要提纲式的,不能教条,应该发散一点。剩下的部分要临场发挥,所谓的临场发挥也是根据你的经验来,如果你特别能讲,特别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备;反之,你可以给自己一些关键词、句式的提示,作为临场发挥的指引; 如果是理科性质的课,要想讲的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有点难度,就需要你自己对知识点吃得很透,能够融会贯通,又能循循善诱,教案就要准备得充分,逻辑性强,知识也要连贯,学生更容易理解。 当然,受众也很关键,所以还有一种方式是问听课的同学,觉得怎么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断修订自己的教案。 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电影剧本一样! 以上纯粹个人意见,不是抄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