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0以内加减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1、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重难点突破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在“数”的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课前应准备好方木块、小棒等素材。塑料小棒较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从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数数的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为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小棒、方木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在充分数的基础上,应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可用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为了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用“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突破数数的难点。 (3)引导学生概括。伴随数数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即: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一百”。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建议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学层次。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几捆小棒)和几个“一”(几根单根小棒)组成的。按照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的层次进行教学。整十数的组成可先把70根小棒杂乱摆放,问学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十”后再变成7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70的组成,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还可以继续说说其他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先摆出46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单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交流46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 突破建议 (1)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并估计物品的个数。可以利用第33页的百羊图、第35页的泡泡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渗透估计的方法(以10个为标准进行估计)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数一数,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还可以让学生先抓一把学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0以内加减

2、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0以内加减

1、在本市有个公交车,现有42人在车里,后有7人上车,过了一段时间总共下车的有12人,那么现在还剩多少人?42+7-12=37(人)答:现在还剩37人。

2、小明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成人票一张10元,儿童票一张5元,他们一共要花多少钱?若全家带了30元,还剩多少元? 10+10+5=25(元)答:他们一共要花25元钱。30-25=5(元)答:还剩5元。

3、小红的妈妈买了40个苹果,妈妈吃了5个,爸爸吃了10个,小红没吃倒买了3个,问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40-5-10+3=38(个)答:现在有38个苹果。

4、学校有牡丹20盆,后又买了1盆牡丹。因为学校要开展“花香鸟语”活动,后买了25盆菊花和12盆山茶花,问哪盆花最多?12<21<25答:菊花最多。

5、合唱队有32名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问男生有多少人?32+8=(40)答:男生有40人。

6、一个笼子里有一只鹦鹉,一天主人会回来3次,主人每回来一次鹦鹉会说5次“主人”,问鹦鹉会说多少次“主人”?5+5+5=15(次)(3x5=15) 答:鹦鹉会说15次主人。

7、小樱做红花28多,黄花12朵,蓝花20朵,问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28-20=8(朵)答:红花比蓝花多8朵。

8、同学们打算做50朵千纸鹤送给老师,已做出30朵,还要做多少朵?50-30=20(朵)答:还要做20朵花。

9、小白猫和小黑猫钓了同样多的鱼,小白猫送给奶奶未知条后还剩1条,小黑猫送给奶奶后还剩2条,问谁送给奶奶的鱼最多?1<2答:小白猫送给奶奶的鱼最多。

10、乌龟和兔子赛跑,已知乌龟的速度为12/分,兔子的速度为20/分,问谁先到终点?12<20答:兔子先到终点。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3、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各数及计数单位“一(个)”“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数概念。 主题图“百羊图”为学生数数提供了现实素材,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通过“百羊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并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估计意识。 例1通过让学生数数量是100的不同物体,使学生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经验,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拐弯数”。第一幅图展示了学生在已有的2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下一个数,数到29时下一个数是30,突出了难点的教学;第二幅图加深了学生对100的认识,突出了数的本质;第三幅图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出新的计数单位“百”,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再次了解整十数的顺序。教材编排中从直观、无结构的学具(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到直观“结构化”的学具(10根一捆、10个一列),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计数法,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做一做”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在数小棒的操作中突破“拐弯数”(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第2题让学生自由地数泡泡,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丰富学生数数的经验。 例2教学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中分两个层次:整十数的组成和一般数的组成。教材通过让学生说出摆放70根、46根小棒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借助直观、“结构化”的学具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既加深了对数的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尤其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重难点突破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在“数”的过程中理解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突破建议 (1)课前应准备好方木块、小棒等素材。塑料小棒较为理想,它不但操作方便,而且容易使学生从一根一根、十根十根地数数的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2)为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小棒、方木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在充分数的基础上,应向学生展示数数的过程(可用实物投影或课件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数到100;再十根十根地数,数到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为了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每数到“几十九”时,教师可用“下一个数应该是多少?”突破数数的难点。 (3)引导学生概括。伴随数数的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归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即: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得出“10个一是十”;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得出“10个十是一百”。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及其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突破建议 充分利用小棒,把握教学层次。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几捆小棒)和几个“一”(几根单根小棒)组成的。按照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的层次进行教学。整十数的组成可先把70根小棒杂乱摆放,问学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学生说出“十”后再变成7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70的组成,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十”的作用,还可以继续说说其他整十数的组成。一般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先摆出46根小棒,然后提问“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46根?”(先摆4捆,每捆10根,再摆6根单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并交流46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数感。 突破建议 (1)结合现实素材认识100以内各数并估计物品的个数。可以利用第33页的百羊图、第35页的泡泡图、第38页的夹子图和糖果图等,渗透估计的方法(以10个为标准进行估计)让学生估一估,再实际数一数,使学生直观感受相应数的多少。 (2)开展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几个几个地数。还可以让学生先抓一把学具估一估有多少,再实际数一数。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添一添、画一画》

4、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添一添、画一画》

小时候,我问妈妈 什么是祖国 妈妈说 祖国,是慈祥的母亲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是她甘甜的乳汁 哺育我成长 赋予我智慧和力量 祖国,是伟岸的父亲 从我出生的那一刻 就将勤劳、善良和勇敢的基因 注入我的生命 我问妈妈 我的祖国名叫什么 妈妈用手指郑重地 在我的小手心上写了两个字——中国! 啊,中国——我伟大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 巍峨的长城是你坚韧挺拔的脊梁 蜿蜒的长江黄河是你奔腾不息的血液 无论我将来走到哪里 我的生命里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无论我将来身居何处 我都要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的祖国是——中国。

急需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5、急需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漫游魔法王国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1、三种几何图形若干。

2、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

3、魔术箱、魔法棒。

4、小鸭、小狗、小蜜蜂的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幼儿做手指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魔术王国去,那里啊,会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好了,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 (教师做示范):“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背起来。” (二)、中间部分: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几何图形。

1、游戏:摸一摸“魔术箱”(编辑:)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到了,魔术王国里有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看,就是这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秘密吗?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只魔术箱会给小朋友们变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1)、教师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 摸出一本长方形的书,问:“这是什么?(书)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启发幼儿说出) (2)、再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魔术箱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4)、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 (5)、老师总结:圆形: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 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

2、游戏:谁的本领大 (1)、教师用魔法棒“变”出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2)、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几幅图画,请幼儿分别找出各种图形。

3、游戏:小动物找家 师:“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边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变”出三种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看都是谁啊?” 幼:…… 师:“咦!这三个小动物好像再哭,我们来问问他们怎么了。” “小狗、小鸭子、小蜜蜂,你们怎么啦?” (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我们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动物找家吧!你们愿不愿意啊?” 幼:……(编辑:) 师:“你们看,这些都是小动物的房子,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找找家。”(把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发给幼儿) 师:“小动物说它们的房子都是有形状的,小鸭子说,它们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正方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好,都帮小鸭子找到家了。小狗说,它们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狗也找到家了,小蜜蜂说,它们的房子是圆形的,小朋友们看看圆形的‘房子’在哪里?”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也帮小蜜蜂找到家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了,小狗、小鸭子、小蜜蜂可高兴了,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家去了。”(把三种小动物分别“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三)、结束部分:让幼儿巩固对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魔术王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谁啊?”(依次出示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好不好?我们也唱着歌回家吧!”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小动物的‘房子’分类放到区域角中。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图形。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6、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

教案教案,切莫太教条,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讲。 建议你根据所讲的科目,制定针对性的教案: 如果是文科性质的课,教案只要提纲式的,不能教条,应该发散一点。剩下的部分要临场发挥,所谓的临场发挥也是根据你的经验来,如果你特别能讲,特别能白活,就不要特多准备;反之,你可以给自己一些关键词、句式的提示,作为临场发挥的指引; 如果是理科性质的课,要想讲的生动有趣,有吸引力,有点难度,就需要你自己对知识点吃得很透,能够融会贯通,又能循循善诱,教案就要准备得充分,逻辑性强,知识也要连贯,学生更容易理解。 当然,受众也很关键,所以还有一种方式是问听课的同学,觉得怎么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断修订自己的教案。 好的教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好比电影剧本一样! 以上纯粹个人意见,不是抄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