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要上同课异构,题目是《洞洞里的动物》中班课程,可否有人帮忙想下教案,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

幼儿园要上同课异构,题目是《洞洞里的动物》中班课程,可否有人帮忙想下教案

1、幼儿园要上同课异构,题目是《洞洞里的动物》中班课程,可否有人帮忙想下教案

就讲蛇,最好放一段电视片段。讲

1、蛇是爬行动物,但没有脚,顺便讲画蛇添足故事

2、毒蛇害人,但蛇毒很珍贵。

3、蛇冬眠 。。。。。

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

2、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

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

3、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上好一节课

教师怎样备好课,怎样能上好一节课

4、教师怎样备好课,怎样能上好一节课

一、备课的要领

1、备教学内容 教材是上课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幼儿园(班)统一使用的是省编主题活动用书。教学中,我们以该教材为主,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园(班)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筛选,一旦确定教学内容后,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研究并掌握教材对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价值,然后确定教育目标。 (1)教学内容要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主题活动内容:如主题春天(春天里的动物、植物,能摘到的果子)老师选择内容自己在加工。 (2)是通读教材整体内容或相关环节,分析教材,以便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最基本分析教材要会拿出重点,第一次和第二次教学重点不一样,如:讲故事第一次自主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第二次重点在表演上,如歌曲第一次就是学会理解合唱,第二次教学就是拓展表现美、创造美,利用肢体语言。 (3)收集素材,拓展教学内涵, 要多查阅参考书和资料,提高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所谓的“教师胸中装有丰富多彩的‘一潭水’,才能碰给学生最甜美的‘一杯水’”,说的就是这个要求;不要课讲到一半就没话说了,课前准备不够,应当做好课前相应的材料准备,主题的目标、网络、照片、场景、幼儿作品等。 如:主题《和书交朋友》主题相关资料——书的演变、文字的演变、各种各样的书、世界上最大的书和最小的书,各类书的图片(电子书、会发音的书、)

2、备课程资源 (1)环境资源的利用 主题墙:主题活动与幼儿成长。 区域活动:班级有2——3个区角 植物角(种植、养殖)、建构区、手工区、绘画区。 (2)家长资源的利用 比如说,上次我们有一个中班上的一次科学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是一节家长助教活动,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终于使一位爸爸走进了我们孩子的活动室,这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第一次有男老师给他们上课,孩子们很快被这位爸爸老师吸引了,被吸引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爸爸老师,而是他精心为孩子准备的一节课,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正处于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好奇这一时期,探索、动手欲望强,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这是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探索课,让孩子在游戏中去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孩子不仅仅要敲打鼓面,而且还要仔细观察鼓面上放的物品,孩子们很踊跃、很积极,而且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位爸爸老师很巧妙的把孩子从游戏中带到孩子的生活中,从孩子的生活中、自己的身体以及大自然中去找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孩子的细心观察、家长的耐心讲解,孩子学到了幼儿园课程以外的知识,知道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而且还为孩子准备了礼物,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最后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中结束了此次活动! 事后爸爸就告诉了我,为了这节课,他准备了一个多礼拜。 这番话很让我感动和脸红。一位业余老师的认真才决定了他的成功。我们想要成功,我们也要付出我们的所有。 (3)教师和幼儿同伴资源(举例)

3、备幼儿 幼儿具有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每个幼儿都有他的个人发展水平,个人发展规律,教师要防止“一刀切”,就在充分了解幼儿能力、兴趣、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生动、新颖、有趣的一日活动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1)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共性) (2)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个性) 大、中、小班都学1——10数字,螺旋上升 如:小班1——10点数(

1、手口一致点数、

2、一一对应点数

3、对数概念,多数是唱数,是一种语言符号,靠的是记忆,没实际意义)。 4——5岁中班认读1——10个数字,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如3能代表苹果 ,不受物体的形象、大小、颜色的影响。3可以代表-3个苹果-3筐苹果-3车苹果理解数量关系,如3添1是4达到数量的守恒。 大班1——10的分解,组成,加减法。规律递增 递减

4、备学具、教具的使用 学具、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是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随时制做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新颖实用的学具、教具。课前,教师要对这些教具、学具进行操作练习,以免上课时出现问题。

5、备教育方法 在了解幼儿基础上,选择适合当时幼儿年龄、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如4——5岁的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占据优势。他们对于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强烈的事物容易记住。同时他们以机械记忆为主,还喜欢重复。这样,我们就可以多利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动画多媒体课件、情景表演等,以互动性较强的方式进行教学。备课中,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要因课程内容、幼儿发展、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 (1)谈话法 (2)讨论法 (3)演示法 (4)实验法 (5)案例教学法 (6)探究发现教学法 没有方法好不好,只有用的是否恰当与否而已(范例:教案)

6、备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吸引幼儿的磁石,教师要讲普通话,做到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简练明确,教师要学会驾驭儿童的语言,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

7、备写教案 教案在幼儿园中也称活动设计,它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要依次写清活动名称(哪个领域)、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五大部分,还应在活动设计的末尾可活动过程下侧留出活动效果一栏,便于教师及时写出随堂活动效果和经验,作为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写清重点、难点的问题上,采取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突出事件时,教师要灵活把握,不要受教案的束缚。 教案的格式与框架 在编写教案时要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适当。 主题名称 活动名称 适合年龄 授课教师 活动目标 活动重难点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二、常用的备课形式 在幼儿园备课可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形式。

1、个体备课:指某个老师独立备课,它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地准备的过程。

2、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的一种形式,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备课方式。即同科任课教师或同班任课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材、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和发现存在的问题。

3、集体备课的好处: 1.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大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问题越议越明,方案越论越好。 2.整合资源。 传统的“单兵作战、封闭保守”的备课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集体备课时,能放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迅速成长;另外通过任务分解,共同协作,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短时间内就能使每位教师了解整体情况,这是靠个人力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增进友谊。 教师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工作压力大,相互间交流少,加之竞争每周的集体备课,大家坐下来一起谈谈,相互交流思想,容易形成和谐竞争的教研环境。 三、谈谈我园备课的一些具体做法

1、年级组教师集体备课 我园结合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将教师分为二个组别(音乐组和语言组)按幼儿年龄段划分为三个年级,根据年级成立三个教师教研组,分别是大班组、中班组、小班组。每周分组开展教研活动。由业务园长、教研主任和教研组长组织活动,讨论教育计划,共同研讨制订每月、每周的活动内容,解决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教学主题,共同制作教具,在同一年级组内实现教育方法、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家即有分工又有合作,对教育工作的计划、实施、教学方法等进行讨论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大家的研讨,达成共识,形成大家认可的活动方案附注实践。

2、同课异构“——同一节课制定不同的教案,方法,策略,手段各不相同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指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幼儿园每学期都开展这样的活动,将老师们分为“师傅组”和“徒弟组”,前二天我们语言组的教师大家围绕语言活动《小老鼠旅行记》这个故事,当场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个老师结合自己所积累的经验,认真地进行教材的分析、难点的突破、教法的选择、课堂的语言活动设计等等,力求最新颖有效的组织形式。教案设计结束后,徒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我们的师傅们也全神贯注地倾听,并对每个新老师的“劳动成果”进行深刻的点评。

3、幼儿园教师集体备课的环节: (一)预先熟悉教材,制定下周活动内容。 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以教材为依托,把中心活动作为轴心,教师提前制定出本班下周的活动内容,对课本活动内容及所添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个活动计划草稿。这一草稿要在周五前完成,以便在周五上午的集体备课中使用。 (二)以年级组为小组,酝酿讨论定盘子。 根据教师活动课内容的不同,分为小班年级组、中班年级组、大班年级组,讨论由组长组织,大家对各班制定的活动计划草案和教师的授课的方案进行集体酝酿讨论,最终统一意见,拿出最佳方案。 (三)由一人执笔,最佳教案打印出笼 最佳方案定下后,由一名教师把整理后的最佳教案上微机打印,然后分发给大家,完成教案的统一备课任务。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立足本班实际,进行个案的修改 孩子各方面存在的差异,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年级组为单位制定出的方案,虽然集结了大家的智慧,但具体操作与方案还是存在差别,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达到教案与教师教、幼儿学的完美结合。 通过摸索,幼儿园采用以上备课方式有以下特点:

1、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接触和交流。

2、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团队精神,真正实现了强帮弱、老带新、快携慢。

3、集体备课还促进了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开展。 以上讲的是幼儿园教师怎样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那么,幼儿园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 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什么?(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那么,课的核心是什么?(人)课又是为谁而存在的呢?(幼儿) 我想向大家提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上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是摆在我们幼儿教师身上的难题和困惑?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上好一节优质课?同时也是大家努力追求的方向。 5年前、10年前的教学状况 回顾我19年的教学历程,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状况历历在目,从最初的注重讲解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一张卡片,一张图片,讲一节课,幼儿主要是坐在那儿听,学为主)到今天的准备许多的教学具,外出上比赛课要用车装,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精美的课件满天飞…… 一、什么样的课能算得上一节“好课”? 以前我们在评选一节课时总是去评论教师的表现:如教师的教态、普通话是否标准,教师能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衔接自然等;而评论幼儿的很少。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新课改思想的引导,“好课”评论的标准也在转变,我认为评选一节课时,主要是看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对活动感兴趣,愿意去探索等。 其实教师备的课再充分、讲的再精彩。如果幼儿不感兴趣那也是白费。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可爱的鸡宝宝》,既然是一节公开课,当然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实物小鸡、幻灯片《鸡宝宝的一生》等,但是在播放幻灯片《鸡宝宝的一生》时,一名幼儿站在幻灯机前挡住了幻灯机的光线,立刻在屏幕上出现了他的影子,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很多幼儿都去模仿他。屏幕上出现了一只只舞动的小手、摇摇摆摆的小脑袋。再看那位老师一脸慌乱的表情,匆匆结束了课程。这样的课能算是一节好课么?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不会认可。 大家知道,上一节课容易,可要上好一节课就得花点心思了。一节好课,除了受选材内容的影响外,更受幼儿园教师教态、扮演角色、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制约。一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关键是看幼儿园教师怎么教。那么,如何上好一节课呢? 二、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从教师方面

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简练、不啰嗦,语速适中,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2、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

3、加强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不放纵幼儿的不良行为,并及时、巧妙地进行制止。

4、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①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②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③充分准备教学具,制作实用的教具 (二)从幼儿方面 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幼儿园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等待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一节好课,常常依赖于课堂活动设计。活动设计得新颖、独特、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是上好课的前提。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的大纲要求。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15-20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20——25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 三、上好课,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目前,我们从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好课,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还如: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 当时幼儿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 比如:刚才提到的《有趣的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 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 还有节音乐课,当音乐一响,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 如: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听她的话,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 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 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无论是农村的城市的。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七)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 这就是她的特色。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远离作秀,褪去华丽的外衣,走出堆砌、模仿的误区,我们的教学要返朴归真、寻找一份有缺憾的真实,寻找富有生命力的平实。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