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一初二教案全套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



1、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

方程的学习是初中数学中极其重要的基础知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也是今后学习相关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工具,因此,使学生学会利用方程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方法 十分重要。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 范文 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1   【教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 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1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乐观人生态度。   【 教学方法 】   探索式教学法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书第79页的问题,同时出现下图: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4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3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   可列方程:   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1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提出课本P78的问题,可用多媒体演示题目描述的行驶情境.   1.理解题意: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经过B地,从这句话中可知客车、卡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2.能否列算式求出A、B两地之间的路程,要求能够解释列出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3.提出问题,如果用字母x表示A、B两地的路程,根据题意会得到1个什么样的式子?   

2、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把题中的数量用表格形式反映题意: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x 60 客车 x 70   2.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探讨、列出方程,并说出列得方程的依据.   3.讨论列出方程表示的意义,并对比算术方法,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与列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4. 反思 :这个问题中除了A、B两地的路程是1个未知量,还有没有 其它 的量是未知的?如果还有其它的量是未知的,能否用字母(或未知数y)表示这个未知量,列出与前面不同的方程呢?学生分组讨论.   5.将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表格列出:   路程(km) 速度(km/h) 时间(h) 卡车 60 y 客车 70 y-1   6.探讨:

1、列出关于y的方程;

2、解释这个方程表示的实际意义(或列出这个方程的依据);

3、如何求题目问题:A、B之间的路程.   7. 总结 以上列出两个含不同未知数x、y的方程的方法:

1、以路程为未知数,则根据两车行驶时间的关系列方程.

2、以行驶时间为未知数,则从两车行驶路程的关系列方程.   8.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阅读课本P79.   9.举1反3:分别列算式和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下列问题:   (1)某数与它的的和是8,求这个数;   (2)班上有女生32人,比男生多,求男生人数;   (3)公园购回1批风景树,其中桂花树占总数的,樟树比桂花树的棵数多,杉树比前两种树木的棵数和还多12棵,求这批树木总共多少棵?   

3、初步应用   1.例1:课本P79例1.   例2(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1半等于x的4倍.   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1、 比a小9的数;   

2、 x的2倍与3的和;   

3、 5与y的差的1半;

4、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3分之1与5的和等于6.   

4、课时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5、课堂作业   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3分之1,还剩2400元,求3月份的收入.   第2课时 1元1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1元1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2.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能力.   4.体验用估算方法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态度.   教学重点: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对于复杂1点的方程,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需要多次的尝试,也需要1定的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25.小雨年龄的2倍比小思的年龄大8岁,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x岁,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25-x,2x-8)   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1个量,因此我们又可以写成:25-x=2x-8,这样就得到了1个方程.   

2、自主尝试   1.尝试:让学生尝试解答课本P79的例1.   2.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解答的基础上,请几名学生汇报所列的方程,并解释方程等号左右两边式子的含义.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补充讲解,并强调:(1)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1个量;(2)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   4.讨论:   问题1:在第(1)题中,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1个量,再列出方程吗?   问题2:在第(3)题中,你还能设其它的未知数为x吗?   5.建立概念   (1)概念的建立:   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1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1元1次方程.   “1元”:1个未知数;“1次”: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1元1次方程:   

1、23-x=-7; 

2、2a-b=3;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3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1元1次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   2.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对等式进行变形。   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1元1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1.1方1次方程。2.利用方程解的定义求待定字母的值。3.等式的性质。   难点: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1元1次方程。2.列方程。 课后记 教学完成情况 □正常完成 □提前完成 □未完成 学生接受程度 □完全接受 □部分接受 □完全不能接受 学生课堂表现 □很积极 □比较积极 □1般 上次作业完成 □完成 □未完成 (完成质量: 分/5分制) 上次笔记整理 □完成 □未完成 (完成质量: 分/5分制) 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内容包含知识点、典型例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设计意图)

1、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例如 等。   理解要注意以下2点   方程必是等式,并且必须含有未知数。方程是表示已知数与未知数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式的等式,所含未知数不1定是1个,如 中, , 都是未知数。   与代数式的区别和联系:代数式不是方程(代数式中不含等于号),方程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   2.方程的解   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方程中若只含1个未知数,此时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例如方程 左边= ,所以 是方程 的解,或说 是方程的根。   3.解方程   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与方程的解的却别:   (1)解方程是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同解变形过程,在这里,解是动词。   (2)方程的解是求得的结果,它是未知数的数值,它能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它是由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   例1:请指出下列哪些式子是方程   练习:1.下列各式中, 是等式; 是方程   例2:检验下列各题括号里的未知数的值,判断它们是不是前面方程的解。   (1)   (2)   (3)   练习:2. 是下列哪个方程的解( )   A. B. C. D.   3.1元1次方程 的解是( )   A. B. C. D.   

2、1元1次方程   只含有1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1元1次方程。   最简形式 ,标准形式   例如 等都是1元1次方程。   要判断1个方程是不是1元1次方程,需要满足3个条件

1、只含有1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1;

3、整式方程。3点缺1不可。   例3:下列方程是1元1次方程的是( )   A. B. C. D.   例4:若 是关于 的1元1次方程,则 的值是( )   A.1 B.任意数 C.2 D.1或2   练习:4.若关于 的方程 是1元1次方程,求 的值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1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即如果 .   2.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1个数,或除以同1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 ,那么 ;如果 .   例5: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并指出是根据等式的哪1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范文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中7年级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5篇 2.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学视频 3. 初1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大全 4. 初1语文《黄河颂》教案范文大全 5. 初1语文《河中石兽》教案大全范文 6. 初1数学从算式到方程习题及答案 7. 初1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试题(2) 8. 初1上册数学从算式到方程试题 9. 2017年7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10. 7年级班级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2、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1初2教案全套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景风王子的爱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 【初1初2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1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7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1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7(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



3、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初1初2教案全套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景风王子的爱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集(362页) 【初1初2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1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7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1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7(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



4、初1数学教案正数与负数答案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1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1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0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1个数必须属于某1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2、知识结构   1.正数、负数和0的概念 正数 负数 0    象

1、2.

5、 、48等大于0的数叫正数 象-

1、-2.5, ,-48等小于0的数叫负数 0叫做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3、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1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1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4、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 1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1定。因为字母 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 表示正数时,是负数;当 表示0时, 就在0的前面加1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 表示负数时, 就不是负数了,它是1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1步研究。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5类:正整数、正分数、

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3类:正数、

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5、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这样有理数按整数、分数的关系分类为: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因此,有理数按正数、负数、0的关系还可分类为: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2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1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1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教案 《初1数学教案-正数与负数》。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教学设计示例 正数与负数(1)   

1、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需要的.   2.掌握:会判断1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应用: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温度、海拔高度等互为相反数意义的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善于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2.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1的辩证思想.   (4)美育渗透点   通过引人负数,学生会感觉得小学里学的数是“不全”的,从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以完整美的享受.   

2、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   2.学生学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负数的引入.   3.疑点:负数概念的建立.   

4、课时安排   2课时   

5、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自制活动胶片、中国地图.   

6、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投影给出实际问题,学生研究讨论,认识负数,教师再给出投影,学生练习反馈.   

7、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看谁举得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们互相补充,可以回答出: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

1、

2、3……出现了自然数,没有物体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教法说明】学生对小学学过的各种数是非常熟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忆、回答,这时教师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点出小学学过的数的精华部分.   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0还小的数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   【教法说明】教师利用问题“有没有比0小的数?”制造悬念,并且这时学生有1种急需知道结果的要求.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看两个实例   (出示投影1)用复合胶片翻4次   在冬日1天中,1个测量员测了中午12点,晚6点,夜间12点,早6点的气温如下: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温度各是多少吗?(单位℃)   学生活动:看图回答10℃,5℃,0下5℃,0下10℃.   [板书]   10  5  -5  -10   师:再看1个例子,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1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1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   (出示投影2)(显示中国地形图,再显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直观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8848米表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155米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法说明】针对实例,教师不是自己1概地陈述而是注意学生参与意识,要学生观察、动脉、讨论后得出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与指正. 师:以上实例中出现了-

5、-1

0、-155这样的数,1般地温度比0℃高5℃、10℃、1.6℃、℃记作+

5、+1

0、+1.

6、+,大于0的数为正数;当温度比0℃低于5℃、10℃、2.2℃记作-

5、-1

0、-2.2,像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随着叙述给出板书   [板书]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正数前面加“-”号(小于0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