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从哪几方面!最好5-6个方面来说啊!,如何引导学生谋篇布局——语文写作教学之体验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从哪几方面!最好5-6个方面来说啊!


1、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从哪几方面!最好5-6个方面来说啊!



1、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1篇文章,1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1种享受。换1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1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语文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1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1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1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2、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1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1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刚开始,我非常的困惑,课堂是师生在交流与合作,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去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上了《陈太丘与友期》这堂校级公开课,反响不错。课后,我认真反思,如果说这堂课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不外乎落实了3维目标,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具体地说,这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我精心设计了导入,为学生创设了1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我由1张上虞越王珠宝的宣传单说起,然后引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导入新课;


2.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再进入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解决疑难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分组交流,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1起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7嘴8舌,议论纷纷,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踊跃地站了起来;


3.在课堂中我较好地营造了解决问题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结束后,我布置了1个以“诚信”为话题的仿句练习,既让学生练了笔,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仿句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老师造句:认真执教,爱生如子是人民教师的诚信。在例句和老师的示范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人民公仆的诚信;有的说:遵守诺言,不说谎话是朋友的诚信;有的说: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是学生的诚信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1些欠缺,在落实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还很拘谨。像“‘期日中’科学不科学”,这样的问题属于科学课的问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应该放开,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调控下充分讨论,不受教案的约束,不背教学目标和时间的包袱。传授知识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1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语文课本应是很有趣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些讨厌语文。这与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关联自然很大,但教育观念也是1个不容忽视的1个方面。1年多的课改以来,对照新理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是不是我1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否是被动的听众?教师是否过分地对课文进行推敲与分析,枯燥地讲解?是否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是否采取学生感兴趣的上课方式?经过认真思考,我尝试1些新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诗歌单元,我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感情;如上戏剧单元,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更深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单元,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小论文,并且进行评比,好的替他们投到报社、相关杂志等。慢慢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课堂上发言也非常的踊跃。是啊,语文课有着挖掘不尽的潜力和无限发展的空间,我们只有将语文的特殊魅力尽情展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并为之倾注情感,使之成为最爱,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成功,也才是语文老师真正的魅力所在。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的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也才不会对日复1日、年复1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1个教师写1辈子的教案不1定成为名师;如果1个教师写3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1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1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3、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上完课后,我和本组的老师,经常在1起探讨许多问题:今天有什么新发现?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觉怎样?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质疑提出了些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当然,交流中不只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困惑。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就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改变这1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们试着进行改革,提出“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样做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有时,1个问题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发言,有时却冷场……这样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1步探讨。如果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着手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几个常开玩笑说:合作伙伴,资源共享,苦恼与欢乐共享嘛。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的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1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找乐趣。努力做1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做1名适应新1轮课程改革的教师,让今天超越昨天,让明天超越今天,让学生超越自己。



2、如何引导学生谋篇布局——语文写作教学之体验


———语文写作教学之体验 建宁县黄埠中学 余运莲 写作如同战场打战1样,讲求1定的“阵式”(即谋篇布局),有看过战争片的电视剧或电影的同学很明白,每场战斗的布局总是需要有1定的技巧和谋划的,否则就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写作也不例外,同样要布好阵局,哪些内容写哪个位置,哪些内容可以不写,哪些内容务必要详写等等,这些都是文章能否吸引读者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我想说我们作为语文老师1定要加强引导学生谋篇布局,力争使大部分乡镇中学的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写作1篇文章,而不是流于记流水账,文章的中心不够明确,主旨无法详细鲜明地表达出来,行文思路也不清晰。 从事语文教学5年的我深深感受到了乡镇中学生不是不会写作,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下笔写1篇文章。就比如说,7年级第1单元第1篇作文练习习作写的就是《我》,这个“我”按道理熟悉了,但是很多同学不懂得从哪些角度来表现自己,茫茫然地写了1大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认为这样就写出了1个真正的“我”,其实,写作这个“我”,只要1经教师指导便很容易写出优秀的习作。我是这样讲解这篇习作的行文思路。既然文章要写的是自己,就必须把自己的年龄、外貌、性格以及独具特色1面,娓娓道来,才能让大家真正认识你,1看到习作文就明白这是谁,而不是泛泛而谈,大家共有的1面,最应该表现的是自己独具特色的1面,让大家1起来品评。习作完之后,我找了几篇较好的范文来讲这篇习作。同学们1听范文就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行文布局方面有哪些欠缺,再1次让他们习作时,他们觉得其实要写好自己并不难。 教师教习1篇习作并不是为了写1篇作文而教1篇,应该略加归类,属于某1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写,教师要很快地反映过来,以某1类型的题目来讲习写作。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县进修学校组织的语文写作教学研讨会,上级要求每位到会者必须带好1篇写作教案来参加,当时,为了这篇教案,我整整忙了1个星期,还请教了我校资高历深的余老师,上级材料中仅仅给出了1个题目《我最喜欢的1本书》,我就这题目写了1篇教案,拿去请余老师指导时,他就直接问我,“好,你今天教了这篇习作文,学生仅会写这1个题目的作文,如果换成《我最喜欢的1个人》呢?”我傻眼了,突然间明白了,是啊,学生的反映怎么有那么快啊?那我该怎么办呢?余老师严肃对我说,“最喜欢的хх”,这是在谈你的兴趣爱好啊?何不把写作教案题目换成《怎样写好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1换,以后写到类似的题目便能笔随心动、运用自如了,就能写好所有这1类型题目的文章了。” 经余老师的指导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3、写1个初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内容,课后练习等。


《春》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1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1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1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1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3、 朗读16’



1、请1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1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1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1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4、 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1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1想,这1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1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1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1声更加急切1些。)另1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1级, 没写,还是1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1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1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1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这样1种叠用,作者在文章1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1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1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1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3)1句很朴实很平凡的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出这么多的东西呢?这就涉及到我们阅读文章的1种能力:品味和欣赏。(课本P51)


引出第3单元提示,联系到本单元的4篇课文,有春天,有冬天,有秋天。春风秋雨冬雪,大自然是美的。但是朱自清笔下的春最美,最需要我们来品味和欣赏。


如何品味和欣赏呢?方法之1就是体会文章中的修辞。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2段。8’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1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1草1木写起呢?


明确:这1段是对春天的1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1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1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1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或者以自己第1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1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景象:1切,山,水,太阳。


知识点:1切,说明了没有1个例外,眼睛所看到之处都是。


然:“的样子”,表示1种状态。


“1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是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朗润”表示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1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了春日融融的暖意。不会给你1种烈日的刺通感。


(3)这1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朱自清在其他文章中的精彩排比还有:“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是,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1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朱自清《匆匆》)


学生优秀习作:“在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读书声中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写作业 时,便从舞动的笔尖上过去。每天都重复着这些,没有什么改变。”


过渡:这1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1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1读第3到第7段,思考1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1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你能否为这些画起1个漂亮的名字?


明确:展现了5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段。11’


(1)想1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


明确:


质感:嫩嫩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有了绿色就等于有了绿色,这里同样也是用绿色来象征着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1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的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的长出来的样子。


“钻”和“偷偷”两个字用语非常准确,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草具有了了人坚强的性格,显示了春早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使得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使没有感情的小草变得像人那样,有感情了。


其次,“园子里,田野里”,“1大片1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1颗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多角度的,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让人感到更加的形象具体。


再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这1组短语作者连用了6个动词,写了1群天真活泼小孩子。语言是非常口语化的,就像在和1个小孩子说话1样,非常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1样。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1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1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1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春天的1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是我们进行品味和欣赏文章的另1种重要方法。同时这种方法放在我们的作文中也同样会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展示优秀习作:


“望着天空,看着白云,又远又近,有1种刺眼的感觉。……1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照射在路旁的树上,像被击碎的玻璃落在地上。风轻轻吹过,我多想将我现在所有的感觉都寄托在风身上,让它随风远去,随风消失。呼,1天又过去了。”


评价习作: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景物当中。


因此,学会在文章中欣赏它情景交融的地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精髓之1。因此,今天的第1个作业 就是要来运用这个精髓:在接下来的4段中,自己学着欣赏这4幅画面,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主要抓住两个点:第1,描写过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第2,哪些地方是属于情景交融的,有什么效果?在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同时,有1个最基本的要求:认真的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思考。



5、作业



1、背诵第2-7段。



2、掌握字词及课下注解,准备小测。



3、完成练习册。


第2课时



1、教学目标



1、巩固对课文中生疏字词的掌握。



2、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欣赏文章,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和评价)



3、掌握多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努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地运用。



2、教学过程


(1)检测字词5’


(2)导入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在春面前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又学习了他描绘下的第1幅画春草图,这幅春草图是怎样的呢?现在请1位同学来背诵1下这1段。


作者并不单纯用春草图来表现春天,他还描写了春天的花,那么春天的花是怎样的呢?请1位同学来背诵这1段。


(3)春花图8’



1、假如现在你手中还握着1架摄像机,按照课文的描写,你将如何进行拍摄?


明确:从树上似锦的繁花移到花间喧闹的蜜蜂,最后移到地上草丛中烂漫的野花。 从高到低 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中都是按照1定的顺序,这是值得我们在在作文时学习的。



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美不美?


谁能具体说说朱自清笔下的春花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美?


预计有如下几种答案:因为朱自清喜爱春花,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知识广博,语言美,在描写中使用了修辞手法。(引出修辞)



3、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附:用拟入,写桃树、杏树、梨树;不简单地说花朵开得茂盛,而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描述,寓树以人的情态、动作,“赶趟儿”,表明争先恐后地,要赶上这1趟儿,赶春天,赶春光,百花争春,这就把是写活了。用比喻,1,写花色的艳丽,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2,为什么要把遍地的野花比喻成眼睛、星星?没有直接写到太阳,但却能够让人感受到1股明媚的阳光,没有直接写到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地感到1股习习的春风。)


从中,我们看到,5句话,写了5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从中我们是不是能获得1些对作文很有帮助的启示呢?——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在围绕中心写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非常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同时他也将这段对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1段对春风的描写。现在请全班同学朗读第5段。


(4)春风图10’


请1位同学起来背诵这1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的、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1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1、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2、这3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3、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明确: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1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同时这个比喻也印证了前面古人所讲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对同1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不同而不同,但是春风却不1样,古往今来,人们对春风的感受却是1致的,像母亲的手和吹面不寒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4、才说了,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5、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6、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3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3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1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5官1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5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1种途径。


(5) 春雨图5’


那么春天的雨又是如何的呢。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读完后思考或者自由讨论两分钟,让学生上台填写表格。(目的是让学生试着用自学或探讨学习的方式欣赏文章。)要说出体现在哪里。


明确:


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修辞,排比,比喻。


特点,细密,轻盈。


(6) 迎春图5’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这1段。


(7) 赞春4’


请同学朗读8—10段。说说这3段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充满活力。


(8) 活动3’


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1幅图画,为什么?甚至可以只就其中的某1个字或词谈谈体会。


(9)总结1’


评价同学的谈话。从文章中作者体现出来的感情,到从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给读者的启示,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作文。



3、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并读熟《古代诗词5首》



4、板书设计




1、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2、 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1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1年之计在于春



3、颂春:3个比喻句(春天像……)



5、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诗意盎然、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机械地、繁琐地逐1分析5幅图画,学生在下面认真地作笔记,尽管学生把笔记写得密密麻麻,我想,这也无疑是对新教材的1种背叛,是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结果肯定收效甚微。


因此,我教学本课时将课文设计为两课时,第1课时以朗读为主,用30分钟听读、齐读、自读,然后用15分钟进行了分组朗读比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同学们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把握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地涵泳品味,进1步领会了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观。第2课时,我将品位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采用“读1读、议1议、说1说”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课的优美语言有真切的体会。起先20分钟,老师检查字词,介绍作者和背景,然后帮学生理清思路,进行整体感知,尤其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生以“渔”)。在这个基础上,品位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布置同学们围绕两个题目(如前)分小组讨论5分钟,让同学们大胆发掘文章语言精彩之处,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修辞的妙用、各种感观的调动等。除此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进行联想拓展,把课内外所积累的古诗文写春的名句进行1次大整合。


最后20分钟,就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同学们踊跃发言,这是出乎我预料的,连平时最胆小、对语文没有兴趣的几位同学都发了言,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都说出了对课文的自己的理解,正所谓“1千位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勿庸置疑,这些回答虽然显得还有些幼稚或不完善,但是,这毕竟是同学们自己自由探讨得来的,比起老师越俎代庖的“灌输”或许更有效果,更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



4、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从哪几方面!最好5-6个方面来说啊!



1、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魏书生说:“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1篇文章,1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是1种享受。换1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了受罪。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语文课程涉及的面极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风俗,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1个博学多才的“杂家”,丰富自己的阅历,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热点、焦点,寻找能引起学生心灵共勉的切入点。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在对新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夯实你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使你在语文课堂上信手拈来,最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作为1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艺理论、写作学等,是评价1个语文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柯瓦列夫说:“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课外知识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只局限于教材而不适当拓宽,学生学得索然寡味,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1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酿造最香最甜的蜜,“厚积而薄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才能修成“行可以为表仪”的大德者,才能带领学生在语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从平庸走向杰出。



2、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1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1个人在表演,而是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刚开始,我非常的困惑,课堂是师生在交流与合作,那么,老师充当什么角色?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


去年,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上了《陈太丘与友期》这堂校级公开课,反响不错。课后,我认真反思,如果说这堂课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不外乎落实了3维目标,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具体地说,这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1.我精心设计了导入,为学生创设了1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我由1张上虞越王珠宝的宣传单说起,然后引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导入新课;


2.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再进入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解决疑难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分组交流,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师生1起解决),这种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家7嘴8舌,议论纷纷,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踊跃地站了起来;


3.在课堂中我较好地营造了解决问题的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课结束后,我布置了1个以“诚信”为话题的仿句练习,既让学生练了笔,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仿句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老师造句:认真执教,爱生如子是人民教师的诚信。在例句和老师的示范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人民公仆的诚信;有的说:遵守诺言,不说谎话是朋友的诚信;有的说:勤奋学习,遵守纪律是学生的诚信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1些欠缺,在落实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还很拘谨。像“‘期日中’科学不科学”,这样的问题属于科学课的问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应该放开,让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调控下充分讨论,不受教案的约束,不背教学目标和时间的包袱。传授知识决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开辟1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语文课本应是很有趣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些讨厌语文。这与我们语文老师的知识素养关联自然很大,但教育观念也是1个不容忽视的1个方面。1年多的课改以来,对照新理念,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是不是我1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否是被动的听众?教师是否过分地对课文进行推敲与分析,枯燥地讲解?是否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是否采取学生感兴趣的上课方式?经过认真思考,我尝试1些新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诗歌单元,我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感情;如上戏剧单元,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更深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单元,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小论文,并且进行评比,好的替他们投到报社、相关杂志等。慢慢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课堂上发言也非常的踊跃。是啊,语文课有着挖掘不尽的潜力和无限发展的空间,我们只有将语文的特殊魅力尽情展现,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并为之倾注情感,使之成为最爱,这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成功,也才是语文老师真正的魅力所在。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的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也才不会对日复1日、年复1年的课堂教学感到厌烦。叶澜说过“1个教师写1辈子的教案不1定成为名师;如果1个教师写3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只要养成了自觉反思的习惯,我们就1定能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新1轮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既洋溢着成功的自信,也保留着反思的冷静。这样,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课堂教学必将越来越精彩。



3、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乍看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自己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上完课后,我和本组的老师,经常在1起探讨许多问题:今天有什么新发现?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你的感觉怎样?学生的感觉如何?学生质疑提出了些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当然,交流中不只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困惑。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就加重了学生对回答问题的逆反心理。那么,如何改变这1现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们试着进行改革,提出“无需举手,自由发言”。这样做又带来了许多问题:有时,1个问题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发言,有时却冷场……这样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1步探讨。如果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着手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我们几个常开玩笑说:合作伙伴,资源共享,苦恼与欢乐共享嘛。教师之间经常合作交流,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个性化,我们更加真切的体验到自己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的意义,从与同事的讲述与争鸣中,对教育的看法、认识、见解也渗透其中,1般会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通过反思揭示出教育活动中内隐的思想与理念。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思想,筑成了我们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升华。


我们面对的问题,每天都是新的,都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找乐趣。努力做1名新世纪合格的教师,做1名适应新1轮课程改革的教师,让今天超越昨天,让明天超越今天,让学生超越自己。



5、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促使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何等重要。但是,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低年级学生提问题还算活跃,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却逐年下降。他们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讲解,把自己当成知识的接受器。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即使有了问题也不愿或不敢向老师提出。作为1线的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提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提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的1些看法。   
1、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问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而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1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创设1种民主会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1种朋友关系。同时教师还要维护学生敢于问的热情,不论学生所提的问题大或小、对或错,教师都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大胆质疑 ,让他下次还愿意问。课后,教师还要和学生交上朋友,和他们谈心,游戏,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所以说,只有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质疑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  
2、培养提问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的故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爱因斯坦从小爱问奇怪的问题,最终走向科学研究的最高峰;瓦特观察到当水烧开时茶盖会被冲开,他问婆婆为什么,后来经过几百次失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1项发明和每1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  其次,课堂上想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还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提问题的欲望,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写在卡片上,教师课前收集学生的预习卡片,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因为学生之间比较熟悉、亲近,他们的表现会更加自然、放松,提问往往不拘形式,他们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如果是复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问,学生答。当小老师的学生,为了上好课,必然会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防止被同学问倒。而其他同学为了难住这位小老师 ,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也可能提出1些高难度的问题刁难小老师,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   
3、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读不懂处质疑  
1、引导学生从题目生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眼,往往能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比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1文,我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对着课题提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这些问题正是课文的重点,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再去读书、自学自悟,相信不用费老师太多的口舌,学生就能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撼。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知识的掌握,心灵和精神上获得的感受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有效。  
2、引导学生从重要词句入手生疑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1些关键词语、难句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窗前的气球》1课时,教师出示句子突然,1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问题5花8门:这个气球是谁放上去的?他为什么放气球?科里亚看到气球后会有什么反应?解决了这几个问题,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迎刃而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入手质疑。  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有这么1句话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6、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应从哪几方面!最好5-6个方面来说啊!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