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1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教案



1、1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教案

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2、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

作为1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1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 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2、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3、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1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1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4、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5、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918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1篇小作文。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1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1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918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测、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同学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测、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布置】   1课时。   

1、课前3分钟   

2、导入新课   

1、有1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918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1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同学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身的感受,创设情境。   

3、配乐范读,同学朗读   

1、要求: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掌握和处置;画出自身深受震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同学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朗读课文,进1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身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4、自主研读与赏析   

1、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和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1步掌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发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1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同学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身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同学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身对课文情感的掌握。   

5、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1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1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同学小组充沛研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同学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迭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干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身坚强的誓言。   

3、同学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同学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6、作业设计   

1、誊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1篇随笔,描绘1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7年级下册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9·18”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   

2、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3、读1读 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1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1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4、悟1悟 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5、品1品 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6、写1写 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7、想1想 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1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8、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9、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1些与“918”事件相关的资料,编1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人教版6年级下语文作业本第6课《北京的春节》全部答案



3、人教版6年级下语文作业本第6课《北京的春节》全部答案

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



4、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

作为1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 篇1   【解读文本】   《宇宙的边疆》是1篇科普说明文,也是1篇解说词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和构成宇宙的星系、恒星、太阳系的基本特征,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不仅准确科学地介绍了宇宙,而且还恰到好处地融合了说理和抒情,传达了作者对宇宙以及人类的认识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了读者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1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掌握解说词的特点   

4、通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2、鉴赏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   对话式、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   每当我们抬头仰望无垠的夜空,常有无限的遐想神秘的太空中有多少人类难解的迷?屈原在《天问》中就有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陈置?)的疑问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黑洞吗?   你知道我们地球会和其它星体发生碰撞吗?   你知道宇宙会逐渐膨胀并最终走向毁灭吗?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宇宙呢?(找出关键句)“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就让我们带着探索的精神来漫游宇宙   

2、走近作者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所编辑和主演的《宇宙》电视系列片以及根据电视片编写的《宇宙》1书,都成为当今世界的科普名著当有1次萨根要给1位搬运工小费时,这位搬运工拒绝了,说:“萨根博士,你把宇宙都给了我,让我为你做点什么吧”《宇宙》这部电视片吸引了大概5亿观众   

3、文章的说明对象   

1、宇宙在萨根笔下是什么样的?通过阅读1—6段找出描述宇宙特征的词语(辽阔无垠,神秘非常)   

2、先请同学就现有的知识描述宇宙的结构   由此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地球   

3、从这几个说明对象中任选1个学生感兴趣的进行分析,找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给它下定义,从而教会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下定义”是1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   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本质特征属概念   

4、文章的说明顺序:   作者按照空间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地介绍了整个宇宙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镜头步步推进,使得解说词的结构更加清晰   

5、文章的语言特色   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让我们了解了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解说词的另1特色就是通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说明对象进行描述,用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收到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解说词注重文学性   让学生结合解说词的特点赏析文中有文学性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找到的可能有1些运用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句子,也可能是1些有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优美的特点,由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句子启发学生的思考   

6、结合文中萨根对宇宙的认识,请学生来谈1谈对人类探索宇宙、地球的思考   文本上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探索宇宙是1件让人心情激动的事情“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学生可能会有的认识:   (1)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1粒尘埃”;地球不过是宇宙这个汪洋中的1个小岛人类不过是宇宙万物的1种形态,是宇宙物质链条中的1个环节,是宇宙漫漫长河中的1族过客面对无比浩瀚深邃、威力无穷的宇宙,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短暂整个人类尚且如此,个人更何足道哉?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人类又是朝气蓬勃,勇敢好学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   (2)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1步知道我们和宇宙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1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3)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1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1边创造着地球美景,1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1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4)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老师的1点认识:宇宙的探索离不开后人对前人发现成果的质疑和完善卡尔·萨根在上世纪对宇宙的认识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有1定的局限,比如在第十6段介绍行星时,冥王星是作为太阳系的行星出现的,但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大会决定把它降级为“矮行星”但是我们要知道没有哪1个科学理论没有得到过质疑,而科学理论却在质疑中走向成熟   结束语:   1个民族有1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1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探索,学会思考最后齐读课文上第2个题记“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1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1代人的职责”。   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过程:   

1、导入   十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 -- 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1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1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1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8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1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1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 -- 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 -- 恒星(12-14) -- 太阳系(15-16) -- 地球(1

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群(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由远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1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4人1组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1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1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对人类的认识: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1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   5)通过通篇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1下解说词3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的对象、清晰的顺序、优美的语言   6)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咱上课之前提出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边疆?   有,是暂时的;人们每探索1步,边疆就扩大1步;   没有,是扩张的;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所以面对未知的宇宙,主动权在人类手中。人类是勇敢、光荣的,我们以我们渺小的身躯,学习科学精神,探索广阔的宇宙的未来……   4布置作业;最后,老师布置1个作业来结束今天的课程,学习《宇宙的边疆》这篇解说词,大家来为我们的校园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写1篇解说词,同时注意解说词的特点。   高2语文《宇宙的边疆》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1、以前教材中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类解说词,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也可以找来其他科学电视片,结合视觉画面,让学生全面地感受解说词的特点。   

2、课文中有许多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要让学生借此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他们自己的思考。   

3、从古代运用天文方法确定耕作时间,到现代对宇宙形成演变的种种假设,对宇宙的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1部分。宇宙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人类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些基本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味。可以让学生了解1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扩展他们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4、有条件的话,阅读《宇宙》全书,也可以观看相关的电视片,比如“探索”之类的作品。   教学过程   

1、文体特点   课文是1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1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2、说明顺序   解说词具有1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厂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3、议论与抒情   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沦和抒情。如开始的3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1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1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分之1。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人教版5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5、人教版5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7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6、7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即考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使用   录音机   教学环节安 排   备注    课前准备: 大家回去找1下歌曲《松花江上》,看这首歌诗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从中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导语:   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918事变,4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4年。在9?18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2、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   汉字:gǎo头()默qigrave;()污huigrave;()蚱měng()斑laacute;n()田lǒng()   解词:炽痛泛滥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1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1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1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1切。我必须看见1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1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4、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1,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1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1,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1个又1个画面,像电影镜头1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1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1种热情。   “泛滥”1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1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1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1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1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1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1。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5、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3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1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3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1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1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6、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1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1句5言古诗概括家乡在1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1,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作   业

1、做9课基础训练。   

2、预习《木兰诗》》   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痛()嗥鸣()亘古()   蚱蜢()镐头()默契()   污huigrave;()泛lagrave;n()Laacute;n语()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1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1样。()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3、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课后反思。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