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艺术好吃的油条教案及反思,小班艺术活动色彩谣教案反思
1、小班艺术好吃的油条教案及反思
活动准备面包、油条、麻团、豆浆等食品。若干小块点心,并用牙签插好。活动过程(1) 创设谈话情境,提出谈话主题,引导幼儿自由交谈。教师在放有食物的桌旁坐下,拿起面包、油条和豆浆,向幼儿展示。教师提问并告诉幼儿:早上吃东西又叫吃早餐,让幼儿掌握“早餐”这1词汇。(2) 幼儿自由谈“早餐”。教师引导幼儿谈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参与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始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谈“早餐”上。(3) 幼儿集体谈“早餐”。在幼儿自由交谈的基础上,全班幼儿集中谈“早餐”。教师运用提示和平和行谈话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步扩展谈话范围,让幼儿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提高谈话水平。(4) 幼儿品尝早餐。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点心分给幼儿品尝。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结束活动。教学反思幼儿对本次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并愿意在集体面前说话。能做到别人发言时不插嘴。幼儿在谈感受时词汇丰富。活动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能积极参与。但材料的利用率还不太高。
2、小班艺术活动色彩谣教案反思
活动目的:
1、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的奇 妙变化,激发幼儿对调色的兴趣。
2、 在幼儿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幼儿学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并引导幼儿进行1定的创编。 活动准备:
1、在每张桌子上放红、黄、蓝3种颜料,并给每 人准备1只毛笔,1只小碗,1张白纸。
2、 老师准备各种颜色的东西(橘子、小草、茄子、轮子等) 活动过程:
1、 引起兴趣 小朋友,魔术表演你们看过吗?你们觉得魔术师的本领大不大?今天老师想让我们班级的小朋友也来当1回魔术师,你们愿意不愿意?
2、 幼儿进行调色操作
1、 教师简单引导 现在,我们每张桌子上都放了2种或3种颜色的颜料,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接下来请小朋友来做魔术师,把桌子上的几种颜色调在1起,看看能调出哪些漂亮的颜色来?
2、 教师提出调色的要求 调色的两种颜料不要蘸的太多,放在自己的小碗里调。调好后,把你变出来的新的颜色画在自己的纸上,老师来看哪位魔术师的本领最大。
3、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色操作
4、 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变出来的不同颜色,作简单的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是用哪两种颜料调出来的?我们可以用这种颜色来画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事先准备的各种颜色的东西出示在黑板上。
5、教师小结 我们小朋友的本领真大,1下子变出了这么多好看的颜色。现在,老师把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编成1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色彩谣》
3、幼儿学习儿歌
1、 教师完整地朗诵1遍
2、 教师依次提问 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橘子(叶子、茄子、轮子)
3、幼儿跟着老师朗诵1—2遍
4、 全体幼儿完整朗诵1遍
4、 诗歌创编 引导:这些好看的颜色除了能画黑板上的这些东西以外,还能画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根据他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进行诗歌的创编。
5、 结束部分 这些颜色还能画许多漂亮的东西,请小朋友回家后在想想,编出新儿歌,明天告诉老师,好不好? 《色彩谣》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次活动采用了游戏法、观察法、视听讲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幼儿有自主思维的空间、时间,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科学地设计了趣味游戏、操作、探索、直观、尝试、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条件,使幼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设计“玩色”游戏置于学习诗歌之前,让幼儿以“魔术师”的身份参与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兴趣。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探索,感受、体验各种颜色混合后的奇妙变化,为幼儿学习、理解儿歌奠定基础。由于班上的孩子是初步学习仿编,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我通过对话、示范、讨论等方法,引导幼儿仿编,突破难点,但还是有1部分幼儿不能很好地掌握。
3、小班艺术可爱是虫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模仿虫类飞、爬、跳。
2、按运动方式分类。 【活动准备】
1、虫虫的运动方式课件,透明大塑料瓶3个(瓶身分别贴上毛毛虫、蝴蝶、蚂蚱图案)虫类粘贴卡(蝴蝶、蜻蜓、苍蝇、蚊子、毛毛虫、蚂蚁、蚂蚱、蟋蟀、蚯蚓、青虫、螳螂、蝈蝈)。
2、认识常见虫类。 【活动过程】
1、导入。 仔细看看都有哪些?
2、探究活动。
1、虫类运动方式——爬。 播放课件,认识这个虫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爬来爬去的?模仿它爬的样子。
2、虫类运动方式——飞。 播放课件,认识它吗?在哪里见过?它怎样走路?还有哪些虫是飞来飞去的?模仿飞行的样子。
3、虫类运动方式——跳。 播放课件,谁来了?它怎样走路?在哪见过?还有哪些虫是跳着走路的?虫虫还会怎样走路? 小结:有些虫会爬,有些虫会飞,有些虫会跳。
3、分类活动。 出示透明大塑料瓶,幼儿操作虫类粘贴卡片,按照虫类运动方式尝试分类。 【延伸活动】 带领孩子收集、认识身边常见的虫类,知道它们的名字,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科学知识: 虫类的基本运动方式为飞行、跳跃、爬行,有很多的虫类会综合运用这3种运动方式,如蝴蝶既会飞行又会爬;蚂蚱会跳、会飞、会爬。伴随幼儿的认知能力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发现虫类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活动兴趣浓厚,能积极描述自己的发现。通过让幼儿探究、模仿虫类的运动方式,利用饮料瓶制作分类记录单,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分类,体验游戏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既感知了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模仿了各种动物行为,又能够辨别生物种类的相似和不同。活动让幼儿表达昆虫的运动,把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知识相互渗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小班语言领域称呼歌教案反思
活动名称: 语言—称呼歌 活动目标:
1、熟记长辈的称呼并理解这些长辈和自己的关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关于称呼的经验。
3、懂得见到长辈要礼貌称呼并问好。活动准备: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生活经验谈话,初步了解称呼的含义。
1、小朋友的家里都有谁?他们怎么称呼?
2、初步了解对长辈的不同称呼,教师请个别幼儿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对称呼的经验; 小结:小朋友说的都是对家里长辈的称呼,称呼是人们对他人的1种有礼貌的称谓
2、学习儿歌《称呼歌》
1、幼儿倾听儿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听1听,儿歌里说了哪些称呼?
2、幼儿交流自己对儿歌中称呼的理解 教师:这些称呼你们都听过吗?知道是什么意思,称呼谁的?
3、幼儿讨论对称呼的理解,知道这些称呼与自己的关系。
4、学念儿歌 前两遍幼儿可以看教师画面提示 ,后两遍幼儿尝试独立朗诵。
3、幼儿游戏:看谁说的对
1、教师与幼儿游戏,巩固对称呼的认识。
2、幼儿与同伴两两结伴,相互游戏
4、拓展幼儿有关称呼的经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称呼?是称呼谁的?。
5、小班艺术好吃的油条教案及反思
活动准备 面包、油条、麻团、豆浆等食品。若干小块点心,并用牙签插好。 活动过程 (1) 创设谈话情境,提出谈话主题,引导幼儿自由交谈。 教师在放有食物的桌旁坐下,拿起面包、油条和豆浆,向幼儿展示。 教师提问并告诉幼儿:早上吃东西又叫吃早餐,让幼儿掌握“早餐”这1词汇。 (2) 幼儿自由谈“早餐”。 教师引导幼儿谈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参与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谈,始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谈“早餐”上。 (3) 幼儿集体谈“早餐”。 在幼儿自由交谈的基础上,全班幼儿集中谈“早餐”。教师运用提示和平和行谈话的方法,引导幼儿逐步扩展谈话范围,让幼儿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提高谈话水平。 (4) 幼儿品尝早餐。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点心分给幼儿品尝。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活动,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并愿意在集体面前说话。能做到别人发言时不插嘴。幼儿在谈感受时词汇丰富。 活动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能积极参与。但材料的利用率还不太高。
6、小班艺术教案课程神奇的笔反思?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3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等)。教学过程。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