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3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3篇)


1、2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3篇)




2、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1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2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
65、66页。    教材分析:   2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1定的生活经验,对直角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认识。本节课教材首先呈现3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数学书、黑板、3角板,用红线在物品上描出直角,让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通过“比1比,认1认”、“折1折,画1画”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进1步体会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加强对这3种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直观认识直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会借助3角板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3角板判断3种角。    教学难点:   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教学准备:   课件、3角板、卡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1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角。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呢?   生1:角有1个顶点,两条边。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生3:画角方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   师:看来角真的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2、课件出示图片。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找出它们里面藏着的角吗?(学生观察并指认。)   课件演示从图中抽离出直角。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品上描出直角的过程。)   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直角。   
2、探究新知   
1、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符号。   (2)肢体语言表示直角。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你能想象出直角的样子吗?你能用身体做出直角吗?请学生上台展示。   
2、判断直角   方法1:直观判断直角。   方法2:借助3角板辨认。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示范方法,通过用3角板中的直角比1比,这是对直接观察的1种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密性与准确性。)   
3、找1找直角。   师:我们的教室哪里还有直角?说1说。   比1比你找到的直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测量,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1样大。)   
4、用活动角摆直角。   
5、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6、感受3种角的大小关系。   师:如果将这3种角按大小排队,怎么排?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也可以从小到大排列,最后集体交流。)   
3、游戏延伸   游戏要求:说出老师用活动角变出的角的名字。   (1)判断锐角。   教师用活动角做出锐角,并逐渐变大,但仍然是锐角。   得出:锐角有大有小,但再大都比直角小。   (2)判断直角。   变出直角,用3角板比1比。   得出:直角都是这么大。   (3)判断钝角。   教师操作,得出结论:钝角有大有小,但再小都比直角大。   
4、动手操作。   
1、用纸折出3种角。   
2、画3种角。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5、总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作业:   课本第66页第
1、2题。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1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1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1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1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1摸1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1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1样的。   说1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1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1张纸对折,再画1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1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1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1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1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1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1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1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1找对称图形呢?   
2、折1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1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1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1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1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1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9   
3、教材第33页练习7第1-3题。   
4、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1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1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4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1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1涂”的格子和“填1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1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1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2、玩中学   
1、说1说。   说1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1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4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
3、说1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1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1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3、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4、布置作业   
1、调查1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1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4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1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1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1认,说1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1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1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1找、摸1摸、说1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1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1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1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1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3棱柱上找到了3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1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1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1想它的样子,1边想1边用手指画1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1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1步的理解。)   
2、找1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1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1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1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1数数1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1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1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1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1、22+13=35(人)35-6=29(人)   方法
2、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1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3、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1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1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1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4、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5、课堂作业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1、54-8=46(个)46-22=24(个)   方法
2、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1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2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1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3、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1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1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1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4、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5、课堂作业。 人教版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1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1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4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开始活动。   
4、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1些什么内容?   
5、课堂总结。



3、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


混合运算是2年级数学重点之1。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1、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2、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1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 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1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1行写“=”,在“=”后面写第2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  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 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1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1做”。   19+5×3 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 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  36+49÷7   先让学生说1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3、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  63÷9×5   =( )+( )   =( )×( )   =( )    =( )   46-7×4  42÷6+39   =( )-( )  =( )+( )   =( )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   24-16÷8   =36÷6   =8÷8   =6     =1   15-6×2   15÷3+2   =9×2    =5+2   =18     =7   
3、计算。   7×2+16 30+56÷8 50-4×6 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   53-3×9   68+4×3    49÷7×6   63÷7-5    81-45÷5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1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1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2、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4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1级的运算。   
3、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 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3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1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1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1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1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4、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1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2题。   
5、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6、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1第1题。   2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1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4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4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1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1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2年级下册第5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4则运算含义并具备1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0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1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4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1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2)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1: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2: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   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1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2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1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1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1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1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3、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1做”)   
1、指定学生说1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1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
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15÷3×5   =5×5   =25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4、小学2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篇】




5、2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设计


《找春天》是2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那么语文老师要如何进行教案的设计呢?我在此整理了2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发现的习惯。   学习方法:创设情境,集中识字、表演朗读。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预习课文,圈生字,给生字注音,标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磁带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课文。   
1、 谈话导入。轻轻地 ,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描写春天的词语)是的,春天就像1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1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1起去寻找春天吧!   
3、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1边读1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1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1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1圈,划1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4、 识字(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5、 同桌检查读句子   (1)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2)早开的野花1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4)解冻的小溪叮叮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2、重点段落朗读感悟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   
2、轻声读第3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3、写字指导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6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重点指导“溪、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学生交流评价。   
4、课堂小结   春天的图画5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幻无穷,让我们1起用优美的词语来赞美多彩的春天吧!   
5、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3题。2.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3.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1、找春天   脱、 冻、 溪、 棉、 探、 摇 野 躲 解   2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案设计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1种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1对话的过程。由此,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总体预设:   《找春天》是1篇寻找春天的散文。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1找,到野外去找1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究。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2、案例描述:   
1、 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随机板书 :春天。   随着乐曲,师生回顾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2、 揭示课题:找春天。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就和这几个新朋友1起去找春   
2、 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 在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的方法。   
3、 出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A、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再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 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师:春天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们赶快和这几个小朋友1起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吧!   
1、 学生读课文,结合图,找1找春天在哪里?全班交流通课文。   
2、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感悟积累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读读演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懂这1句,理解“害羞”   (2)4—7自然段 A、 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 ),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B、 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1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4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C、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 引读、表演读等   (3)第8自然段   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朗读第3句。“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1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1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们也能像老师1样说几句春天的诗出来吗?   感受了诗情画意,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4、 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多媒体画面演示春天5彩斑斓、百鸟争鸣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自由根据画面背诵有关段落。   
5、 走进校园,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让我们到校园里去看1看,听1听,闻1闻,触摸春天的脚步吧。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3、评析体会:   在教学中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时安排作了清晰的说明,对学习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清晰——找春天。教学思想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在教学目标分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维目标,能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阐述比较清楚、具体。并且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学策略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从找春天、说春天、抓重点词读课文、拓展阅读、写春天、条理清晰,环环相扣,1步步实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而在运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时,运用简单多媒体展示,表现形式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   回归整体,由于教师在美景中深情描述,并在描述中揉入情感的示范,学生被陶醉了,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意境中。因此,学生的思维才会那么灵动,语言才会那么生动。使学生感悟到春天美不胜收。   2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教学反思   开学第1课,带领孩子走进春的世界,感受春天,触摸春天,寻找春天。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时候,春天的特征还不是特别明显,只能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重点抓了这样几个点:   1.关于春天成语的积累   在1开课,我就让学生欣赏了几组美丽的春天图画,并让他们用成语来说1说,在他们说的基础上出示1些让学生积累,读1读,写1写。(万紫千红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百花齐放……)这对后面的口语交际和写话很有帮助。   2.动作叠词的积累   本篇课文有两个叠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次指出他们是动作叠词,所以仿写要求进了1步,学生倒也能领会,写了“来来往往、打打闹闹、跌跌撞撞、蹦蹦跳跳”等,甚是欣喜。   3.动词的填空积累   本篇课文,有两处的句子动词连用特别明显,这样的句子也是积累的重点。   我们几个孩子,(脱下)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4.两种句式的仿写,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第1处是让学生模仿4——7自然段写几句话。开始学生有些茫然,不知该写什么事物,所以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到哪些景物,(小草野花树木小溪)是呀,小草绿了,野花开了,树木发芽了,小溪解冻了,这些都是春天的特征,那你还能像这样找出1些春天的事物吗?学生这时说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柳树发芽了、春风暖暖的、春雨沙沙沙、春雷轰隆隆、迎春花、油菜花和杜鹃花开了……然后我再问课文中“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分别是春天的什么,(眉毛眼睛音符琴声)让学生找找他们的相似点,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然后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那么事物,也来做个恰当的比喻,他们可以是春天的什么?在我的提示下孩子们说出了“柳条飘飘,那是春天的长发吧?春雨沙沙,那是春天的眼泪吧?小燕子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使者吧?笋芽儿使劲钻呀钻,那是春天的宝宝吧?”……在他们回答的过程中,我把有些孩子的语言汇总起来,编成了1首小诗去投稿。作为教师既要努力钻研教材,寻找语言训练点,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6、小学语文2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


作为1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2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2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1   学习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1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5角星。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5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学习过程:   
1、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送个谜语给你们:天上有1宝,天南地北到处跑,从东看像只鸟,从南看像匹马,从西看像条狗,从北看像只羊。(学生猜)同是1朵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呢?(引出:从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不同)   
2、下面我们1起走进1节图画课,看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而引起的1场小风波。请翻开11课:画杨桃。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新的朋友多打几声招呼。   
3、检查生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最难叫?)   
4、拿起笔,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然后在小组作个小交流。(汇报——个人读——齐读)   
2、研读中心段,辐射全文。   
1、小组研读:老师是针对班里的哪些现象而说这段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走进这节图画课去看看,听听,然后想想,说说。   
2、小组活动,教师巡堂。   
3、汇报:讲到哪1句算哪1句。   重点品读的句子:   A、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个人读——评读2人——齐读)   B
1、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孙旅答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12组对34组读:你想到了什么?——男同学对女同学说:你想到了什么?)   B
2、你看见1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镇中   C、生1: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生2:倒不如说是5角星吧!师: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生:不像!师:它像什么?生:像5角星!师:画杨桃画成了5角星,好笑么?生:好—笑!(4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D、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5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34组对12组读:你想到了什么?女同学对男同学读:你想到了什么?)   E、师: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生:像……5角星。师:好,下1个。(4人小组练读——表演读——师生体会读)   F、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1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5角星。(师:读给自己喜欢的同学听,你想读给谁听?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3、小结:学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1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1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3、课外延伸。   
4、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杨桃角度5角星   不同不同不同   小学语文2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2   学生视角: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则慧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师思考: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1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设计特色:   指导自学,精讲深化。   信息资料: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1、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5敛子,又因横切面如5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1   
2、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1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3、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1番话?   
4、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1段。   
5、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5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5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1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6、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1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1课,大家1定会有启发的。   
7、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1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1、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1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4、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1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1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6、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1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7、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8、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1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小学语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