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

初2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1、初2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苏科版8年级物理下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刘小红 9.3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 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 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2.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的运动现象,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初步领略人与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以及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非平衡条件。


3.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课前准备


吹足气的气球,细绳,小木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1、复习并引入新课|引入:提出问题:力看不见,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吹足气的气球|演示:将吹足气的气球口扎紧静置在桌上,并用嘴对气球吹气。|复习: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2力平衡?2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牛顿第1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师:请同学说出怎么做,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生:用力挤压气球后,观察到气球变瘪了,也就是形状变了,说明气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3、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1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教学工具   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 铁架台、 钢球、 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   我们在初2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 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2、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动手动脑搞探究:   1.老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滚摆轿升实验: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2.学生实验   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分析: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 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 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闭昌老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加强巩固   2.蹦蹦床分析: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越快、打夯等。   概括结论:动能和势能 可以相互转化   
4、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   
5、拓展知识   1.学生分组做教材中 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 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2.假设没有阻力,会怎迅顷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3.再次分析乒乓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6、温故而知新   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思考课后练习。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了解机械能守 恒   3. 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
1、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1面、72面,完成下列填空:   1. 重力势 能与 弹性势 能统称为势能,动 能与 势 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可以转化为 势能 ,势能也可以转化为 动能。   3.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问题:   
1、 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具有能量,因为它可以对外界做功   
2、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1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   (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3、分析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小组讨论:   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1、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处于 静止 状态,此时摆轮只具有重力势 能,没有 动能。摆轮下降时其 高度 降低,重力势 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 动 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 转动 最快, 动 能最大;其高度 最低, 重力 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 能逐渐转化为 动 能。   
2、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实验2:单摆实验   
1、将摆绳1端挂在黑板上边,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A、右最高点C和最低点B的位置。   
2、分析单摆实验:   小球从A摆到B的过程中是 重力势 能转化为 动 能,   从B点摆到C点的过程中是 动 能转化为 重力势 能,   小球在 B 点动能最大,在 A(或C)点动能最小,   小球在 A(或C) 点重力势能最大,在 B 点重力势能最小。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课件(或实验)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   ●教师点拨:   1.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的变化,而且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4.判断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弹性形变大小的变化。   ●跟踪练习:   1.把上紧发条的玩具车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玩具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跑动,此过程中玩具车能量的变化情况是( A )   A.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增大 D.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2.下列现象中,由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C )   3.如图所示,1个小球由静止从光滑曲面的顶端自由滑下,若它在顶端的重力势能为65J,则滑到底端的动能是( D )   A.35J B.50J C.55J D.65J   学习指导
2、 机械能守恒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1面、第72面及第73面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的机械能转化”内容后完成填空:   人造卫星沿 椭圆形 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近的1点叫近地点,最远的1点叫远地点,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 ,重力势能最小,卫星在远地点时动能最 小 ,重力势能最 大。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 减慢,动能 减小,重力势能 增大;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 增大,动能 增大,重力势能 减小。   ●小组讨论:   实验:用绳子把1个铁锁悬挂起来。把铁锁拿近自己的鼻子,稳定后松手,头不要动。铁锁向前摆去又摆回来,铁锁摆回时会碰到自己的鼻子吗?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为什么没有碰到鼻子?机械能总量怎样变化了?   铁锁运动要克服空气阻力,消耗1部分机械能,机械能总量减小,铁锁回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不会碰到鼻子。   ●教师点拨:   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守恒的)。   ●跟踪练习:   1.人造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当它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卫星的动能 减小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卫星的势能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2.玩“过山车”是1项非常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如图所示,过山车时而从轨道的最低点D上升到最高点A,时而从最高点A飞驰而下。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点机械能小于B点机械能 B.D点动能最大,A点势能最大   C.D点动能最大,A点机械能最大 D.A点势能最大,机械能最大   学习指导
3、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2面、第73面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自然界的流水和风都是具有大量机械能的天然资源;   (2)让水流冲击水轮转动,用来汲水、磨粉、 发电 ;   (3)船造风力鼓起帆来推动它前行。   (4)风吹动风车,可以带动发电机 发电。   ●小组讨论:   1.人们为什么修筑拦河坝提高上游水位来进行水力发电?   2.在风能的利用中,风能可以转化为哪些其它形式的能量?   ●教师点拨:   拦河坝使上游的水位提高,这样水的重力势能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水的动能,带动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跟踪练习:   1.关于水能的利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水轮机是利用水流的动能转动起来的   B.水的动能越多,水轮机能做的功越多   C.河流上游的水位越高,水的势能越大,势能转化成的动能也越大   D.水轮机应安装在水坝前的上游处   2.关于风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风能不污染环境 B.风能不便于贮存   C.风能很稳定 D.风能利用起来很简单   3.如图是德州开发区使用的“风光互补”景观照明灯。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光电池板,“腰挎”照明灯,“脚踩”蓄电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C )   A.光电池板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B.照明灯是将内能转化为电能   C.小风扇利用风力发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D.蓄电池夜晚放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8年级物理教案:《浮力》


以下内容为 收集整理8年级物理教案:《浮力》,供大家学习参考。


《浮力》1课,是前面学过力学知识的延伸与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与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知识。它综合运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2力平衡、2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讲解分析等手段进行教学。



1、引课采用生活实例激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开阔视野


在引入新课时,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空矿泉水瓶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辽宁号、飞艇、热气球、潜水器等图片,知道不仅在液体里面有1个向上的力,气体中也有1个向上的力,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2、采用学生实验,播放视频资料,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学生提前准备水盆,给每个小组1个易拉罐,学生对实验都比较兴奋,不由自主地想动1动它。于是,我抓住他们的心理,对他们说:“想不想体验1下,我们来试1种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矿泉水瓶,慢慢向下压,体会手的感觉。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后,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尽情地“玩”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


2.测量浮力大小镇扒的方法


学生在体验浮力存在时,也体验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由此,引起学生讨论,自然引出演示实验。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对学生提出为辩型什么示数变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变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浅入深,循循善诱,通过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知道测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视频,把1个用橡皮膜包裹的长方体框架浸没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左右前后凹进的程度,学生会发现前后左右是1样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师讲解;为什么4周相同,上下不同?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深度不同,压强不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压强小,压力也小(面积相同),所以液体对上下表面压力不同,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御灶昌力差。


最后演示实验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将1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1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满后,乒乓球还沉在水底没有浮起来,因为乒乓球下部没有水,所以没有受到水对其向上的压力,只有水对乒乓球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乒乓球始终沉在水底。当用手指堵住瓶颈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满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的能力


结合前面的学习,提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开始猜想,总结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几个问题。(初2学生猜想是不全面的,问题中有老师自己的引导。)(1)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是否有关?(2)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质密度大小是否有关?(3)怎样判断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给学生提供以下参考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弹簧测力记、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以及塑料块和橡皮泥等。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并不断地思考,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进1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5、初2物理力教案1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眼前烟花 人教版8年级《7.1力》教案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3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3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3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1节中要学习1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1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1个重要的概念。这1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1些知识。



2、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1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让。



6、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3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3要素。   难点: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引入,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袜芦袜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什么是力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图片和视频欣赏,学生与教师归纳: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认识 :   学生活动认识,师归纳升华。   (1)1个物体受到了力,1定有别的物体对它 施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师纠正学生误区。   同时明白力的分类:直接作用的力、间接作用的力。   举出实例,强化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效果 :   学生活动:准备好的海绵、橡皮泥、文具盒等,对这些物体施加力,观察并讨论交流。   引导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得出结论:   结论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举出实例反推: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3要素   小组分组操作,请学生告激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   演示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压弹簧   交流归纳:   用的力大,弹簧被拉得越长,用的力小,弹簧被拉得越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用力拉弹簧时,弹簧被拉长,用力压弹簧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力的示意图   师表述引入示意图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1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3要素都表示出来。叫做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1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练习(见课件)   师生共同归纳作图方法:3“标”1“线”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压桌子、同学间相互推等,然后交流实验的发现。   师结合课件表述:   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3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哗洞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3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1、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
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1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1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1小孩用力推1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1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1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1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1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1个物体对另1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脱离物体存在,比如引力   C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1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1个力必定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两物体必须接触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是( C )   A.地球对人的引力 B.磁极间的作用力   C.支架对磁铁的支持力 D.两带电气球间的斥力   
3、力的3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3要素。   (2)力通常用1根带箭头的线段 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1、用大小不同力拉同1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2、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3、找班上1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3者称之为“力的3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1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1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1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1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3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B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2.如图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