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教案,望天门山的全诗是什么?
1、望天门山 教案
。
2、望天门山的全诗是什么?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全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全诗的字面意思: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美景难分高下,1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1幅色耐滚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6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1带的雄奇阔远。
1、2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3、4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1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1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纤嫌山。第2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昌竖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1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1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1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这两句是1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3句承前第1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4句承前第2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1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1片孤帆”。
3、望天门山 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1、 谈话导入关于古诗的。激情介绍李白。
2、 初步感知《望天门山》2分钟试背;试谈感受。(生,师:情感要求)示范性揭题:望天门山——视点问题;地名的解释等问题;朗读问题;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问题。小结方法:读——查——想——读
3、 精学古诗
1、自学古诗。我的理解我的想象我的疑惑我能读
2、组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解疑。
3、教师检查效果:策略1: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展示填写情况,强调学习态度与习惯)策略2:读诗以入境为能。是否入境从朗读中又可看出12。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问眼前有什么?(想象)江水,气势非凡的江水;稳健的天门山;好客的天门,欣喜的孤帆。指导、练读、评价综合起来。同时要求学生用白话描述景象。
4、小结:读诗要读出画面来,读出疑问来,读出自己的感悟来,读出情感来。
4、 创设情景,检查效果
1、自背,接受检查
2、叔叔来我家,进行小考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李白基本生平,生如不知道,则相机进行自主获取知识的教育。
4、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芜湖1带,夹长江对峙。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9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宏枣释义:天门山之所以从中间断开是因为楚江的江水把它冲断开的,东流的江水在这里折回转向北方向奔流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1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大江奔出3峡,眼前是1片广袤的平原大地,再无崇山峻岭阻隔,端的圆亏是、横无际涯。长江中橘绝神下游平原,江岸偶有山丘巨石,却也平添几分不1样的风景。
5、望天门山 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2、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1次离开4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1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1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1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4: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1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1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1下。 (1)分析第1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1句。 师:第1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1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1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1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2)出示幻灯片,指读第2句。 师:第2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1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1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3)分析
3、4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1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1会出现,1会又忽闪不见,1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1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1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1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1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5: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1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1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6、 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1起来欣赏1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1读。
7、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8、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9、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6、望天门山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的字面意思: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相对,美景难分高下,1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全诗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1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6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1带的雄奇阔远。
1、2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3、4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1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1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2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1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1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1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1片日边来。”这两句是1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3句承前第1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4句承前第2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1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1片孤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