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8课的课稿和课件还有课后习题的回答,完璧归赵的意思

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的第18课的课稿和课件还有课后习题的回答



1、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的第18课的课稿和课件还有课后习题的回答

完璧归赵的意思



2、完璧归赵的意思

完璧归赵是1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1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如果十5座城池划入赵国的版图,那么和氏璧就留给秦王;十5座城池没有划归赵国,我会完好地将和氏璧送归赵国。寓意: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成语典故:赵王得了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就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派人写信给赵王,说是愿意用十5座城来交璧。赵王1看便知这是个骗局,便叫大臣们前来商讨。赵王召来了蔺相如,问他有没有好办法,蔺相如说他愿意带着璧去秦国,再见机行事。蔺相如拿着璧来到了秦国,秦王拿着璧左看右看,对璧爱不释手,绝口不提拿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换璧的诚意,就跟秦王说如果秦王逼他,他就跟璧1起撞碎。秦王允诺把十5座城交换给赵国。蔺相如说要举行1个仪式后才能交璧。秦王只好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手下先将璧送回赵国。仪式结束后,秦王向蔺相如要璧,蔺相如就说他已经把璧送回赵国了。秦王只好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5年级下册 将相和



3、5年级下册 将相和

完璧归赵的出处是哪里?



4、完璧归赵的出处是哪里?

完璧归赵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表示要用十5座城换取和氏璧;赵国怕秦国攻打过来,就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后,看出秦王没有交换城池的意思,便假说和氏璧上有瑕疵,拿回了和氏璧,并以毁玉要挟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应允,并答应斋戒5天,蔺相如就叫人将和氏璧连夜从小路送回了赵国。 完璧归赵的出处 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节选如下: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译文: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1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的第18课的课稿和课件还有课后习题的回答



5、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的第18课的课稿和课件还有课后习题的回答

将相和课稿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1回,赵王得了1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1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5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1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5座城,我1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1边看1边称赞,绝口不提十5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1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1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5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1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1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5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1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1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5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1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1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1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1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1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1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课件 【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5年级下册·第18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 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了解调解员的职业特点。 【重点、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悠扬的高山流水古筝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板书课题),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的顺序记叙的?

2、像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我们叫做顺序。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记叙的方法?

3、这篇课文是用顺序的方法记叙的,但今天老师有个提议,我们用倒叙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不好?

4、这篇课文围绕着这个“和”字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2、探究新知:

1、由“和”字让我们想到了他们曾经不和过,你从哪个故事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和?屏幕出示课件。

2、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3、廉颇说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那廉颇又有什么能耐呢?板书:百战百胜

4、指导朗读:感受老将军的不服气。

5、现在的廉颇是满肚子的不满和牢骚,照这样下去他们的矛盾会越来越激化。可是廉颇将军却在课文的最后想蔺相如负荆请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蔺相如真是靠1张嘴让百战百胜的廉颇将军心服口服吗?请你当1个调解员,在了解他们之间的故事后,来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1)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仔细读1读课文看看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这个故事中是怎样表现的?哪些句子能说明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

3、蔺相如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和氏璧完整的送回赵国,这样机智勇敢的出色表现能让廉颇负荆请罪吗?

4、请你试试当个小调解员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这个故事中的出色表现,像廉颇将军进行汇报,劝说老将军消除成见。 (2)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看看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是怎样表现的。请两名调解员说1说蔺相如在渑池会的表现,继续劝解廉颇将军。

2、渑池之会中廉颇老将军功不可没,他在边境上蓄势待发。正是赵国文臣武将团结1致,才取得了胜利。 (3)回到负荆请罪

1、仅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临危不惧就能让心怀不满的老将军心服口服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找1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廉颇负荆请罪。

2、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廉颇为了国家利益负荆请罪,可见国家利益高于1切。

4、请3名同学到前面演1演,1个演蔺相如,1个演廉颇,1个演调解员。

3、读写练习

1、负荆请罪的故事1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1定也说了很多感人的话,发挥想象力续写课文。在写的过程中也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具体描写。

2、还可以针对课文写写自己的感受。

4、总结课文

1、1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拓展作业】 做1份蔺相如和廉颇的形象分析 课后习题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是个聪明机智、顾全大局的人。 答:我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也是个好将。 2.默读课文,给3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答: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3个小故事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1曲折完整的。 3.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答:因为秦王侮辱赵王,使蔺相如再也看不下去了。 4.好词: 召集允诺商议胆怯侮辱同心协力勇敢机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好句: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5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1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1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2.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1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1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1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5年级下册 将相和



6、5年级下册 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1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1个故事。 (2)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1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1中国,不断向其它6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1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1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1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1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1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1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3个小故事。 第1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2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3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1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1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5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1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5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1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1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个故事。 (4)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1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5)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2课时 (1)明确目标 1.学习第

2、3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3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1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1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3个小故事。 (1)学习第2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1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2个故事。 自学提纲:

1、读第2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5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1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3个小故事。 (2)学习第3个小故事。

1、默读第3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1、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1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1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1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2、出示幻灯片,观察第2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1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3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3课时 (1)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3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2)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3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3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1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3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3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1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1自然段和下面的3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1自然段是下面3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3)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1步学习将相团结1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6、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1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2十1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1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1、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1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3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1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