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详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小班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详教案



1、小班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详教案

深秋,有两个明显的标志,其1是丰收,另1个是落叶。我常在深秋的黄昏望着那门前的百年老枫树。 这不,那天我像往常1样,心中怀着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坐在窗前,望着那老枫树,这才发现,落叶归根的过程,是多么的精彩,多么的欢乐。 抬头1望,老枫树的枫叶红得似火;红得十分艳丽;红得如被刷过漆似的,显得那么可爱,那么耀眼。 秋姑娘来到此处嬉戏,拂袖而过,留下1阵舒爽的,充满惬意的风。正巧拂过老枫树的树梢,带下了几片火红火红的枫叶,飞向欢乐的彼岸。 那枫叶昵?它们去那儿玩了? 我凝视着1片红得出众的,小得令人爱怜的小枫叶,轻飘飘的,慢悠悠地飘落了下来,它对着孕育它的老枫树,怀着感激之情,用柔美的语调,轻轻说了声:“谢谢”便转身扑向大地的怀抱。 正巧,它的伙伴们来了,和它1起准备滋润老枫树。 秋姑娘笑了,打了个哈欠。枫叶们在空中来了个轻身旋转,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合着哗哗的风声,翩翩起舞。 枫叶们飘到树杆了,这时,秋姑娘不知为什么生气了,她气哼哼地吐出1口长长的气。枫叶们受到这股风的影响,向肥料加工厂飘去,这下可让它们乐开了怀,变成更有用的肥料,这不是1举两得吗? 秋姑娘回来了,将小枫叶们送回到老枫树的怀抱。枫叶们在秋风中欢乐的飘荡,时上时下,活像个专业的舞蹈家,跳着有节奏的、淡雅的舞。 此时,枫叶们又有了新的伙伴,它们是老枫树树梢的枫叶,对它们来说,老枫树就是1个绚丽的世界,1个枝叉就是1个国家,小枫叶只不过是其中的1份子罢了。遇到伙伴就如同遇到了同胞,1定会十分欢乐,也许会在1起聚聚餐,聊聊家常,在1起狂欢1起玩耍。 看!它们在比赛呢,最大的1片枫叶在空中纵身1跃,打着旋儿飘落到了地面,最小的枫叶也不甘示弱,垂直飞跃回了地面…… 天色已晚,不时还有落叶飘下,它们真快乐呀。也许“落叶归根”真的是1种享受,也许很幸福,也许很乏味,也许很欢乐…… 啊,真美啊!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2、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兴趣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 、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1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预习互助

1、检查预习 小组交换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炼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3、答疑点拨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1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1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反刍评价

1、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4个“定然”和1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1、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1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2~4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1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1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7月7日才能相见1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1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5、巩固提高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1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6、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1次有感情地背诵1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7、布置作业 预习《静夜》朗读品味 第2课时

1、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1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2、预习互助

1、检查预习 小组交换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炼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3、答疑点拨

1、听〈静夜〉诗歌朗诵,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1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2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1节,描述1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1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1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1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1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2节开头劈头1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1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1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1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1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54”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1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4、反刍评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1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1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2节的想像,第1节的的景便没有活 力,没有生气。有了第2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1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5、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6、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7、布置预习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与《风俗通》里面的文字做比较。

【散文诗两首】教案和课后答案答案特别是第3题



3、【散文诗两首】教案和课后答案答案特别是第3题

匿笑:匿:隐藏,瞒着 偷偷地笑 祷告:向神灵祝告祈求保佑 并蒂:同1根茎上并排生长着两朵花 菡萏:荷花 攲斜(qi xie),qi念平声.倾斜、歪斜 慈怜:慈爱、爱怜 荫蔽:树木遮蔽 花瑞:花所带来的吉祥 回答 ★★赞美老师诗1:★★ 4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3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4、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兴趣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 、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1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预习互助

1、检查预习 小组交换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炼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3、答疑点拨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1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1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反刍评价

1、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3、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4个“定然”和1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1、街灯(联想) 明星(想象) 天上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 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1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2~4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1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2、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1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7月7日才能相见1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1样美好。

3、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4、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5、巩固提高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1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6、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1次有感情地背诵1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7、布置作业 预习《静夜》朗读品味 第2课时

1、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1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2、预习互助

1、检查预习 小组交换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炼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3、答疑点拨

1、听〈静夜〉诗歌朗诵,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1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2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1节,描述1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1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1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1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1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2节开头劈头1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1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1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1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1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54”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1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4、反刍评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1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1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2节的想像,第1节的的景便没有活 力,没有生气。有了第2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1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5、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6、小结: 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7、布置预习作业 预习《女娲造人》 阅读课文,疏通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与《风俗通》里面的文字做比较。

散文诗两首教案和课后答案



5、散文诗两首教案和课后答案

沃尔沃而。

散文诗两首教案



6、散文诗两首教案

共40张。囊括该课所需所有资料:教案,课件,音频资料,作家背景资料,辅助拓展阅读资料。抓住诗歌教学特点,针对性强,实用! 感悟散文诗的美

1、文章简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十4课《诗两首》中其中的1首诗,它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1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1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1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1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总体目标: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

1、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1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1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些有价值的问题。)

2、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教学策略:引领学生1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金色花》的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荷叶 母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引导学生寻找比较点,进行比较学习。

3、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它给人创造了无比广。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