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案案头怎么写,三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啊

人教版3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案案头怎么写



1、人教版3年级数学上册教师教案案头怎么写

1、教案编写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提纲挈领地叙述有关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2、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集体研究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主要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年或本学期总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措施,确定课序、教学目的、教学周次和教学时数、课内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推介和教具的选用,形成的教学进度表。



2、3年级数学教案怎么写啊

看教案集。



3、小学3年级数学上册集合的教案怎么写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1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1些物体的长度,进1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1把、1枚1分硬币、1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1、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1份也就是每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1指1毫米有多长。

3、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4、请学生想1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1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5、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说1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1些资料)

7、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1做”第

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5”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3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1篇3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册课本第76页例

2、例3,课本第76页“做1做”及练习十7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6单元“表内乘法(2)”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1个数是另1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1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1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1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1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1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1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2排(3个3个地站在1起)。 师:第1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2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1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1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1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2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2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2行圆片的个数是第1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卖含中讨论:第2行的数量是第1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1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2行的数量是第1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1是先看第1行的几个?2是看第2行有几个第1行的数量,就是第2行的数量是第1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2行是第1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1行有2个圆片,第2行有3个2,那么第2行是第1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1行有2个圆片,第2行是第1行的4倍,那么第2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2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1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谈配信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1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4、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2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2、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1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含轮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1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1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1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1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1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1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1,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1。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1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5、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1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8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1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1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6、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1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1把。两个月饼图。

7、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1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1路向西取经,这1天他们来到了1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1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8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1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8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8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8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8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1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1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1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新课标第1网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2分之1 (1)猜1猜:把1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呢? 师:把1个圆平均分成两份,1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1份,也就是这圆形的2分之1,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1份。 (3)动手实践 A、折1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1想,同1张纸折出的形状不1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2分之1,想想这可以用2分之1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1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4分之1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1下,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1?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1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1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4分之1。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1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1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1样大,它的1/4就1样大。 认识几分之1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1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1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1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1?为什么? (3)练习:做1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1反3,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8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1个的饼,给8戒和孙悟空分1分,说给孙悟空1/4,猪8戒1/2,猪8戒1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8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1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1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1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1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1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3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1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1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4)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想想分数中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分清楚了吗? 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1个数是另1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1个数是另1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1起读1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1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2、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1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1圈。 1起数1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1说、圈1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1样。

2、进1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1圈、画1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1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1摆,圈1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1样呢?同学们想1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1份,现在是3根1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4

1、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2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1做”及练习十7第

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1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3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1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1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2、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1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1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1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4、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1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1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1摆,说1说,让他们感到“1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1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1行摆2个圆,第2行摆的是第1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2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1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2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1行几个,第2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1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1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1环节中,书中的“做1做”几练习十7第

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1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4)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