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 不怕冷的花 教案反思,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
1、幼儿语言 不怕冷的花 教案反思
活动重点: 学会儿歌,理解儿歌的意思。 活动准备: 1.宝宝图片、小花猫的图片 2.口罩、手套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 师:“天气很冷的时候,小朋友都会戴哪些东西来保暖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为什么要戴大口罩呢?” 幼:“这样嘴巴就不冷了。” 师:“小朋友怕冷吗?有个小动物1点都不怕冷,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老师完整念儿歌《不怕冷》 1. 师:“是哪个小动物不怕冷呢?” 幼:“小花猫。” 出示小花猫的图片 2. 师:“儿歌里,我们小朋友怕冷,怕感冒是怎么办的呢?” 幼:“戴口罩,手套。” 3.师:“儿歌里是怎么说的?是戴口罩吗?我们在来听听。”
3、教师朗诵前半段 1.师:“儿歌里是戴口罩吗?”(捂) 2.师:“捂和戴1样吗?什么叫捂呢?你们有谁知道吗?老师做给你们看看吧。”(教师用手捂住嘴),象这样空气进步去,透不出风了,就叫捂了。我们1起来念1念吧。(配上动作) 3.小花猫真勇敢。我们再来听听它怎么勇敢了。
4、教师朗诵后半段 1.师:“小猫戴口罩了吗?手套口罩都没要是吗?” 2.我们1起说说它是怎么抓老鼠的。跑1跑,跳1跳我们1起来试1试.(重复念i2遍) 3.我们再完整的把这首儿歌念1念吧。
2、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
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如下:
1、教案1。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学习有感睁贺情地朗诵诗歌。丰富词语: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活动准备:
1、风在1年4季里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的图片。
2、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
3、图片:枝叶、花朵、树儿、花儿、草儿。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活动难点:理解风与4季的关系。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理解诗句。
2、完整欣赏诗歌1遍。
3、学习朗诵诗歌。
4、教师小结。教学反思:这首诗歌非常优美,它用拟人的手法以树儿,花儿,草儿的口吻告诉幼儿“风在哪里”,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赋予了有形的生命。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拓展吵早举了幼儿的想象,又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进行活动之前,我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感受风的存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个铺垫。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2、教案2。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活动准备: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风在哪升碧里》。活动过程:
1、听辨曲式。
1、听音乐《去郊游》入场。
2、ppt播放:起风了,树叶往下落。
3、引导幼儿说说风在哪里。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2、旋律感应。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3、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升碧慢节奏的旋律。
4、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5、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快节奏的旋律。
3、肢体表现。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4、结束活动。活动反思:《风在哪里》是1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速度,并用“优美、舒缓、柔和”等词语来形容听第1段音乐的感受,从而得出第1段音乐是“风轻轻地来”,而用“急、快、猛”等词语来形容听第2段音乐的感受,得出第2段音乐是“风急急地来”,说明了幼儿对音乐有1定的听赏能力。在用肢体动作表现风时,幼儿能用手摆动,身体扭动、转圈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并且也能通过动作的轻柔与有力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风。在把自己变成风中的1样东西时,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变出睁贺各种不同的东西,整个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教案3。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期望。
2、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的期望。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活动准备:图书角:投放1些动物、植物的图卡,幼儿仿编散文诗。手工区:塑料袋、硬纸板、报纸等制作风筝、扇子、风筝等示范作品。科学区:幼儿利用手工区制作的作品去找寻风。 活动过程:
1、朗诵诗歌“风在哪里”。
1、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学过1首诗歌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那我们1起来朗诵1遍吧! 睁贺
2、风在哪里呢?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3、你觉得风在哪里呢?你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1些幼儿仿编诗歌。老师指导。
2、区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区域活动《风在哪里》,首先小朋友们可以到阅读区看着图片仿编诗歌。升碧然后可以把诗歌里的物体制作成手偶。比如诗歌里有“风、花儿、草儿”,制作好了还可以和好朋友去表演诗歌。
3、介绍区域。
1、说材料。图书角:投放1些动物、植物的图卡,幼儿仿编散文诗。手工区:塑料袋、硬纸板、报纸等制作风筝、扇子、风筝等示范作品。科学区:幼儿利用手工区制作的作品去找寻风。
2、幼儿自选区角活动。
4、幼儿收拾材料结束活动。
5、小结并展示幼儿活动情景和作品。
3、语言调皮的风娃娃教案及反思
活动名称:顽皮的风娃娃(阅读活动)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风娃娃的表情、动作。
2、初步了解自然界的风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连环画《顽皮的风娃娃》
2、幼儿每人1本图书 活动过程:
1、引疑激趣: 出示图片“风娃娃”“看看谁来了?”(风娃娃)“这个风娃娃会变魔术,让我们来看看图画,它是怎么变的?”幼儿看图画想象。
2、幼儿自主阅读: (1) 出示连环画《顽皮的风娃娃》,让幼儿自由看图画阅读。 (2) 教师观察,聆听幼儿的阅读情况,随机解答个别幼儿的疑问。
3、分析理解: (1) 教师设疑,引导讨论: “你选择哪1幅图画,说说风娃娃是怎么变魔术的?”(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2) 教师指到幼儿选择的相应的图画请幼儿讲解。 教师提醒幼儿“风娃娃可能是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 (3) 重点观察讨论: “我们从头开始1起来阅读1次吧: 图2:风娃娃轻轻1挥,草地上的花、树怎么样? 图3:风娃娃吹向人们,人们怎么样啦? 图4:风娃娃用了点劲吹,大地又怎么了?(飞沙走石) 图5:发生了什么事?大树怎么会倒地,房子怎么会倒塌? 图6:风娃娃使劲地吹向大海,又发生了什么事?(海啸) (4) 阅读完后,表达感受: A “风娃娃与人们开的玩笑是越来越怎样啊?”(越来越大) “从什么样慢慢的变成什么样了?”(开始是轻轻地1挥,然后是吹了1口气,后来又加了点力吹,然后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最后又用力吹向大海) B “你喜欢什么样的风娃娃?不喜欢什么样的风娃娃?”
4、完整阅读: (1) 幼儿看连环画,欣赏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2) 教师讲述故事,幼儿用动作表演。
5、结束活动: 幼儿与家长共同看图书讲故事。
4、幼儿园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理解诗歌所展现的风与大自然的关系,萌发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风的存在,观察风吹过来时周围事物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寻找风的感受。 “前几天,我们去寻找风,风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
2、学习诗歌,风在哪里 (1)你们都发现了风,今天,我们1起来学1首关于风的诗歌,听听,诗歌的名字是什么?诗歌里有谁?幼儿完整欣赏。 (2)“树儿、花儿、草儿它们说了什么?分段欣赏第1部分。 树儿说了什么?翩翩起舞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学1学。 花儿说了什么?1起学1学频频点头的样子。完整说花儿说 草儿说了什么?加动作完整说草儿说 (3)我们1起把树儿、花儿、草儿说的话说1说,幼儿随电脑软件完整欣赏第1部分。 (4)风在哪里呢?我们1起来听1听,幼儿完整欣赏第2部分。 春天风1吹,变得怎样了?幼儿讨论 小结:春天,它吹绿了大地。 夏天天气怎样?风儿1吹,你觉得怎样?1起学1学夏天,它送来了凉爽。 秋天到了,风儿1吹,你看到了什么? 秋天它飘来了果香。幼儿齐说。 冬天天气很冷,风儿1吹,它怎样了?小结:它带来了银妆。 (5)师幼随软件完整欣赏第2部分 (6)这首诗真美,我们1起来学1学。 (7)如果用好听的声音,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幼儿表演。
3、除了诗歌里说的风在哪里,风还会在哪里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下次我们把刚才说的编到诗歌里去,现在,我们1起到外面去寻找风吧。 活动反思: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1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个专业的老师!
5、小班语言故事教案及反思3篇
【篇1】小班语言故事教案及反思:咕咚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2、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湖边有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1天,1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1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1声,正好掉在湖里。 小白兔听到那"咕咚"1声,吓了1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1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很是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小白兔1边跑1边喘着气:"咕咚——咕咚——"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1跳,也跟着跑起来。 1只猴子看到小白兔和狐狸没命地跑,忙赶上去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狐狸说:"咕咚来了"猴子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心想,狐狸吓得这个样子,"咕咚"1定是很厉害的东西,也跟着跑起来。 路上,他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他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 狐狸说:"咕咚"来了!他们1个个都说不清"咕咚"是什么,大家也都跟着没命地跑了。 最后,他们碰到1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他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这时候,他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他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猴子、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到小白兔,小白免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那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你带我们去瞧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说:"不怕,有我呢!" 小白兔没办法,只好带了大家来到湖边,大家东瞧瞧,西瞧瞧,咦,哪有什么"咕咚"呀!这时候正好有1只木瓜熟透了,被风1吹,掉到湖里,又响了"咕咚"1声。这1来,大家才把事情弄明白。 教学反思 【篇2】小班语言故事教案及反思:好饿的小蛇 目标
1、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2、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1天,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忽然,它发现了1个圆圆的苹果,啊呜——咕嘟,真好吃。第2天,好饿的小蛇又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1根黄色的香蕉。于是,它1口把香蕉吞了下去……啊呜——咕嘟,真好吃。第3天,呀,真美味,原来它发现了1个带刺的菠萝。第4天,哇,真好吃,这回它发现了1串紫色的葡萄。第5天,啊呜——咕嘟,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发现1个红红的草莓,第6天,有大收获了。这回,它发现了1棵结满红苹果的树。它继续扭来扭去地爬上树。然后……张开了大嘴……1口把结满红苹果的树吃掉了。好饿的小蛇吃饱了,呼呼呼地睡大觉? 反思:
1、元素的巧妙构建: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在故事讲述中,我巧妙地渗入了多种元素:肢体语言元素(如"扭来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发散性趣味游戏),这些元素将整个故事的学习理解过程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充分挖掘出原着故事中诙谐、幽默的情感元素,让幼儿在倾听、欣赏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使整体课程层层递进,环环精彩。
2、课程整体环节设计上,我注重师幼情绪、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如:当我从口袋里引出主人公小蛇时的那种神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究的欲 望;如:蛇宝宝与大蛇之间似乎不经意的碰碰头、抱1抱、拉拉手、跳1跳等,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和小蛇成为亲密的朋友。这种情绪与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充分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表现的欲 望。
3、活动细节的精巧设计:
1、教具选择来源于生活:我上课的道具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不经意的1些小物品:围裙,袜子。1条围裙稍加装点就是1片草地,1个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袜子套在手上,神形活现的小蛇砰然出洞,这些教具简单新颖,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具量大,繁琐的缺点,变繁为简而又充满无尽的情趣。
2、将身体作为1个支架,围裙穿在身上,把物品粘在围裙里面,所有的物件通过粘帖瞬间跃于眼前,过程神奇而风趣,当每1件物体从我身上变出来时,孩子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惊讶和惊喜,被我和道具深深吸引了。
3、创编环节:幼儿创编遵循其思维开阔发展的科学原则,从有形的蔬菜园到无形的超市,层层推开幼儿思维创想的空间,为其更广阔的后期创想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小班语言故事教案及反思:小兔子找太阳 活动目标
1、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有1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便要去找太阳。 它来到屋子里,指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呢!” 小兔子来到菜园里,看见3个红红的圆圆的萝卜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3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头,看见天上飘着红红的、圆圆的大气球,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气球……” 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呀? 妈妈说:“瞧,太阳只有1个,还会发光呢!”小兔子顺着妈妈的手指处,仰起了头,大声叫:“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作品赏析: 这是1篇充满喜趣的小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对生活、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爱探求,可又总是闹错。 作品不是简单地将“太阳是什么样的”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通过小兔子的1次次出错,自然地使小读者理解这个开始便提出的问题。当小兔子焦急地喊出“太阳到底在哪儿呀”时,作品将小兔子可爱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 由于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可放在小班上学期进行教学。 活动反思: 孩子们经常能在天上看见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受其语言能力发展的限制,还不能很好的描述出来。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借助于故事《小兔子找太阳》,让孩子们用较形象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太阳的特征。故事中小兔子是孩子们都熟悉的动物形象,而且班级孩子对3以内的数量、红色、圆形及方位名称都具有1定的感知经验,再运用直观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更易于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通过本次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丰富词句,激发其关注周围事物的色、形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6、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
大班语言《风在哪里》教案如下:
1、教案1。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学习有感睁贺情地朗诵诗歌。丰富词语:翩翩起舞、频频点头、轻轻晃动。
3、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活动准备:
1、风在1年4季里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的图片。
2、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风的存在。
3、图片:枝叶、花朵、树儿、花儿、草儿。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活动难点:理解风与4季的关系。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理解诗句。
2、完整欣赏诗歌1遍。
3、学习朗诵诗歌。
4、教师小结。教学反思:这首诗歌非常优美,它用拟人的手法以树儿,花儿,草儿的口吻告诉幼儿“风在哪里”,给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赋予了有形的生命。既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拓展吵早举了幼儿的想象,又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进行活动之前,我带领他们到大自然感受风的存在,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个铺垫。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2、教案2。活动目标:
1、感受两段不同速度的音乐。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吹过时出现的情景。活动准备:音乐CD《风在哪里》,课件《风在哪升碧里》。活动过程:
1、听辨曲式。
1、听音乐《去郊游》入场。
2、ppt播放:起风了,树叶往下落。
3、引导幼儿说说风在哪里。幼儿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的风。
2、旋律感应。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完整感受旋律,体验AB式的两段不同感受的音乐。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慢节奏的旋律。
3、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升碧慢节奏的旋律。
4、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感受快节奏的旋律。
5、教师播放音乐,幼儿用肢体表现快节奏的旋律。
3、肢体表现。
1、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风到来时的景物。
2、教师播放音乐,幼儿自由舞动。
3、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动作情节。
4、结束活动。活动反思:《风在哪里》是1节音乐欣赏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的不同速度,并用“优美、舒缓、柔和”等词语来形容听第1段音乐的感受,从而得出第1段音乐是“风轻轻地来”,而用“急、快、猛”等词语来形容听第2段音乐的感受,得出第2段音乐是“风急急地来”,说明了幼儿对音乐有1定的听赏能力。在用肢体动作表现风时,幼儿能用手摆动,身体扭动、转圈等各种动作来表现,并且也能通过动作的轻柔与有力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风。在把自己变成风中的1样东西时,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变出睁贺各种不同的东西,整个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在活动中,大胆勇敢地表现自己,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教案3。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期望。
2、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的期望。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活动准备:图书角:投放1些动物、植物的图卡,幼儿仿编散文诗。手工区:塑料袋、硬纸板、报纸等制作风筝、扇子、风筝等示范作品。科学区:幼儿利用手工区制作的作品去找寻风。 活动过程:
1、朗诵诗歌“风在哪里”。
1、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学过1首诗歌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那我们1起来朗诵1遍吧! 睁贺
2、风在哪里呢?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3、你觉得风在哪里呢?你能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吗?请1些幼儿仿编诗歌。老师指导。
2、区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开展区域活动《风在哪里》,首先小朋友们可以到阅读区看着图片仿编诗歌。升碧然后可以把诗歌里的物体制作成手偶。比如诗歌里有“风、花儿、草儿”,制作好了还可以和好朋友去表演诗歌。
3、介绍区域。
1、说材料。图书角:投放1些动物、植物的图卡,幼儿仿编散文诗。手工区:塑料袋、硬纸板、报纸等制作风筝、扇子、风筝等示范作品。科学区:幼儿利用手工区制作的作品去找寻风。
2、幼儿自选区角活动。
4、幼儿收拾材料结束活动。
5、小结并展示幼儿活动情景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