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苏教版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7年级数学 下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1、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7(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1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 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 逻辑思维 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1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

2、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6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1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11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1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11对应的关系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11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8章、2元1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2元1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2元1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1元1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1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2)过程与 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 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 教学方法 ,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 教育 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1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1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1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1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4、教学进度表(略)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1、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 学习方法 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1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1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 总结 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2、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6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2元1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相交

2、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6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8章、2元1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2元1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2元1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1元1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3、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1周1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1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 反思 ,每周写出1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1步提高自己。

4、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 经验 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6认真工作。把教学6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1题多解,多解归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1反3以及反3归1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1,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让学生处于1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3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3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1部分学生的特长。 1

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

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9年级 毕业 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课时安排 7年级1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1周5.1相交线 第2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3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4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6章实数8课时 第5周6.1平方根 第6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7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9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8章2元1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1周2元1次方程组 第十2周实际问题与2元1次方程组 第十3周3元1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4周9.1不等式 第十5周9.21元1次不等式 9.31元1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6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7周第十8周期末复习备考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1、指导思想 以十8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 ,从而让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作为科任教师,更要帮助学生们了解学习技巧、方法,做1个合格的中学生。

2、学情分析 经过7年级第1学期的教学,发现班内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后进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差。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掌握了1定的 数学学习方法 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3、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章节的内容: 第6章:1元1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1元1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1元1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1元1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7章:2元1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2元1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2元1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2元1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8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1元1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1元1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9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3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3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3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3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4、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1定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继续做好培优工作,并做好配套工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5、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先进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1题多解,举1反3,触类旁通。

5、继续坚持课改,开展分层教学,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6、教学进度 第6章:1元1次方程???????????????????????????第1~3周 第7章:2元1次方程组?????????????????????????第4~7周 第8章:1元1次不等式?????????????????????????第8~10周 期中复习检测???????????????????????????????????第11周 第9章:多边形?????????????????????????????????第12~14周 第十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第15~17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第18~20周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新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 新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7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 ★ 7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 7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设计范文 ★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目录 ★ 人教版7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 初中数学名师教案设计范文 ★ 黄冈密卷7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答案。

7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苏教版



2、7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苏教版

冀教版7年级数学知识点



3、冀教版7年级数学知识点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1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1些 7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1下册数学《3角形》知识点

1、目标与要求 1.认识3角形,了解3角形的意义,认识3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3角形。 2.经历度量3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3角形3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3条线段可否构成1个3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3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出这1定理。 5.能应用3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1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重点 3角形内角和定理; 对3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3条形。

3、难点 3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的过程;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3角形; 用3角形3边不等关系判定3条线段可否组成3角形。

4、知识框架

5、知识点、概念 总结 1.3角形:由不在同1直线上的3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3角形。 2.3角形的分类 3.3角形的3边关系:3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3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3边。 4.高:从3角形的1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3角形的高。 5.中线:在3角形中,连接1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3角形的中线。 6.角平分线:3角形的1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3角形的角平分线。 7.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的意义和做法 8.3角形的稳定性:3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3角形的这个性质叫3角形的稳定性。 9.3角形内角和定理:3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3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推论23角形的1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推论33角形的1个外角大于任何1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角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1半。 10.3角形的外角:3角形的1条边与另1条边延长线的夹角,叫做3角形的外角。 11.3角形外角的性质 (1)顶点是3角形的1个顶点,1边是3角形的1边,另1边是3角形的1边的延长线; (2)3角形的1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3)3角形的1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1内角; (4)3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初1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相交线与平行线

1、在同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1种特殊情况。

2、在同1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1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4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1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180°;+=180°;+=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4个角中,1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1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1个是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1条叫做另1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90°时,⊥。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1点有且只有1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1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b时,====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1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1、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1方,都在第3条直线(截线)的同1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2、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3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3、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之间,都在第3条直线(截线)的同1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1点有且只有1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 则=;=;=;=。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180°; +=180°。 性质4:平行于同1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或=或=或=,则a∥b。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或=,则a∥b。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180°;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1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7年级数学复习知识点 【知识点1】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知识点2】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1个是另1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a+b=0. 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 4.平方根 (1)如果1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1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1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1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1个正数有1个正的立方根;1个负数有1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知识点3】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3要素缺1不可. 【知识点4】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冀教版7年级数学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1数学知识点归纳冀教版 ★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冀教版) ★ 2017冀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初2数学冀教版知识点 ★ 1年级数学知识点冀教版 ★ 7年级下数学的思维导图 ★ 冀教版7年级数学上目录 ★ 初1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冀教版 ★ 冀教版7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 冀教版7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2)。

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



4、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

7年级的同学刚刚开始接触高中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是关键,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数学7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数学初1上册教案:整式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1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1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3角形1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3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1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0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1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2、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1个数或1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1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4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1、x+1;

2、 ;

3、πr2;

4、- a2b。   答:

1、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2、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3、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4、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1、-7xy2的系数是7;

2、-x2y3与x3没有系数;

3、-ab3c2的次数是0+3+2;   

4、-a3的系数是-1;

5、-32x2y3的次数是7;

6、 π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圆周率π是常数;   

2、当1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3、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1个小组学生说出1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1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1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1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1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3、课堂小结:   

1、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2、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3、通过判断1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4、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初1上册教案:几何图形   3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1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1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1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1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1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1个角,学会度量1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1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1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1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2、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1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2、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3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2、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3、指定3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1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1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3、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1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1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1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1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4、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1、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2、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1个棱柱的是( ).   A.

1、

2、 B.

1、

3、 C.

1、

4、 D.

2、

4、   

3、解答题.   4.桌上放着1个圆柱和1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3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1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1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1、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2、2.C 3.D   

3、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北师大版数学初1上册教案:有理数加减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2.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的第3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4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1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3.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冲坡中学是乐东县利国镇的1所完全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4.教学过程   (1)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   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2)、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1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1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1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   (+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1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1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3)、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 (2)(-4)+(-3); (3)(+4)+(-3); (4)(+3)+(-4);   (5)(+4)+(-4); (6)(-3)+0; (7)0+(+2); (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1个加数是否为0;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1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 (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   =-(4.7-3.9) (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 (2)(+2.7)+(-3); (3)(-1.1)+(-2.9);   学生书面练习,4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4)、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5)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5.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1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1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2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1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1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1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2种教学方法。   6.点评。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