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小学四年级语文 水乡 的教案,谁能告诉我,非常谢谢!,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
1、我想要小学4年级语文 水乡 的教案,谁能告诉我,非常谢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照1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4、品读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巧妙,感受文中所表达的热爱江南水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了解江南水乡。教师准备江南水乡的风光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观看图片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1些关于江南水乡的图片,请大家观赏。
2.看完了这些图片,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描写江南水乡的优美的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读1读。注意重点字音:沁霭拱倌暇
2、读文并整体感知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弄清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写生字。
4、熟练朗读课文。
4、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水乡
沁 霭 拱 倌 暇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1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1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卡片。
教学过程:
1、回顾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景色?(师板书:船舱两岸村落拱桥河面上)
2、学习第1自然段和最后1自然段。
1、读1读第1自然段。
2、学习描写细雨这句话“细雨像蚕丝那么柔和,飘在脸上凉沁沁的,给人1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体会运用的修辞方法并有感情朗读。
3、学习课文的2-8自然段
(1)指名读1读最吸引自己的段落或句子。
1、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第34句话。
1)指多名同学朗读。比1比谁读得好,好在哪?
2)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的老师应抓住这句中的几个训练点:1是第3句话里的两个比喻句,在朗读时应指导到位。2是几个关键词语:嵌天然的烟雨迷蒙若隐若现似真似幻
在读时边指导读边理解词语。
2、第3自然段
1)读1读,互相说说哪读得好,好在哪,学1学,再读1读。
2)在反复朗读之后,指导学生说1说:堤岸两边最吸引人的是什么?(色彩美)
3、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4、第4至第8自然段(不作为重点,以读为主)
1)主要通过朗读来体会江南水乡人景合1的秀美。
2)背诵喜欢的语句
(2)读了这些文字,江南水乡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你能用1个词语来概括吗?
3、总结:
1、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这篇文章写1篇导游词来介绍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板书设计:
水乡
细雨 窗户
堤岸 田野 村落 山河
芦苇 码头 石桥 河面 罱泥船 轮船……。
2、人教版1年级上册《江南》教案
人教版1年级上册《江南》教案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人教版1年级上册《江南》教案,欢迎阅读!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教学准备:投影录音小黑板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生字“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1、看图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1起学习1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这1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
3、急求《水乡茶局》的ppt教案,杨羽仪写的。
《水乡茶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课文,从分析词、句入手,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方法与过程: 通过茶居表面的变化透视水乡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理念,抓住关键语句感悟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2、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此为切入口,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生活习俗
2、 理解由饮茶文化带来的生活乐趣和享受。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分析课文:
1、文章所描写的水乡茶居的生活,作者引了1句诗来概括: “草草杯盘共1欢”那么“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
建筑的变化
名称的变化 不变的境界
茶居的变化
品种的变化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1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1欢”?此欢何来?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在茶居里聚集1堂,而达到的“醺醺而不醉”的欢乐。)
4、水乡茶居的生活快乐和朴实,作者把这种“草草杯盘共1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诗从何来?诗意何在?
5、课堂拓展:
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的1片古朴而典雅的茶叶,同学们事先已作了1些探究,简要展示。
3、写作小训练:
仿写:
北京的胡同,蕴含着文化的沉积,延伸着苍凉的历史。
上海的弄堂, 。
安塞腰鼓, 。
水乡茶居, 。
4、课堂小结
其
1、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1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1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1朝1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1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1个很好的例证.
其
2、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决不是5花8门,无章可得。其实,语文教学因为每1篇文本内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学目标尽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思路和方法却不尽相同。而我感动无论什么课,要使学生得到快乐,必须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须设置障碍,惟其有障碍,学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发现,惟其发现,他才能感到快乐,他才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水乡茶居》的教学思路时,我把由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难度,在课堂上有可能冷场,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间会使他们深入到文章内部,透过字面挖掘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思路是教师必须反复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课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反之,1篇好文章也会趣味索然。
其
3、语文课堂应该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文本,解读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诠释者也是倾听者。
有些人认为大多学生并未喝过茶,因此,对《水乡茶居》中描述的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课是很难上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这1文化现象的理解,水乡人通过喝茶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参与社会,参与文明进步的能力,这是要透过文字来理解的。因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教师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达到交流,沟通和发展的统1体。所以说设计好交流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
4、运用成熟而优美的语言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的积淀。
“1杯茶就是1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教师用诗1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使学生有1堂课也便是1首诗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因此我感到我们的读本、我们的教材、课文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课1面。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积淀。
4、水乡茶居 教案
《水乡茶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课文,从分析词、句入手,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方法与过程: 通过茶居表面的变化透视水乡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理念,抓住关键语句感悟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水乡人质朴而风雅的生活情趣,懂得从实际出发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2、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此为切入口,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生活习俗
2、 理解由饮茶文化带来的生活乐趣和享受。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
2、分析课文:
1、文章所描写的水乡茶居的生活,作者引了1句诗来概括: “草草杯盘共1欢”那么“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
建筑的变化
名称的变化 不变的境界
茶居的变化
品种的变化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1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1欢”?此欢何来?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在茶居里聚集1堂,而达到的“醺醺而不醉”的欢乐。)
4、水乡茶居的生活快乐和朴实,作者把这种“草草杯盘共1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诗从何来?诗意何在?
5、课堂拓展:
悠久的中国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的1片古朴而典雅的茶叶,同学们事先已作了1些探究,简要展示。
3、写作小训练:
仿写:
北京的胡同,蕴含着文化的沉积,延伸着苍凉的历史。
上海的弄堂, 。
安塞腰鼓, 。
水乡茶居, 。
4、课堂小结
其
1、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1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1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1朝1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1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1个很好的例证.
其
2、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决不是5花8门,无章可得。其实,语文教学因为每1篇文本内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学目标尽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思路和方法却不尽相同。而我感动无论什么课,要使学生得到快乐,必须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须设置障碍,惟其有障碍,学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发现,惟其发现,他才能感到快乐,他才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水乡茶居》的教学思路时,我把由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难度,在课堂上有可能冷场,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间会使他们深入到文章内部,透过字面挖掘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思路是教师必须反复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课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反之,1篇好文章也会趣味索然。
其
3、语文课堂应该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文本,解读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诠释者也是倾听者。
有些人认为大多学生并未喝过茶,因此,对《水乡茶居》中描述的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课是很难上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这1文化现象的理解,水乡人通过喝茶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参与社会,参与文明进步的能力,这是要透过文字来理解的。因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教师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达到交流,沟通和发展的统1体。所以说设计好交流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
4、运用成熟而优美的语言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的积淀。
“1杯茶就是1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教师用诗1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使学生有1堂课也便是1首诗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因此我感到我们的读本、我们的教材、课文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课1面。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积淀。
5、如何给袁士中《水乡》诗歌写品析
袁士中《水乡》诗歌品析
《水乡》诗的全文是:“屋是小岛/浪中摇;人是水鸟/河上漂。篙挨篙/桥接桥;鱼网给桥栏,穿了黑纱袍。夜来起大潮,站在门口捞1瓢:1半是星星,1半是鱼苗。”尤其是写出最后两句“1半是星星,1半是鱼苗”时他感到十分满意。他说当时已是深夜,连抽了5根烟才想出这两句点睛之笔。 《水乡》这首诗创作于1984年10月,1985年5月在北京的《诗刊·未名诗人》刊授版上发表,署名是“浙江袁士中”,著名诗人韩作荣(现任中国诗歌协会会长)作了点评。 记者在网上搜索了1下,发现这首诗出现在了中学9年级下册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众多教案中。老师把《水乡》这首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内容是这样的: 《水乡》是1首好诗,请写1段文字,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评析全诗,也可以评1个方面,字数不少于200字。教案中虽然附上了《水乡》的全文,但并没有署上袁士中的名字。 在采访中,袁士中说,教案中出现他的《水乡》诗,他觉得非常高兴,也感谢在教案中、讲课中采用他诗的各位老师。但他认为,《水乡》诗被采用时应署上作者袁士中的名字,另外,教案中的《水乡》和原作在个别文字上有出入,也应该得到纠正。
。
6、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作为1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要求:
1、认只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抓信事例,体会狄仁杰护法、执法之公正。
4、体会狄仁杰护法之公正,感受其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的政治家形象。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认识人物
1、商鞅南门立木,想方设法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目的就是为了在全国建立起1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1个国家要稳定要强大,人仅要老百姓自觉守法,还要执法者公正的执法、护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狄仁杰公正护法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初步识认人物。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4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1),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1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1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1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认认,加以理解。 (3)思考:文中讲述了狄仁杰公正护法的几个故事,练习用小标题概括。
2、学生独立自学课文,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3、品析细节,体会护法之公正
1、问:狄仁杰身为大理寺的负责人,是怎样公正护法的呢?
2、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小组交流,互评、补充。 讨论:狄仁杰如此不顾个人安危,犯言直谏是为了什么?
4、体会其中感情,指导学生读出狄仁杰据法力争时的话。
5、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了解狄仁杰的言行——体会其如何公正护法——感悟其美好的品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利用总结出来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刚正不阿惩罪人”“明察善断护无辜”。
4、课堂小结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
2、领会“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1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1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草草杯盘共1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2、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20__),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沉浸文本、品读赏析: (1)思考:
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1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1欢”?此欢何来?
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1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
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 (2)讨论: (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1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 (3)赏析:
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
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
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4、拓展延伸: 请设想1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1聊。 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
5、总结:
6、作业:
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
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1看,品1品,想1想,写1写。随笔《茶的联想》。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和感受课文中表现的父母对孩子的深切的关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1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要走入第4单元的学习,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初步浏览了本单元的课文,谁来说说,这几篇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1单元我们将走进亲情,走进爱的世界。 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感受着父母给予我们默默无闻的爱,这是我们感受最深切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本单元的第1篇文章《金翅雀》,也会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金翅雀的相关资料,谁来说说关于金翅雀你都了解了些什么?(学生简单交流)
2、检查预习第1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相互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4、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检查预习第2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关于金翅雀的1件什么事?
4、细读课文,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勾画出相关语句,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小组交流。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
2、结合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 如在描写父亲为孩子的安全担忧的时候,文章运用了“和母亲1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随着儿子爬树危险性的不断升级,文章又运用了“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1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接下来,担忧的情绪更加严重,“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 而孩子“仍在饶有兴趣地说着”,说这件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 对照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孩子的心情和父母心情的变化,看看他们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于文章中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精读最后1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1段,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
4、回顾全文,联系生活谈感受。 回顾整篇文章,说说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5、课堂词句积累。 教师出示课后词语,让学生观察,这类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战战兢兢心惊肉跳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心不在焉心平气和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积累在书上。
6、拓展阅读。 《悠悠寸草心》、《拐弯处的回头》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1、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体会写法,感受语言特点。
3、课时安排: 1课时
4、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5、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1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1部戏演35天还没有结束。)
3、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1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3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3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1;连续3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3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1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1部戏要演出35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1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1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1部戏可以演出35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3、汇报交流,排疑解惑(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1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1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1个新的艺术。
4、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 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1次齐读开头部分。
5、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用自己的话写1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6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圈划的习惯,提高默读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的能力。 体会感受父爱的珍贵,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无言的父爱”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文末议论句所体现的“我”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阎维文《父亲》的旋律中插入导语。 父爱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爱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父爱是1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1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父爱同母爱1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1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1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今天,就让我们1起走进梁广阔的心田世界,去感受那《无言的父爱》。
2、粗读课文,了解父亲形象 在学生粗读课文的基础上,逐1讨论如下思考题:
1、从文中圈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出父亲形象(或工作作风)的1个词语(哪1个词语更能体现父亲的形象?说明理由)。
2、作者在文中例举了哪几件事告诉我们父亲是1个勤劳实干的人?划出文中表现这些具体事情的词句。
3、形成父亲勤劳实干工作作风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你认为“随处漂泊,生活无定”是形成父亲勤劳实干的原因?“随处漂泊,生活无定“说明父亲处于怎样的1种生活环境?
5、从文中看,你认为“随处漂泊,生活无定”是形成父亲勤劳实干行为的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A、怎样理解“也许”在句中的作用? B、朗读课文第2节,体会。 C、“双手的价值”其双手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D、看到父亲这些出色的工作成绩,你会有1些什么感想? E、父亲与富家子弟的生活区别是什么?他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F、文中还列举了那些事以此来表现父亲的勤劳实干?
3、细读课文,感受父爱行为的表现及意义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品读文章的语言,理解语句的深意。
1、父亲为什么要做小木屋送我?
2、穷爸爸也会爱自己的孩子吗?以什么方式来表现?
3、默读12节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表现父爱的词句并加以圈划,并简述理由
4、朗读12小节,体会
5、从以上同学们的圈划分析中可知父亲对我的爱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父亲深深地爱着他的孩子,但课文却为何以“无言的父爱”这样含蓄的词语来作课题?这是为什么?能否从文中找出1句恰当的句子来对此进行解题(释)?
6、朗读第3小节(体会)。
7、从全文看,父亲1生让我骄傲的东西很多。如:他所做的汽车绝不比富家子弟的车差劲……可为何最让我值得骄傲的却是父亲送给我的这1并不起眼的小木屋呢?为什么?(分析,讨论) A、为什么是的礼物?你是如何来理解“”1词的含义? B、父亲是个实干家,以他那双勤劳实干的手完全能够独立完成小小木屋的制作工作,但忙碌中的父亲却为何坚持要和自己的孩子来共同完成小木屋的制作工作呢?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来看待父亲这1行为的?
8、在我和父亲1起共同制作小木屋的'那段岁月里,我得到的仅仅是父亲用双手给我制作的小木屋吗?你认为我在父亲身上还有没有得到更加珍贵的东西? A、我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B、我又从父亲双手做事的行为中体会、领悟到了什么? C、父亲用勤劳的双手表现对我的爱的行为对我今后的生活起了怎样的作用? D、默读14小结,从14小节中划出儿子对这种“无言的父爱”的认识和理解的句子。朗读14小节,体会。 E、父亲给我的“财富”是什么? F、父亲用自己的双手培养了我“身上哪1最紧要的部分”?
9、父亲为何要以这样1种无言的爱的方式来培养我,教育我? 朗读第13小节,体会。你如何理解父亲对儿子所说的话的含义?父亲想让孩子知道1个怎样的生活道理?(成为1个怎样的人?)
10、作为父亲始终以这种“无言”的方式关爱着自己成长中的孩子,那么作为儿子的我对父亲这种“无言的关爱”又表现出怎样的1种感情? 简结:父亲用自己的勤奋的双手不仅实现了我的梦想,更是用他勤劳的双手和行为,培养了我用自己双手去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思想与精神品质。父亲让我懂得了1个人做人的真正价值。他使我成为1个真正有用的人。因此,对于这1“无言的父爱”我所能表达的。只有心存感激!
11、学了文章以后,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对孩子这种爱的行为吗?
4、课文拓展: 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教师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1、学了本文以后你认为生活中的父母给予我们的爱与文中父亲所给予孩子的爱在行为表现上是1样的吗?
2、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很多,你认为那些爱是父母应该必须给予我们的?学了本文以后你是否对爱有了新的认识?请你说1说自己的1点体会。
3、总结:
5、布置作业: 结合生活写1篇读后感:《感受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