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介绍一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还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1、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1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3、译文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1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4、赏析 这是1首写景抒怀诗。12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34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56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2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1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1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1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2、介绍1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还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
他自 以为从此可以发迹,信心十足,几乎到了忘形的地步。 诗中又将自己的妻子比作洛阳苏秦的妻子,苏秦归宅时,其妻极为冷淡,连织机都未下。但是后来苏秦发迹以后,家人都对他很好了。
3、赏析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对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评价:这是1首写景抒怀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12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34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56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4、孟浩然巜夜归鹿门歌》名句情境默写?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歌描写了夜归1路所见的景色,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令人倍感亲切。 首句表现了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的渡头,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种对比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3、4句以人归引出自归。但两种归途展现的心境不同。比衬中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5、6句写归途中的所见所感。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1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2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1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第1个场景是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第2个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体现了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以及对隐逸情怀的抒发与对山水自然的欣赏相融合。 在诗体运用方面,这首诗采用了歌行体。“自是6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诗人只是把夜归的路程写下来,语言非常简约。并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却达到了行云流水之妙、由此可见诗人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
5、介绍1下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还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
1、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 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1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 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1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1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1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1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1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1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1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杜甫的《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2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3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1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6、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的详细分析?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1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