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该教什么 如何教

两小儿辩日教案

1、两小儿辩日教案

1、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读通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小儿是如何争辩的。教学难点: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孔子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3、课题质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引导质疑。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看了这个题目,你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为什么争论太阳呢?争论太阳的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争论的?小结:大家的疑问也正是老师心中非常想知道的,看来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啊!那好吧,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4、初读课文,读懂词句。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停顿。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标出句子中的小停顿处。指名朗读,集体评议。字音是否正确。是否读好停顿,达到流利的要求。学习文中的三个生字,并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适当地进行示范或带读。

5、再读古文,理解内容。学生独立读文,借助文中注释与工具书,逐句理解,把不懂的地方标出。学生互相交流,说出各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进行指导。指名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提问: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思考:两小儿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辩斗?又是如何辩斗的?

6、学生互相交流探讨,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课堂巡视,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A、争论的问题:太阳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近,什么时候距离人最远。B、争论的过程:先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各自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7、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争论的语气。小结:两小儿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多才的孔子来裁决,可是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便笑道:(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该教什么 如何教

2、小学语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该教什么 如何教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定

3、《两小儿辩日》教案定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你说的对 《两小儿辩日》教案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一课,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请学生背诵课文。

2、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_,该书相传为战国时的________所作。

3、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车盖()盘盂()探汤()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 二、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熟练背诵和默写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下面我们分组来完成自学探究。1组负责翻译1-3段,2组翻译4-7段,3组内容理解1,4组内容理解2,5组内容理解3,6组概括文章的中心。请各组就分配的任务进行讨论,组内达成一致意见,8分钟之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翻译全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到东方游历看见激烈争论代争论这件事原因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认为刚刚距离正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寒冷清凉,等到了正午,它就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就是距离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两小儿辩日教案

4、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和合作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读懂文本,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老师忘记‘辩’字怎么写了,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说辩的写法)“结合辩的字形说说辩的意思?”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炼出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感受文言文的节律。

2、学生个人诵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好。

4、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早近午远 早大午小 早远午近 早凉午热

5、师生分角色读。教师:孔子;两名学生:两小儿。 (三)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决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是早近午远,还是早远午近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 师:既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太阳早大午小,早凉午热呢? 生:早大午小是因为: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的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太阳显得大些;中午太阳高升,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生:早凉午热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带着两小儿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重演《两小儿辩日》: 两名学生:两小儿; 一名学生:孔子; 一名学生:现代少年。 师:同学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又观看了几位同学创造的《新编两小儿辩日》,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或者对两小儿说,也可以对现代少年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写后交流) (六)诵读名言,余韵犹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 孔子。

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

5、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6、两小儿辩日教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