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奖教案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



1、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1篇著名童话,讲述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5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1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1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3个自然段中1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1、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1年的最后1天--大年夜。 这是故事开头的第1句话,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年夜。对1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着快乐幸福、团圆美满。故事接下来却是1个小女孩的悲惨故事。快乐的节日氛围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1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1根。 关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几句,如,“她又擦了1根”“她又擦着了1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1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1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火柴是小女孩1家的生活来源,1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1天里1根火柴都没有卖掉,心里的内疚和恐惧使她更不敢浪费1根火柴。可为什么她还是擦着了1根,并且1根接1根地擦燃,直至擦燃1大把呢?如果说第1次她斗胆“终于”抽出1根,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 第1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1次又1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1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着了1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1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费“1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3、“有1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1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1颗星星落下来,就有1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这段话不光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还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预示了在下1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将是奶奶,作者这样写是颇有用心的。

4、“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1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1个样,就会不见的!” 如果说,整篇文章中我们通过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内心渴望,那么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加深了我们的感受。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4次出现了感叹号,表达了小女孩的渴盼。在教学中,这里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5、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前文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6、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们要注意到句子里的两个“曾经”和两个“幸福”。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1个“幸福”,联系前文可知其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1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对词语的理解。 圣诞树:基督教徒12月25日纪念耶稣诞生,把这1天叫“圣诞节”。过圣诞节的时候,把砍下来的枞树或松树陈设在屋内,用蜡烛、糖果、纸花、玩具、画片等装饰起来,叫作圣诞树。 闪烁:发出光亮。 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体上的东西,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躯体。

2、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3、教学建议 1.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这不仅是教材选用过安徒生的《丑小鸭》,还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1913年周作人先生最早把安徒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在中国广泛的影响。对于6年级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1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2.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可以结合课后思考2引导学生读悟结合。在朗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读悟,重点读好擦火柴的部分,可以通过幻象和现实对比朗读的方式,读出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好和现实的严酷,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从而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幻象描述的情景。 3.本文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例如,在“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在“擦火柴”这部分,可以先整体默读,启发学生说1说,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再讨论: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再以第1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小女孩太冷,期盼大火炉出现,可见作者的想象和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第

2、

3、

4、5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让学生仿照这1段的读法自学。最后,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1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4.课文中有1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思考题3提到的两个句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可以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5.课后的第4题为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提供了1个平台,要用足用好教材。可以引导学生读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小诗,体会作者对小女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以此打开话题,让学生也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情地读给小女孩听,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写话的同时,使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 6.教学时要注意本组的编排特点及编排目的,学完课文后,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及其影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走近安徒生”或“安徒生童话故事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这也是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 7.本课生字教学应注意“兜”字的写法。“兜”字1共是11画,笔顺是:兜。

4、教学案例 片段: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感情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她的幻想是那么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1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联系上文,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读书交流。) 师:谁来说1说,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 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得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生讨论交流。)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 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 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题。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多美好的幻象,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样沉重。1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1个想过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地死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第2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 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是这样想的:小女孩并没有真正的幸福,但她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1疼爱她的奶奶在1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8自然段写道:“‘有1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1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1颗星星落下来,就有1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这1次要到上帝那儿去的就是她自己。 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2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1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地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 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的悲惨。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1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1起读读这首诗。 (生读。)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让每1个读者都深受感动。两百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充满幻想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1直活在我们的心中。课后,请同学们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1生写下了1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希望同学们像今天1样用心去阅读,你1定会受益匪浅。 1.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父亲是1个穷苦鞋匠,曾在拿破仑军队中当过雇佣兵。父亲死后,母亲靠洗衣度日,祖母有时还上街行乞。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4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1些艺术家帮助之下,获得了助学金,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从文盲变成了作家。 在十7岁那年,安徒生发表了诗剧《阿尔芙索尔》,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安徒生写过1些剧本、小说、游记和诗歌,但他的主要作品是童话。他的童话和过去的童话不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重述。安徒生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168篇童话故事。安徒生的第1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发表于1835年底,作为他送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此后,他的童话故事相继出版。 在英语国家中,安徒生的作品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同时他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他的作品被译成8十多种文字,是丹麦对世界文学最伟大的贡献。 2.安徒生《我的童话人生》(节选) 我写童话的欲望愈发强烈,根本停不下笔来。有些人还对我上边提到的童话表示很喜爱,这友谊的星火之光促使我尽可能施展才华,写出更多的童话。第2年,我的第2本童话集出版了。随后不久,我又推出了第3本,里边就有我写的最长的1篇童话《海的女儿》。这篇童话颇为引人注目,人们也开始对我随后出版的童话集增添了兴趣。后来,每逢圣诞节,我就出版1本新的童话集。很快就形成了1个惯例,每年的圣诞树上不能没有我的童话集。费斯特先生和约根森小姐甚至试着在舞台上讲了我1篇新奇有趣的童话故事。我这些童话和那些人们听腻了的徒有华丽辞藻的童话可不1样,讲出来它是那么地新鲜,富有变化。 …… 德国1位十分著名的美学家,曾跟我谈起关于在舞台上讲童话故事的事,他评价极高,还补充说,丹麦的公众1定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鉴赏品位,能不受闪闪发光的外壳的诱惑,而直接领略童话的内核精髓。 前边刚说了,为了1开始就给读者1个正确的印象,我把第1本童话集叫《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我的文字,完全是我跟小孩子讲故事时的表述口吻,我渐渐得出结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这样的文字风格。孩子们最喜欢童话里描写的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而另1方面,成人则对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更感兴趣。把童话变成孩子和成人都能看的读物,我相信,这也是今天任何1位童话作家的写作目标。他们找到了开启童话的大门,领悟了童话的精神。因此,我在出版第3本新童话集时,删除了那句话“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这些我精心构思写作的童话,得到了人们真心的喜爱和承认。我不能奢望更多,倒真有点担心、害怕,以后每1本新书还能否得到这样的激励。 3.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1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5、相关链接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铅丹或2氧化锰及树胶的混合物。黄磷是剧毒物质,人误服0.1~0.2克就会死亡。用黄磷制成的火柴,受热到40 °C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1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无毒且不能自燃的红磷,从而出现了安全火柴。安全火柴是把引火物成分分别涂在火柴头和特殊摩擦表面两个部位上制成的。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勒姆获此项专利。他用可燃物3硫化锑、氧化剂氯酸钾、2氧化锰及树胶调成浆糊状涂在浸过石蜡的小木棒上制成火柴头,把红磷、细沙做成稠浆涂在火柴盒的侧面做成沙皮。这样,火柴头只有在火柴盒侧面的沙皮上摩擦,才会点着。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称为“安全火柴”。 可是,由于黄磷火柴不易变质并能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1直流行到19世纪末。安全火柴在20世纪初才完全取代被各国定为违禁产品的黄磷火柴。安徒生生于1805年,死于1875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使用黄磷火柴时期,所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墙上就能擦燃火柴。 从不安全火柴到安全火柴,从1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科技进步的历程。现在已出现了防水火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功能特异的火柴,1定还将陆续问世。(令怡)。

《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奖教案设计



2、《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奖教案设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mamingke2 《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奖教案设计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写法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4月2日是什么节日吗?(世界图书日)这天,还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生日,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曾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等。

2、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故事看过吗?这个故事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把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用文字展现给我们大家的呢?为什么能让我们1代又1代的人对这小女孩如此念念不忘呢?

2、了解梗概

1、让我们打开书本P67,请您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课题,想1想,课文讲了1个什么故事?*(板书:卖火柴幻想死去) *(板书:卖火柴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死去)这些美好的事物呀,都是小女孩擦燃火柴以后看到的4。

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3、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1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1835年开始写作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1个朋友寄给他1封信,信里附着3幅图,要求他写篇童话,以配其中1幅图。他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1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1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1点东西,当她在1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1直睡到下午。”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儿是安徒生的母亲。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 (1)字词: 1.重点字: (1)查字典 “魂”查“鬼”部 (2)注意下带点字的读音: (4)易错易混字: 蜷(蜷缩)烘(暖烘烘)梗(火柴梗) 倦(疲倦)供(供给)哽(哽咽) 跚(蹒跚)橱(橱窗)僵(冻僵)篮(摇篮) 栅(栅栏)厨(厨房)疆(边疆)蓝(蓝天) 2.词语解释: 精致--质量很好。精,精巧,完美;致,精细,讲究。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慈爱--仁爱,喜爱。这个词1般用于长者对幼者。 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1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旧时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 (2)重点理解内容: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提示:课文3次提到“大年夜”,第1次是在文章1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2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3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3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含义: 提示:这些含义深刻难理解的句子

1、要充分朗读课文

2、要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他的字面意

3、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也就是说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揭露什么?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1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 提示: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1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对比着写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生活的悲惨,说明那个社会多么的不合理。 (2)“第2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示: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结尾有什么意思?)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1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把他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却是冻死街头。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痛恨那个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 解词造句】 [拖鞋]后半截没有鞋帮的鞋。 [摇篮]供婴儿睡觉的家具。形状略像篮子,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 [围裙]工作时围在身前保护衣服或身体的东西。 [哆哆嗦嗦]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本课中的哆哆嗦嗦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抖。例:寒号鸟被西北风吹得哆哆嗦嗦。 [烤鹅]1种挂在特制的炉子里烤熟的鹅。 [圣诞树]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树上装饰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多数教会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大年夜]就是1年的最后1天。也叫除夕。 [富商]拥有大量财产的商人。 [橱窗]指商店临街的玻璃窗,用来展览货物的样品。 [灵魂]

1、相信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身上的主宰人活动的1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身体后人就死亡。

2、人格,良心。本课是1种迷信的说法,认为1个人有1个灵魂,人死亡后灵魂升到天上去。 [喷香]形容香气非常浓厚。例:桌上的饭菜散发出喷香的热气。 [穷苦]贫穷困苦。例:那时,他们1家人过着穷苦的生活。 【近义词】 奇异(奇特)穷苦(穷困)慈爱(慈祥) 【反义词】 飞快<缓慢>温暖<寒冷> 精致<粗糙>慈爱<冷酷> 明亮<暗淡>光明<黑暗>快乐<痛苦> 【词义辨析】 [温暖温和]都是形容词,都有温度不冷也不热之意。“温暖”强调不冷,含有“使人感到舒适”的意味,多用于气候、阳光等。“温和”强调没有冷意,可用于气候和环境,也可用于性情、态度、言语等。 【难句讲解】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1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1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表明小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着1双大拖鞋,就连这样大的拖鞋也1直是她妈妈穿的。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1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1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1根来,擦燃了暖暖手。她没有卖掉1根火柴,自己却点掉1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她敢吗?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了1根。 3.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的幻想,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位小女孩临死时“嘴上带着微笑”。人们看见了她那小小的尸体,只是淡淡地说:“她想给自己暖和1下”,谁也不关心她。可是作者却深入到小女孩临死前的心里。她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尽管那是幻象;“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她得到了人间的慈爱;奶奶把她带到“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死去。而这些是“谁也不知道”的。 【佳句赏析】 1.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1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1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1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1年的最后1天。在这样1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光着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1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2.这是1道奇异的火光! 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1个“赤着脚”、“1双小脚冻得青1块紫1块”、“蜷着腿缩成1团”、“1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3.她赶紧擦着了1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1灭,慈爱温和的奶奶就会不见的。所以,她不顾1切,“赶紧”擦着了“1整把”火柴。这句话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 【句式变化】

1、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2、缩句: 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烤鹅冒着香气。 【内容提要】 本文讲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第1段(第1—4节):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1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2段(第5—11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3段(第1

2、13节):讲小女孩死了。 【中心思想】 本文讲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写作特点】

1、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了5次火柴,出现了4次幻象。作者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糅合在1起,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

2、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扩展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1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如果说,小说使安徒生成名,那么童话故事则使他永垂不朽。 2.为什么小女孩的火柴在墙上1擦就燃起来? 我们现在用的火柴,必须把火柴头同火柴盒上涂着的红磷磨擦,火柴才能燃起来。但早年的火柴并不是这样的,它用黄磷和硫磺做成火柴头。黄磷的燃点很低,温度达到60℃便能燃烧。这种火柴只要在表面粗糙的地方磨擦便能起火。课文中的小女孩卖的就是这种火柴。由于这种火柴不太安全,已经被现在的火柴所代替。 3.童话:儿童文学的1种体裁,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表现手法,通过有趣的情节,来说明1个道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案 胡桂英



4、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案 胡桂英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mengfanyu2004 优秀教案评选:《卖火柴的小女孩》

1、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充分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搜集相关时代背景材料和作者信息。

2、教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写法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3、教材分析: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1篇著名童话,讲述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5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1起飞走。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1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要词语、句子的解释,3Q!记住是词语、句子的解释!



5、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要词语、句子的解释,3Q!记住是词语、句子的解释!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6、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1文作者是安徒生。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1835年开始写作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1个朋友寄给他1封信,信里附着3幅图,要求他写篇童话,以配其中1幅图。他选择了描绘手中拿着1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1幅,配上了这篇童话。这是因为安徒生的母亲,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1点东西,当她在1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1直睡到下午。”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儿是安徒生的母亲。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 (1)字词: 1.重点字: (1)查字典 “魂”查“鬼”部 (2)注意下带点字的读音: (4)易错易混字: 蜷(蜷缩)烘(暖烘烘)梗(火柴梗) 倦(疲倦)供(供给)哽(哽咽) 跚(蹒跚)橱(橱窗)僵(冻僵)篮(摇篮) 栅(栅栏)厨(厨房)疆(边疆)蓝(蓝天) 2.词语解释: 精致--质量很好。精,精巧,完美;致,精细,讲究。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 慈爱--仁爱,喜爱。这个词1般用于长者对幼者。 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1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旧时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 (2)重点理解内容: 1.课文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提示:课文3次提到“大年夜”,第1次是在文章1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2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3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3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含义: 提示:这些含义深刻难理解的句子

1、要充分朗读课文

2、要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他的字面意

3、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含义,也就是说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表达什么?揭露什么?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1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她没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比着写?) 提示:小女孩没注意的是她美丽的金发,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丽的金发上落着洁白的雪花,确实很美,但她顾不了这些,因为饥饿寒冷缠绕着她,她更需要的是温暖与食物,尤其是大年夜,这是人们盼望的1年中最欢乐最美好的日子。这样对比着写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饿、生活的悲惨,说明那个社会多么的不合理。 (2)“第2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冻死的,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示:这是因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灵魂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就是在这样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3)“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结尾有什么意思?)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冻死了,但谁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经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过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1起飞向天国去寻找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 把他放在全文的结尾使我们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样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东西,而结局却是冻死街头。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使我们痛恨那个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 解词造句】 [拖鞋]后半截没有鞋帮的鞋。 [摇篮]供婴儿睡觉的家具。形状略像篮子,可以摇动,使婴儿容易入睡。 [围裙]工作时围在身前保护衣服或身体的东西。 [哆哆嗦嗦]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本课中的哆哆嗦嗦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抖。例:寒号鸟被西北风吹得哆哆嗦嗦。 [烤鹅]1种挂在特制的炉子里烤熟的鹅。 [圣诞树]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树上装饰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多数教会规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 [大年夜]就是1年的最后1天。也叫除夕。 [富商]拥有大量财产的商人。 [橱窗]指商店临街的玻璃窗,用来展览货物的样品。 [灵魂]

1、相信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身上的主宰人活动的1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身体后人就死亡。

2、人格,良心。本课是1种迷信的说法,认为1个人有1个灵魂,人死亡后灵魂升到天上去。 [喷香]形容香气非常浓厚。例:桌上的饭菜散发出喷香的热气。 [穷苦]贫穷困苦。例:那时,他们1家人过着穷苦的生活。 【近义词】 奇异(奇特)穷苦(穷困)慈爱(慈祥) 【反义词】 飞快<缓慢>温暖<寒冷> 精致<粗糙>慈爱<冷酷> 明亮<暗淡>光明<黑暗>快乐<痛苦> 【词义辨析】 [温暖温和]都是形容词,都有温度不冷也不热之意。“温暖”强调不冷,含有“使人感到舒适”的意味,多用于气候、阳光等。“温和”强调没有冷意,可用于气候和环境,也可用于性情、态度、言语等。 【难句讲解】 1.“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1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1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表明小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没有鞋,寒冬腊月出门,穿着1双大拖鞋,就连这样大的拖鞋也1直是她妈妈穿的。 2.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1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1根。 这句话讲小女孩想从许多火柴里抽出1根来,擦燃了暖暖手。她没有卖掉1根火柴,自己却点掉1根火柴,她爸爸会打她的。她敢吗?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终于抽出了1根。 3.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小女孩的幻想,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4.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1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这位小女孩临死时“嘴上带着微笑”。人们看见了她那小小的尸体,只是淡淡地说:“她想给自己暖和1下”,谁也不关心她。可是作者却深入到小女孩临死前的心里。她看到过许多美丽的东西,尽管那是幻象;“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她得到了人间的慈爱;奶奶把她带到“新年的幸福中去”,她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死去。而这些是“谁也不知道”的。 【佳句赏析】 1.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1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小女孩长着1头金黄的头发,那头发打成可爱的卷儿披在肩上,可以看出,这是个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没有心思去关心自己的美丽,她1心想的是今天是大年夜——1年的最后1天。在这样1个本应幸福温暖的夜晚,她却光着头,赤着脚,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眼巴巴地看着有钱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无可奈何地闻着街上飘着的烤鹅香味。只因为她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在这样的夜晚,也必须出来卖火柴,为家里挣1点钱维持生活。多么“可怜的女孩”啊!这段描写,深深地透露出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 2.这是1道奇异的火光! 这道“奇异”的火光,使小女孩看到暖烘烘的大火炉,得到了短暂的温暖和满足。在这雪花漫天飞舞的“又冷又黑的晚上”,这对于1个“赤着脚”、“1双小脚冻得青1块紫1块”、“蜷着腿缩成1团”、“1双小手几乎冻僵了”的小女孩来说,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3.她赶紧擦着了1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对小女孩来说,这世界上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奶奶的出现使她无比留恋。她清楚地知道,火柴1灭,慈爱温和的奶奶就会不见的。所以,她不顾1切,“赶紧”擦着了“1整把”火柴。这句话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 【句式变化】

1、将疑问句改成肯定句。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1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2、缩句: 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 烤鹅冒着香气。 【内容提要】 本文讲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第1段(第1—4节):讲在下着雪的大年夜,1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2段(第5—11节):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 第3段(第1

2、13节):讲小女孩死了。 【中心思想】 本文讲了1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写作特点】

1、卖火柴的小女孩擦了5次火柴,出现了4次幻象。作者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糅合在1起,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旧制度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

2、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幻象中的最幸福的时刻冻死了。她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这个回叙性的结尾,及结尾中的“美丽”、“新年的幸福”等词语更突出地衬托出了结局的悲惨。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的合理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扩展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1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如果说,小说使安徒生成名,那么童话故事则使他永垂不朽。 2.为什么小女孩的火柴在墙上1擦就燃起来? 我们现在用的火柴,必须把火柴头同火柴盒上涂着的红磷磨擦,火柴才能燃起来。但早年的火柴并不是这样的,它用黄磷和硫磺做成火柴头。黄磷的燃点很低,温度达到60℃便能燃烧。这种火柴只要在表面粗糙的地方磨擦便能起火。课文中的小女孩卖的就是这种火柴。由于这种火柴不太安全,已经被现在的火柴所代替。 3.童话:儿童文学的1种体裁,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表现手法,通过有趣的情节,来说明1个道理。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