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我家的瓶子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
1、中班科学我家的瓶子教案
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把学生引入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获取新的知识。作为1名中班科学老师,快来写1篇中班科学教案总结自己的教学感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中班科握拿学我家的瓶子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17060 中班科学我家的瓶子教案篇1 设计意图 炎炎夏日,幼儿园的餐后水果以及下午餐点里常常会有西瓜,每次吃西瓜,孩子们都表现得格外惊喜和愉快。于是我做了个小调查,拿出近十样瓜果,请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瓜果,结果喜欢西瓜的幼儿最多,理由是:“西瓜好看又好吃。”“西瓜很甜,红红的我喜欢。”“西瓜的水分很多,吃起来很爽。”“西瓜很凉快,吃了心情愉快。”……既然幼儿对西瓜如此喜欢,那么能否帮助幼儿进1步丰富、加深对西瓜的认识呢?海门有很多西瓜种植基地,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去参观、采摘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感受发现的乐趣。幼儿阶段的科学活动是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事物,让其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和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我预设了“参观西瓜地”和“试取西瓜汁”两个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事物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观察、充分操作、反复感知,经历科学探求和发现的过程。 活动1:参观西瓜地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1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1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3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锋皮握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1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1张记录表,1边参观,1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1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1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1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1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217058 中班科学我家的瓶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相似图形的异同,体验其中的乐趣。 2.了解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并能正确区分圆形和椭圆形,善于发现生活中像圆形和椭圆形的物品。 3.知道圆形和椭圆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 教师:PPT、圆形和椭圆形图银庆片各1张。 幼儿:每人1根毛根、圆形模板纸1张、圆形和椭圆形卡片人手1套、操作纸1份、彩笔。 【活动过程】
1、谜语激趣,引出活动主题 谜语:形状有点怪,像圆不是圆,肚圆两头尖,样子像鸡蛋。 打1图形:椭圆形。
2、认识椭圆形,观察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 1.出示PPT,请幼儿观察椭圆形西瓜和圆形西瓜的不同。 2.教师出示与西瓜相对应的椭圆形和圆形的图片,观察椭圆形和圆形的异同。 提问:圆形和椭圆形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小结:相同点:圆形和椭圆形的边缘都没有棱角。 不同点:椭圆形比圆形长1些、扁1些。
3、幼儿操作,由圆形变椭圆形,体验两种图形的不同 请小朋友们每人拿1张圆形模板纸,选1根毛根,把毛根两端交叉拧1下,然后把毛根撑开,调整成圆形,和模板纸上的圆形的边缘重叠。 现在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把圆形变成椭圆形。 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圆形变成椭圆形呢?(拉1拉、压1压) 小结:通过这个方法,我们知道了椭圆形比圆形扁1些、长1些。 3.讨论:那椭圆形可以做轮子吗?为什么? 引导幼儿比1比、滚1滚的方法,感受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 小结:虽然说圆的物品能滚,比如圆形图形、圆的球、椭圆的橄榄球都能滚,但它们是立体物品,而作为平面图形的椭圆形则不能滚动了。
4、找找生活中的椭圆形 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像椭圆形?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很像椭圆形,如操场跑道、鼠标、橄榄球、哈蜜瓜、柠檬、鸡蛋、土豆等。
5、幼儿通过操作纸,再次区分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 请小朋友看看操作纸上都有什么图形?请将里面的圆形(打对号)和椭圆形(划横线)进行分类。 【活动延伸】 教师将生活中像椭圆形、圆形的东西投放入益智区,让孩子再次区分,并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217059 中班科学我家的瓶子教案篇3 设计背景 西瓜是幼儿经常吃、喜欢吃的瓜果之1,果市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品种的西瓜的身影。在合山市河里乡有1种西瓜品种,无籽,水分非常多,且色泽鲜嫩,人称“河里瓜”,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为了让幼儿感知西瓜的特征以及了解本土西瓜的文化,我选择了西瓜作为教学内容,设计了这节课,引导幼儿在观察和品尝西瓜的过程中,发现“河里瓜”的优点,了解怎样吃西瓜、为什么吃西瓜、怎么画西瓜等内容。 活动目标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品尝、比较,体验河里西瓜的优点。 活动重点: 了解各种西瓜品种的特征,体验本土西瓜的优点。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如何画西瓜。 活动准备
1、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
2、餐巾、点心盘人手1份;刀、抹布各1。
3、绘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认识西瓜
1、教师出示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河里西瓜若干,让幼儿观察。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教师小结:西瓜是圆圆的,瓜皮是有的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河里瓜还带花纹,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1敲会“砰砰”地响,推1推还会滚动。
2、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教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教师选1个普通的西瓜,1个河里瓜,分别切开,让幼儿认识。 (3)让幼儿分别品尝普通西瓜和河里瓜,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4)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特别河里西瓜,它是无籽的,吃起来又方便又好吃,能解渴、祛暑,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合山著名的本土水果之1。
3、画西瓜
1、教师先示范如何画西瓜,幼儿欣赏。
2、幼儿操作画西瓜,教师适当指导。
3、幼儿相互交流作品。 教学反思 《西瓜》这节中班科学活动看似简单,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这节课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幼儿对西瓜并不陌生,在炎炎夏日经常可以吃到,但是那只是幼儿对西瓜的表象理解,并没有深入了解西瓜的特征及家乡“河里瓜”的优点。因此,在课前准备上我在教具上也花费1番功夫,特意到市场上去买了许多西瓜及“河里瓜”。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让幼儿观察、品尝、比较等方式,让幼儿明白西瓜的总体特征及“河里瓜”的优点。在给他们品尝西瓜后,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述出西瓜的特征及味道,体验本土西瓜的优点。在说说普通西瓜和河里瓜的不同之处这个环节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不同点来。在画西瓜这个环节,我要求幼儿看着西瓜实物来画,多数幼儿绘画水平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这节课感到不足之处就是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少了些,气氛不够活跃。如果给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加入1些小互动、小游戏进去,让幼儿学习起来没有那么枯燥。
2、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
作为1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1
1、设计意图: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给花儿浇水是小朋友很喜欢做的1件事情。这天,我发现1个小朋友在给花儿浇水时浇了1遍又1遍,我连忙过去制止他:“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1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我怕花儿没喝够,所以多浇1点”。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可爱 呀!他这1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1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 于是教师紧紧抓住这1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在活动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外,还为幼儿创设了1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1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1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而且使幼儿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2、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3、活动准备:
1、教师经验准备: 了解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容易吸水。 了解幼儿对物品吸水性的理解。
2、幼儿经验准备: 感知水的流动性。 在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认识1些操作材料。 会用杯子往小瓶口的瓶子里灌水,尽量不洒出来。
3、材料的准备:每位幼儿1个8宝粥的瓶子里面装上毛巾(盖子上开1个小口,能灌水但不能看见里面有毛巾)和1个杯子;每组1盆水;实物投影仪1台;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餐巾纸、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1张。 海绵(实物) 毛线(实物) 布(实物) 棉花(实物) 水果网(实物) 泡沫(实物) 石头(实物) 沙(实物) 积木(实物) 餐巾纸(实物)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不见了》2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猜想、实验、记录等活动,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对活动产生探究兴趣并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课前玩过针筒。 2.教具:2个8宝粥瓶子,大记录表1张。 3.学具:8宝粥瓶子人手1个(里面装有餐巾纸,盖子上开1个小口)。 每桌1盆水、毛巾、积木、海棉、石头、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圆弧形。 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看过魔术吗? 今天符老师也给你们带来1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水不见了》。
1、出示材料:2个8宝粥瓶子(1个空的和1个装有餐巾纸)和2个针筒。 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东西?请你看看这两个瓶子1样吗?(是1样的) 我现在要把水注入这2个瓶子,我要让这个瓶子里的水流出来,而这个瓶子里的水变不见了。 你们可要看仔细哦!现在我要来变魔术咯。
2、科学发现,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1)教师实验,幼儿找出水不见的原因所在。
1、提问:奇怪,这个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不见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现在我请1个小朋友把这个瓶子的盖子打开,你们发现了什么?
3、用筷子夹取瓶内餐巾纸,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拧,有滴水现象。
5、小结:原来当我们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会流动,最后通过洞口流出来;当我们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纸的瓶子里,餐巾纸有吸水的本领,会把瓶子里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见了。
3、猜想、根据提供的材料,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记录下来。 (1)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儿猜想,个别讲述,教师记录。 符老师还准备了1些材料,请你们看1看。
2、介绍材料。
3、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容易吸水吗?为什么? (2)幼儿再次操作、记录操作结果并验证。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们想不想来试1试!
2、交代要求:6个小朋友1组。 每个小朋友选择1种材料放进8宝粥瓶子里变魔术,变魔术之前先要把盖子打开,把材料放进去,然后把盖子盖好。记住:注水时要请针筒帮忙,千万不能让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组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它容易吸水吗?
5、小结:原来符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里只有海绵跟毛巾可以吸水。
4、经验迁移: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5、结束。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后请小朋友1起去找1找。 活动反思: 活动1开始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活动,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听课老师的兴趣。明明看到1针桶水射进8宝粥的瓶子里,在想把水倒出来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请孩子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餐巾纸,水就是被餐巾纸吸掉的。发现原因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当然活动中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导入部分需不需要进行2次实验进行对比;另外操作的材料是不是需要更改;最后就是是否需要结合生活中吸水的东西展开讲述。
3、中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能滚动(科学)
圆的铅笔、木棍之类、球类、轮子以及其他各种圆球状或圆柱状的物体。
对幼儿园中班来说,最好是用他们平时能见到玩到的东西来举例讲解。
4、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3篇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老师要将课堂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交流合作。你知道如何写1篇中班科学教案?它能够帮助中班科学老师提升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主动观察、操作,了解各种各样管子的外形特征以及用途等等,知道它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能用较完整地语言回答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蠢念派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管子,并了解他们的用途。黄豆、沙子、小弹子若干。管子王国的场景布置。 活动过程:
1、参观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这是什么地方?” “这里住着谁呀?” “它们很想和小朋友做朋友,你们愿意吗?”
2、观察各种各样的管子的外形特征。 “每人找1个管子,说1说你手上的管子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 小结:“管子是圆圆的、长长的;它们的颜色不1样,有白色、蓝色、灰色等;有的管子粗,有的细;有的管子上面滑滑的,有的有许多的褶皱……”
3、通过尝试操作,了解管子中间是空的。 “看,这是什么?”(黄豆、沙子、小弹子) “我们用它们和管子来做游戏,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小结:“黄豆、沙子、小弹子都可以从管子中间通过,说明管子中间是空的。”
4、拓展经验,了解管子的用途。 “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这些管子?”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 小结:“管子的用处可多了,洗衣机上有,空调上有,抽油烟机上也有,还有下水道管子呢……它们可以用来通水等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比较水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特性。 2.在游戏中带贺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准备: 1.1盆清水,1盆有色水。 2.各种高册运水工具:有孔的塑料袋、小水壶、瓶子、杯子等;每组1个大盆1个水桶。 3.盛满水、盖上有孔的饮料瓶每人1个。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的特点。 1. 教师出示水盆,提问。这是什么?(幼儿回答) 2. 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这里有1个玩具,如果我把它丢到水里,我们能看见它吗?请1个幼儿轻轻地将玩具放进水里,其他幼儿观察。提问:你们能看见玩具吗?为什么我们能看见?(教师启发幼儿说说水的颜色和透明性。) 3. 教师出示1盆有颜色的水,轻轻地将玩具放进去,请幼儿观察。提问:这1盆水怎样?和我们平时见的水有什么不1样?请你看看玩具放在里面会怎样?为什么我们看不清楚玩具呢? 4. 教师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2、进行玩水游戏、感知水无味、会流动的特点。 1. 运水游戏,感知水会流动的。请小朋友选用1个喜欢的运水工具,然后用它把水盆里的水盛进桶里。 2. 幼儿相互交流水的感受盆里的水都运到桶里了吗?你是怎么运的?你发现水会流动吗? 3. 请你闻1闻桶里的水有没有什么味道路 4. 教师小结;原来水是没有颜色、透明的、而且没有味道,还会流动呢。
3、户外游戏,看谁的水射的远。 请幼儿1人拿1个装满水的饮料瓶当小水枪,挤1挤瓶子,看谁的水射得运。 中班科学关于朋友教案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利用不同的材料制造人工雨。 2.创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创造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提供1些供幼儿制造雨的材料,如可乐瓶,有孔的瓶盖,吸管,树叶,海绵等,分类放在材料筐内。 2.准备几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活动过程: (1)说说我认识的雨 师:1.小朋友,你们看到过下雨吗?你们看到的雨是从哪里来的? 2.下大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哗哗哗) 3.下小雨时是怎么样的?什么声音?(淅沥沥)可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么用吗? (2)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当1回“降雨师”,我们也来下1场雨吧。 1.参观材料 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看1下 (1)幼儿参观 (2)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材料,教师根据幼儿说的,逐1出示材料 2.引导幼儿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把水变成雨吗?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选你喜欢的材料找1块空地进行尝试,注意不要将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别的小朋友身上。 幼儿自由探索 (1)乐瓶降雨:在可乐瓶内灌些水,拧上有孔的瓶盖,向地上喷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1甩,下小雨了 (3)海绵雨:将海绵吸饱水,1挤,下雨了 (4)树叶雨:用树叶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点水,向空中甩1甩,下雨了 (6)小手来降雨:舀1把水洒洒是小雨,捧1捧水淋下来是大雨 3.请幼儿分享自己是怎么样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3)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1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
5、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 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课前准备:
1、 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1份);记录纸每人1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 情景表演的幼儿1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1辆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
1、 情景表演,引出问题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 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 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 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 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1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3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1样1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3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2、 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1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 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3角形也能滚动(他用1只手指轻轻压住3角形的1角,然后用另1只手来弹3角形,3角形就能移动)
3、 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4、 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有趣的圆形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 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1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1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1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6、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什么东西能滚动
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 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 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3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1份);记录纸每人1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 情景表演的幼儿1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1辆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1、 情景表演,引出问题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 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 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 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 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1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3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1样1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3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2、 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1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 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3角形也能滚动(他用1只手指轻轻压住3角形的1角,然后用另1只手来弹3角形,3角形就能移动)
3、 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4、 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有趣的圆形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 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1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1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1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