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优秀范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课文及教案

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优秀范文



1、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优秀范文

《皮球浮上来了》讲述了有1回,几只猴子在大树下做游戏,它们玩得很高兴。1只猴子不小心,掉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猴子爬不上来。1只猴子用盆子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水灌满了,猴子浮上来了。以下是我整理的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做《课堂作业本)第4题:填1填。 (3)齐读第1段。 (2)讲读第2-4段 (1)皮球跳到树恫里去了,怎么办呢?(大家想办法去捞) (2)李龙、叶青、张远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小朋友自由轻声地读1读课文第

2、

3、4段。 (3)讨论。 李龙想了什么办法?读课文。准来做李龙,能不能用手把皮球掏出来?(掏不出。) 叶青有什么好办法?读课文。谁来试试?(让学生用两根树枝夹皮球,夹不上来。 张远的办法是什么?谁来试试?(让学生拿1个钩子钩皮球,钩不上来。) 李龙、叶青、张远的办法好吗?为什么不好?(捞不出皮球) (3)讲读第5段 (1)谁想出好办法来了?吴文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学生轻声读第5段。 (2)讨论。 a.吴文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b.看图说说:什么叫”打水“?为什么要”你1盆,我1盆“? (3)谁能上来按吴文的办法试1试。指名学生上来做实验,看皮球怎样往上浮。 (4)想1想:“皮球浮上来了”大家怎么样?用高兴的语气)读最后1段。 (5)吴文的办法好吗?用吴文的办法为什么能拿到皮球? (6)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也能把皮球捞上来? 小结:吴文小朋友想出用灌水的办法,捞到了皮球。课文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像吴文1样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这样,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4)齐读课文 (5)作业 做《课堂作业本》第7题:抄写句子;第6题读1读,连1连。 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道皮球能在水中浮起来,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理解“皮球、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球、孩、洞、东、叶、根、打、文”8个生字;理解“皮球、村洞、伸手、树枝、钩子”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34课《皮球浮上来了》,什么叫“浮”?(比水轻的东西,漂在水面上。)“浮”的反义词是“沉”,什么叫“沉”?(比水重的东西,落在水底。)

2、教师在大口瓶里放些水,然后再把铁、石头、纸、塑料、泡沫、皮球等放进去,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哪些东西沉在水底?

3、导人:课文中有1个聪明的孩子(教学“孩”)知道皮球是浮在水面上的,他动脑筋解决了1个问题,他遇到了个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 (2)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孩子遇到了1个什么问题?他们是怎样想办法的? (3)看图读课文,教学生字

1、请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于什么?发生1件什么事?

2、课文哪1段是在写这幅目的意思?(第1段)齐读第1段。

3、看图读对应课文。说说李龙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伸”,注意翘舌音。)

4、看图读对应课文。说说叶青有什么办法,(学习生字“根”、“枝”。)

5、看图读对应课文。说说张远有什么办法?

6、读吴文想出好办法这1段。(学习“文”。)

7、读全文。

8、连1连,读1读。 李龙用手掏钧不起 叶青用树枝夹浮上来 张远用钩子钩掏不着 吴文用水灌夹不住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开火车形式)

3、做“摘果子”识字游戏。 (5)作业 抄写生字8个。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孩、洞、文、球、根“5个生字,其余3个生字自己临写。 1年级语文皮球浮上来了教案范文3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

2、 巩固4素句,能用“孩子”说1句4素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掌握4素句。 教学难点: 知道皮球浮上来的原因及用“孩子”说4素句。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量筒、玻璃杯、乒乓球、1盆水 教学过程:

1、 学生字词

1、 用小黑板出示:皮球、浮上来、孩子、跳高、树洞、很深、灌到、灌满、盆子。

2、 说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法来认识这些字:皮、球、盆、跳

2、 理解课文内容

1、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 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 (1) 这1段共有几句话? (2) 第1句写了谁在干什么? (板书:拍皮球) (3) 这句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高兴)师生齐读这1句。 (4) 他们正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回答,教师并板书1跳、树洞) (5) 做实验,把乒乓球放在长筒瓶内。 (6) 齐读第2句。 (指导用着急的语气朗读) (7) 皮球为什么拿不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很深) 过渡:当皮球拿不出来时,这些孩子怎么样做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自然段。

3、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 指导看图。 (2) 朗读第2自然段(分组读),并理解其内容

1、 把孩子想办法拿球的动作“.”标出来。(“打”、“灌”)要求全体同学表演这两个词的动作。 (板书:打水、灌)

2、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打来水?水灌到什么地方?水灌满后皮球怎么啦?(指名回答,教师并用实验模具来进行直观演示) (3) 请个别学生做实验演示,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拿皮球的过程。 (4) 指导学生用开心的心情朗读这自然段。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5) 利用板书,背诵课文。

4、小结课文: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们说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随后进行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做个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孩子。过渡:现在,看看哪位同学是个爱动脑筋、爱想办法的孩子,能回答以下的问题。

5、引伸课文 (1) 用幻灯片出示故事: (教师朗读)有1回,几只猴子在大树下做游戏,它们玩得很高兴。1只猴子不小心,掉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猴子爬不上来。1只猴子用盆子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水灌满了,猴子浮上来了。 (2) 问题: (个别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说这些猴子聪明吗?

2、它们往树洞里灌水对不对?结果会怎么样?

3、它们错在什么地方? (3) 应用什么办法来救小猴子上来? (4) 教师分析“救猴子”和“拿皮球”的不同原因。 (5) 因此,碰到难题要动1动脑筋,才能把事情办好。

3、4素句巩固训练

1、判断下面哪个是4素句?为什么? (幻灯片) 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 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 有1回,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

2、巩固“4素句”定义。

3、用“4素句”卡片,开火车说出不同的“4要素”

4、做游戏:词语接龙组成4素句。

5、用“孩子”这个词语说出4素句。 (全体训练,指名回答) 板书设计 : 皮球浮上来了(开心) (高兴)拍皮球 打水 (着急) 跳 灌 树洞(很深) 。

6年级上册语文《只有1个地球》课文及教案



2、6年级上册语文《只有1个地球》课文及教案

6年级上册语文《只有1个地球》课文及教案只有1个地球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1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1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是1个半径只有6千3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1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1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2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幼儿认识汉字芽,苗,叶,瓜教案



3、幼儿认识汉字芽,苗,叶,瓜教案

1、根据树的形态、颜色进行想象,初步学习从1点向多点发散的思维方法。

2、通过创造性地表现大树的眼睛,想象和感知马路上的热闹。

6、活动准备:。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4、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作为1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1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总结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5月初5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课文。(板书课题:端午粽)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3、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8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1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1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2课时   

1、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2、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1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1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1颗红红的枣。"   

1、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2、我们来欣赏1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3、美美地读1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1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1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1……就……"说个句子吗?(我1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1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1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1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1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5月5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5月5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1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1起读1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1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1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1;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5;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1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3月初8(农历2十4节气中的"清明"那1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5月初5;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7夕节:农历7月初7;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9月初9;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8月十5;习俗:赏月。   腊8节:农历腊月初8;习俗:喝腊8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4、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5、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1年级语文端午粽教案 篇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1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1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1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1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1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1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1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1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1、说1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2、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1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3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

3、4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1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小学2年级语文《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5、小学2年级语文《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小学2年级语文《草》原文   草   白居易   篱篱原上草,   1岁1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篇2】小学2年级语文《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1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2、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3、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1”的读法,前1个“1”读yí,后1个“1”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1岁/1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4、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1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5、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6、板书设计 【篇3】小学2年级语文《草》教学反思   《草》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1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本诗读时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很多学生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针对这1学情,我没有按事先准备的教案往下进行,而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去思考、领会、感受、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表达出来,做到作者、文本、读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但是,就本诗“离离原上草”这句中的“离离”,我想没有哪个学生会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1岁1枯荣”中的“岁”“枯、荣”,但对于2年级的孩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如:“原”可以组什么词?学生便组出了等多个词。我便顺势说这里的原就是草原的意思,紧接着我便问草原的草长得怎样。随手板画出长得茂盛的草,学生马上回答草长得很茂盛。我又说那“离离”是什么意思?学生便很快联想到“茂盛”,这样“离离”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在理解“岁”时,我让学生用“岁”造1个句子。有的学生说“我今年8岁。”紧接着,我说:“从出生到现在你过了几年?”“8年。”学生抢着说。那么“岁”是什么意思呢?哦,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岁”就是“年”的意思呀!学到这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那种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通过茂盛的小草和枯黄的小草两幅图片的对比,理解“枯荣”的意思,学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再通过后两句浅显易懂的诗句,体会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在理解了全诗的意思后,我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诗句,做到心中有诗,脑中有画。

部编版小学6年级上册语文只有1个地球教案5篇



6、部编版小学6年级上册语文只有1个地球教案5篇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