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语文第13册第25课教案谁有

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

1、如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目标:

1、 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掌握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 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

语文第13册第25课教案谁有

2、语文第13册第25课教案谁有

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

《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

3、《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扩展资料: 周恩来于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这里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高小读书生活。12岁的周恩来是随伯父周贻庚的工作调动来到东北。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

4、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参加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有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形式,又是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活动方式。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理想主题班会教案1 一、班会目的: 初三学生下学期就要参加中考,学生中还会出现松散或暂时没有目标、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的现象。通过本次班会课,教育学生在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后,要懂得确定自己寻找方向,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班会过程: 主持人:同学们,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位砌砖工人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

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5、小学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