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苏教版地理完整复习资料

初1上册苏教版地理完整复习资料



1、初1上册苏教版地理完整复习资料

7年级(上) 自然地理(苏教版)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2-4)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1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下列证据可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远处驶来的帆船,先见桅杆,再见船身;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站得高看得远。

3、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P4-7)

1、经线、纬线的区别: 经 线(子午线)纬 线 概 念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与经线垂直并环绕地球1周的圆圈。 指示方向 南北 东西 长 度相等 有长有短,赤道最长,两极为0 形 状半圆 圆圈 条 数无数条 无数条 经线圈由两条正相对的(即差180°)的经线组成的大圆。任何1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 每条纬线都自成1个纬线圈, 仅 赤道 能平分地球。

2、纬度、经度的比较: 经 度纬 度 度数起 点线把通过英国伦敦 格林尼治 天文台原址的那1条经线,定为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赤道 为0°纬线 度数划分 _本初子午线_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0°经线以东的180°为东经 ,以西的180°为 西经 ,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与西经180°同在1条线上,这条经线称为180°经线。 _赤道为南北纬的分界线,赤道_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南北纬各有90°,北纬90°即北极(N),南纬90°即为南极(S) 代 号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半球划分 习惯上以(20°W,160°E) 组成的经线圈平分地球为东、西半球 _赤道_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3、中高低纬度的划分: 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 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 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4、在经纬网上确定地理位置:1个地点的地理位置描述,包括经度(东经或西经)与纬度(南纬或北纬)两个方面 。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P9-12)

1、自转和公转 自转 公转 方 向 侧视 自西向东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周期 1天(24小时) 1年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状态 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4季的更替;5带的分布;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

2、4季的变化 节气 日期 季节(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南北半球获得太阳光热的状况正午 影长 春分 3月21日

3、

4、5月为北半球春季, 赤道 昼夜等长 夏至 6月22日

6、

7、8月为北半球夏季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多,南半球少 最短 秋分 9月23日

9、1

0、11月为北半球秋季 赤道 昼夜等长 冬至 12月22 1

2、

1、2月为北半球冬季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最长

3、5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太阳光热在地表的分别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5个带: 范围 获得太阳光热状况 突出的自然现象 北寒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少,终年低温 极昼极夜 北温带 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 既无极昼也无极夜,4季分明 热带 多,终年高温 1年有

1、两次阳光直射现象 南温带 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 既无极昼也无极夜,4季分明 南寒带 少,终年低温 极昼极夜 盐城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物体影长最短,昼最长夜最短;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物体影长最长,昼最短夜最长。

4、地图知识

1、比例尺(P

9、23) (1)比例尺又叫缩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2)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法: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个分式,比值越大,比例尺也就越大,即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实地范围越小 。 2【初1上学期地理复习资料】

2、3种定向法:(P14) (1)1般定向法:没有特别说明的地图,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北方 。 (3)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 南北 方向,纬线指示 东西方向。 同1条纬线上的两点只有 正东或正西方向;同1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或 正北方向。 地球上最北的点是北极点,北极附近,沿经线指向北极点就是 正北方向;地球上最南的点是南极点,南极附近,沿经线指向南极点就是 正南 方向。

3、等高线的特点:(P1

6、17) 同1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都相同:等高线越密集,坡度 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地势特点 判断山地地形的方法 (1)形状特点 见16页 图1.29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1样。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4周向中心递增,有山峰标志; 山脊(即分水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即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山谷(即集水线):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即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这里容易形成河流,选择水库坝址的地方; 鞍部:两山顶之间,形似马鞍;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在1起。 (2)判断规律 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陡崖坡最陡,密呈线1条;鞍部两山头,好似眼镜架。

2、陆地上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5种地形。

5、海陆分布 (P26-29)

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总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约占71%,所以说3分陆地7分海洋。

2、海陆分布特点: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1片海洋 (北冰洋);海洋多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1块陆地 (南极大陆)。

3、7大洲、4大洋的地理分布: (1)地球上的7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其中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大洋洲介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南美、北美洲之间,为太平洋和印度洋所环绕。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 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分布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分布于东半球的大洲:欧洲、非洲;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亚洲和大洋洲既跨南北半球,又跨东西半球。 各大洲之间陆地上的主要界线: 欧洲与亚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2)4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大洋周围的大洲: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欧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南极洲和非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3大洲所包围。 最大的大洲 亚洲 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 最小的大洲 大洋洲 最小的大洋 北冰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北冰洋 纬度最高的大洲 南极洲 纬度最高的大洋 北冰洋 面积最大的大陆 亚欧大陆 面积最小的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6、海陆变迁

1、沧海桑田变化(P3

2、33)说的是海陆变迁,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1片海洋) 和海平面的升降 (海底古河流的遗迹;盐城东海岸曾经是1片汪洋)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荷兰的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也会引起海平面的升降。

2、板块运动学说:(P3

7、38)“大陆漂移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划分6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主要有:

1、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2、 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

4、(P3

8、39)红海和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几千万年以后这里将成为新的海洋;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碰撞,地中海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青藏高原成为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喜马拉雅山不断隆起抬升成世界最雄伟的山脉、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

7、天气与生活

1、天气(P43):是1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 气候(P57):是1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1个地方的气候具有1定的稳定性,1般变化不大,1般只注意到 气温、降水两要素。

2、认识卫星云图(P46),图上绿色代表陆地 ,蓝色代表海洋 ,白色代表云雨区 。白色越凝重,代表云层越厚 ,云厚的地方往往下雨就越大 。

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见P46)页。

4、(P48)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污染指数评判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好坏。污染指数小(小于100),空气质量为优、良,则空气清新,对人体的健康有益;污染指数大,(大于100),则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5、风向是风的来向,即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风的强弱。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