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推挡球说课稿,乒乓球正手平击和反手推挡的技术流程是?? 急……谢谢!!

乒乓球推挡球说课稿



1、乒乓球推挡球说课稿

可以到乒乓球论坛里去看看,另外,乒乓球技术书里面也有这部分内容。就是技术都是分理论和实践,最后才能转化为掌握的技能。所以,作为说课稿,就要看你是从那1个方面来说明你的问题。

乒乓球正手平击和反手推挡的技术流程是?? 急……谢谢!!



2、乒乓球正手平击和反手推挡的技术流程是?? 急……谢谢!!

推挡球技术 (1)挡球: (1)、特点与应用 球速慢,力量轻,动作较简单,初学者容易掌握。它可以帮助初学者熟悉球性,认识乒乓球的击球规律,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2)、要点:

1、挡球是推挡球技术的基础,初学者应形成正确的动作手法。

2、引拍时,上臂应靠近身体。

3、前臂前伸近球,手腕手指调节拍形,食指用力,拇指放松 (2)快推: (1)、特点与运用 快推的特点是站位近,动作小,借力还击,速度快,线路变化多。适用于回击1般的拉球、推挡球和中等力量的攻球;在相持中能发挥回球速度快的优势,推压两大角或袭击对方空档,为自己的进攻创造条件。它是推挡球最常用的1项技术。 (2)、要点

1、击球前靠近身体,前臂适当后撤引起。

2、在前臂向前推送的过程中,完成外旋动作。

3、转腕动作不宜过大,关键是时机要恰当。 (3)加力推: (1)、特点与运用 回球力量重,速度快,击球点较高,充分发挥手臂的推压力量。比赛中运用加力推可迫使对方离台,陷于被动局面(如侧身正手攻前1板,加力推底线或大角度),与减力挡搭配使用,能有效地调动对方,获得主动。它适用于对付速度较慢、旋转较弱的上旋球或力量较轻、着台后弹起比网稍高的来球。 (2)、要点:

1、球拍后撤上引是为了增大用力距离。

2、击球点适当离身体远1点。

3、击球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

4、要有效地把身体各部分的力集中在击球的1瞬间。 (4)减力挡: (1)、特点与运用 回球弧线低、落点低、力量轻。回接对方的大力扣杀或加力推挡时能减弱回球的力量,如与加力推结合运用,可以前后调动对方,是对付中台两面拉或两面攻打法的有效战术,它还常用于接加转弧圈球。 (2)、要点:

1、击球前身体重心略升高,稍屈前臂,球拍保持合适的前倾角度。

2、触球瞬间,有意识地做手臂和手腕后收的动作。

3、削弱来球反弹力的同时,借来球的力量将球挡过去,回球速度快。 基本步法 (1) 单步

1、 移动方法 以1只脚为轴,另1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

2、实际运用于:

1、接近网小球;

2、削追身球;

3、单步侧身攻枣在来球落点位于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 (2) 跨步

1、 移动方法 1脚蹬地,另1脚向移动方向跨1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1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

2、实际运用于:

1、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

2、削球打法,左、右移动击球;

3、跨步侧身攻,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左前上方跨1大步,右脚随即跟上1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移动。 (3) 并步

1、 移动方法 1脚先向另1脚并半步或1小步,另1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1步。

2、 实际运用于:

1、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

2、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

3、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1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1步。 (4) 跳步

1、 移动方法 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

2、 实际运用于:

1、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

2、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

3、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

4、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5)交叉步

1、 移动方法 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向,远离来球方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1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1步,这是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是在体后完成交叉动作。

2、 实际运用于:

1、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角变反手击球;

2、在走动中拉削球;

3、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击。

乒乓球发下旋球教学



3、乒乓球发下旋球教学

1、握拍: 教科书上说发球应该用大陆式握拍或者东方式反手握拍,而我在发球的时候采用的是比 东方式反手握拍角度更大的方式。简单的说,基本上是在东方式反手和西方式正手之间 的地方——就是如果从拍把跟部向前看,拍面在6—12点方向,那么虎口大概是对着10点 方向。这样的握拍可以很容易的发出上旋和侧旋球。 击球时手腕向后仰,与单手反手比较接近,手背与前臂约呈110度。这样1来可以让手腕 放松,因为放松是发力的前提;2来靠关节“锁”住手腕,避免或减轻运动伤害;另外 还可以为下1步发球时加力做准备,因为练习发球到1定程度后,为了加快球速势必会 通过手腕的旋转来加快拍头的速度(但请注意,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手腕1定不能“甩” ,否则力量不可能传到球上,还会阻碍以后的进步)。

2、抛球: 正面面对球网,手持拍在面前画1个圆,球应该抛在12点到2点钟位置。1般发侧上旋球 的时候抛在1点到2点,发上旋的时候球的时候抛在12点到1点。而右手执拍在左区发外角 球的时候球可能会抛在头顶甚至更靠左的位置。抛球不宜太靠前,为了增加旋转甚至可 以抛在头顶后面1些。 抛球其他环节大致相同:身体侧对发球方向,用手指轻轻拿住球,手臂自然伸直向上托 起球,在高点将手指放开,球直线上升且不带旋转,抛球高度比举起的球拍顶略高。

3、引拍: 发球前身体侧对前方,两脚尖连线方向为发球方向。两手分别从身体前后同时展开,左 手从体前将球抛起,右手向后引拍做“挠背”动作——引拍时注意肘关节应高于肩。 引拍同时开始屈膝,身体下沉,后仰,成“反弓”状——这些非常重要,都是为了进1 步的发力以及让球产生旋转。

4、击球: 腿蹬地,身体向上拔起,用小臂挥拍,球拍击到球正后面,手腕外旋让球拍向前运动, 并继续“包”住球到球的两点钟位置。最后将球拍收到身体左侧完成发球。 上旋发球练习方法:

1、 掷球: 方法:找个空旷的地方,用力仍3种球:很高但是不远的球;很远很平的球;45度又高 有远的球。 练习目的:发球时腿、肩和手臂的协调。

2、 跪地发球练习: 方法:在发球线(不是底线)后,侧向球网,右膝单腿跪地发球。要求感觉球拍从球上 面“包”过去,让球产生上旋,并且球过网落在发球区里。 练习目的:抛球的稳定性;让球产生上旋的击球方法。

3、 重扣练习: 方法:站在底线后,身体侧对发球方向,两腿完全直立。将球抛起,手做小幅度引拍, 用肩的小幅度转动带动手臂做“鞭抽”动作,手腕内旋,将球用力扣在本方场地后跳过 网。 练习目的:抛球的稳定性;旋腕的动作;“鞭抽”的感觉。 上旋发球注意事项:

1、“上旋”不是靠拍子的摩擦产生的,而是靠整个大的动作产生的。1方面挥臂给球向 前的力,另1方面蹬腿给了球向上的力,而为了不让球飞太远,拍面相对其它发球扣得 更低1些。扣得低并不表示是把球向下拍,相反,我发出的球离开球拍时往往是向前并 略向上飞行的。

2、 手腕的内旋的目的是加快拍头的速度,让球速更快,所以刚开始并不1定要做到这 样。

3、 发球前,自己眼睛看的目标不是球网,而是对面的发球线。也就是说发球的目的不 是为了把球发过网,而是为了把球发在发球区内——或者说宁愿出界也不宁愿下网。球 过网的高度应该在0.5到1米左右,而发球和击球1样,球越深,威胁越大。

4、 蹬腿非常重要!我发球要是球不过网就会立刻提醒自己蹬腿动作没有做好。

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4、幼儿园大班<浮与沉>的教案 详细,谢谢

教学过程:

1、实验激趣,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颜色相同的塑料球,让学生猜测:把这两个塑料球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1个浮,1个沉。”“都浮在水面上。”“都沉入水底……”师:“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把两个小球放入水中,结果1个沉,1个浮。)“同样的塑料球为什么会1个上浮,1个下沉?能不能让上浮的塑料球也沉下去呢?”“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什么样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探究的问题自然而然地随着实验现象产生了。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趋动力,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这个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提出了问题。

2、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这1环节设计两个探究活动:

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

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探究活动(1)实验:判断物体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预测——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3个探究过程进行。

1、预测物体的沉浮。每组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实验材料,预测其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并说出预测的根据,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按预测结果分类。

2、分组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温馨提示:

1、把材料贴近水面轻轻地放入水中;

2、每次只放1种材料;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现象记录。

4、小组要分工,更要合作。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4种角色:

1、 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2、 探究者:做1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3、 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4、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1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3、表达与交流

1、分组汇报实验现象: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2、思考总结: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1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探究活动(2)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此探究活动按“选择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4个过程进行。

1、选择问题教师出示探究问题: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⑵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学生分组选择1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3点: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我预设的交流情景: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3、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1浮1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实验设疑,激发进1步探究的兴趣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1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1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