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综合实践课教案,手工制作教案:剪纸教学案例

科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1、科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2、手工制作教案:剪纸教学案例



1、课题的选择与背景:


手工制作是1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开展教学,便能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手脑并用,在动作的内化中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手工制作中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运用于教学中,其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所以我校1直把手工制作作为校本课程的1大特色,它包括折纸、剪纸、泥工等,剪纸从中年级开始学习,这时学生已经有1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及制作。本案例是剪纸教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了解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2、案例描述: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用红纸剪双喜的方法,剪出喜字图纹,美化生活。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折叠的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欣赏进1步理解和掌握剪纸方法与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剪喜字,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为自己获得剪纸本领而感到喜悦。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并为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而努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用折叠的方法剪双喜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花纹设计。



2、设计出富有装饰美的多种效果的双喜纹样,启发创造性思维。


(3)教学用具: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红宣纸、剪刀、等


2.学生准备:铅画纸、红宣纸、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4)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


1.双喜的由来


2.提问: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还能见到双喜吗?它表达了人们1种什么样的心理?


3揭示课题:剪喜花



2、 分析与尝试。



1、分析喜字的结构特点(找对称轴)



2、示范讲解喜字的折叠方法



3、重点讲解喜字剪法的关键



4、学生试剪双喜



5、评价学生作品找出剪错的原因



3、感受与体验。



1、欣赏民间优秀喜花作品(课件呈现)



2、分析民间剪纸的内涵


谐音:连(莲)年有余(鱼) 喜上眉(梅)梢 蝙蝠(福) 鸡(大吉大利)


寓意:石榴 ( 多子多福) 牡丹(富贵)龙凤{吉祥}



3、讲解剪纸制作的步骤:画稿设计-剪刻-托裱



4、教师示范剪纸制作过程


启发学生在喜字基础上怎样进行变化创作



4、 想象与创作。



1、出示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设计1幅带花边的喜字


要求 (1)、花边内容不限,要与喜子巧妙结合


(2)、形式不限


(3)、将作品粘贴在白色铅画纸上



5、展示与评价。


1 、请学生将作品按要求贴在黑板相应的区域(创意好、形式美、需努力)


2 、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学生评价, 并发布金点子


3 、教师简评



6、小结。



3、案例反思:


手工制作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等新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交流信息,致力于创设1种快乐的教学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民主、宽松、友好的师生情感。本案例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用课件呈现民间优秀喜花作品,把传统的艺术美引入课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听故事、欣赏、动手操作,感受我国剪纸的内涵及文化。这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的作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创新,剪出了时代特色,使我认识到兴趣是的老师,不了解学生兴趣是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的,而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就上不好有质量的课,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同伴交流,体验剪纸的快乐。最后我设计了自评、互评、师评环节,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1步改进,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进1步得到提高,并且从中学到更多新的技能。


总之,本节课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突出了美术学科的审美特征,着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剪纸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创作、体验创作,投入创作的实践中,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3、要1-2年级的手工制作教案


1年级课程标准


1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1学段(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全册备课


全册教材分析


1年级今年采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这套教科书根据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美术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


教科书的编写目的,是配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施, 进行课程、教材、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是提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实验教材。


全册教材分析共20课,绘画课为主要的学习对象、手工制作课(工艺课)作为辅助绘画的,使绘画更具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欣赏课为次要内容,只是有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欣赏的内容。


全册教材有以下主要特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的养成,又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立体选择空间。


本教科书的基本体系是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深入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进行。


总之,本教科书从观念、结构、内容几方面强调创新。既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又突出本学科课程因素;既有传统,也有革新。围绕美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既有遵循《课程标准》精神和基本要求的规定性,也有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工具材料等方面的选择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易于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对色彩的敏感。通过手工制作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创造自然情趣的效果。强化视知觉训练,通过1系列有趣的绘画游戏,打破儿童绘画练习中1些僵化的模式,让儿童从1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和记忆形象;利用丰富多彩的造型游戏形式手段,打开学生在形象记忆方面的思路。扩大学生们的视野。


2.能力培养目标:


启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色彩作画;启迪遐想,在装饰或变形造型中以局部剪裁或变化中,运用自如;为创造形象和再现特定形象基本特征提供必要的造型依据,以抽象导向具象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启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兴趣;进行立体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


3.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去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去创造美的生活。热爱丰富的文化艺术,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养成爱观察爱创作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形与色的知识,进行绘画练习(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等);学习运用撕、折、染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图形;学习运用揉捏搓挖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水果、动物、玩具等)。


难点:学生是否对美术产生兴趣;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提高学生对立体模型的动手再制作能力。


教学改进措施:


1. 教学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


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2. 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


影片、录象片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3. 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 课型 教学内容


第1周 绘画课 《神奇的口袋》


第2周 创作绘画课 《大家都来做》


第3周 创作绘画课 《彩线连彩点》


第4周 创作绘画课 《淅沥的小雨》


第5周 综合课程 《闪光的烟花》


第6周 创作绘画课 《美丽的印纹》


手工制作课 《纸风铃》


第7周 综合课程 《鱼儿游游》


第8周 综合课程 《我在空中飞》


第9周 创作绘画课 《我的新朋友》


第十周 创作绘画课 《鲜花送老师》


第十1周 手工制作课 《妈妈的节日》


《我做的文具》


第十2周 手工制作课 《会动的小纸人》


《繁忙的交通》


第十3周 创作绘画课 《童话里的小屋》


第十4周 立体制作课 《会滚的玩具》


第十5周 电脑绘画课《动物王国》


综合课程 《办年货》


第十6周 欣赏课 《动物、植物欣赏》。



4、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动技术 12.立体纸艺的设计与制作》优质课教案_5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沈敏琴 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案


课题名称| 花篮的编制|任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花篮编制的工艺制征|
2、感受操作材料纸藤的性能特点,并能合理的运用“绞编”的传统手工技术|过程与方法: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做中学”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环形绞编”的制作要领,边实践边领悟。|情感与价值:
1、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热情。|
2、体验技术性劳作的乐趣与艰辛,确立环保、质量、效率意识|
3、加深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环形绞编|


教学难点|环形绞编、锁口收边|


教学方式|观察法、探究法、实践法|


课前准备|
1、花篮教具、PPT课件|资源准备:
2、微视频:绞编|
3、绞编示意图|材料:纸藤|工具准备: 工具:剪刀、白胶、夹子|板书设计媒体使用|板书:花篮结构分析|媒体使用:微视频|


教材分析|编制工艺是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传统手工技术。本项目选自9年义务教育初中劳动与技术实验本《工艺制作》——花篮编制,并适当进行了调整。|


学情分析|编制是生活中的1项基本技能。学生之前尝试过中国结的编制,有1定的编扎操作基础。初中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当有了基本的“花篮”制作材料,同学们的制作热情很快就能被点燃,同学之间的分工协作,更是有助于花篮的完成。|。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动技术 1.我有1双小巧手——手工纸艺、陶艺》优质课教案_6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潘万兴 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内容简析:贺卡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1种重要的方式,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运用折纸,剪切,粘贴等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需要,展开想象,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贺卡。在制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感恩情怀。



1、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根据不同节日的主题,将自己的创意、方案转化为形式各样的贺卡。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细致、耐心的劳动品质和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3、学生会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制作造型各异的贺卡。



4、通过写祝福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活动对象:3年级的学生



3、活动计划:


活动分3个阶段


第1阶段:认识了解贺卡。通过查询网络或相关书籍,并与同学交流讨论,通过了解认识贺卡,知道贺卡的形式,作用及意义。


第2阶段:欣赏贺卡,总结制作方法。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贺卡及图片请学生欣赏,讨论,总结出制作贺卡的方法。学生分小组学习各种制作方法。


第3阶段:制作贺卡,展示作品。小组合作动手制作贺卡,交流,展示。贺卡的内容分为哪几类?(生日贺卡课件呈现各种各样的贺卡,学生欣赏。
1、。



6、谁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案?在哪里可以找到?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1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1、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02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3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1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1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1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1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1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1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1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1)准备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2)启动阶段:2003年3月—2003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3)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3个阶段。在第3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3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1“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1,在学校、家庭中常有1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


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1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1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1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2“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1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3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3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03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04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6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1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2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1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04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1等奖,6人获2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3“走进3峡,感受3峡文化”。


随着3峡工程的兴建,3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3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3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3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3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3峡、走进3峡、感受3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2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3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3个内容“走进3峡,感受3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3峡大坝”,游览“3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3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3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下1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3.反思本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参加2005年湖北省活动课程实验与研究优秀成果评比。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