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中班古诗《悯农》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



1、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

作为1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了解春雨的特征与作用,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开展种植活动,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 教学步骤 (1)欣赏歌曲,揭示课题 1.放歌曲《春雨沙沙》,学生边听边想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谈。 3.板书课题:《春雨》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生字词反复读。 2.默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生字词,小组内读卡片。 (3)议读 1.同桌读,互相正音,评议,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4)感情朗读,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1.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的语气、语速和节奏。 2.学生练读。 3.朗读比赛:各小组选1人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教师发评分卡。 5.师生共同评议。 (5)结合插图,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教师梳理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3.师生互动,实破重点、难点。 (1)春雨有什么特点? 点击课本,结合图让学生认识到:“飘、洒、落、降”写出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通过对“点红、染绿、滋润、唤醒”等词语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春雨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配乐朗读全文 1.放音乐,点击课本,展示《春雨图》。 2.自由练读。 3.学生配乐朗读。(指名) (7)扩展练习 1.想1想,春雨还飘落在哪些地方?它还带来了哪些变化? 2.搜集描写春雨的古诗、儿歌、歌曲等。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的念儿歌 2.尝试用动作表演儿歌 3.进行合理创编 活动准备 :麦苗、梨树、小朋友、种子的图片和下雨的图片个1张 活动过程 : (1)引出主题:(若当天正好在下雨)师:小朋友们听,外面在干什么呀?(回答) (若当天没有下雨)教师出示下雨的图片,师:小朋友们看,这是怎么了?(回答)嗯,下雨了,今天,我们就1起来学习1首儿歌,它的题目叫《春雨》,说说看叫什么?(集体回答后请个别小朋友站起来回答) (2)第1遍: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1.这首儿歌的题目是什么?2.请你说说在这首儿歌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 (3)第2遍: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在这首儿歌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 (4)第3遍: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你能根据刚刚老师念的儿歌把你听到的东西排1下顺序吗?(幼儿边回答边调整图片的顺序) (5)第4遍:教师与幼儿1起念儿歌,师:能干的小朋友和老师1起来念这首儿歌 (6)第5遍:教师与幼儿1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师:我们1起来学学动作吧,下小雨可以怎么做啊···(让幼儿自己说自己做,如果实在想不到,教师再提供信息)好,现在我们1起来1边做动作1边念儿歌吧 (7)创编:师:春天里,还有谁也要发芽,谁也会开花,谁也想长大呢?小朋友除了种瓜还可以种什么呢?请你用儿歌里好听的话来说1说 活动反思:本活动是以儿歌的形式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幼儿在念儿歌时有节奏感,能够对儿歌进行合理创编附(儿歌):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3 活动目标 理解春雨贵如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活动准备 图片、板书、字卡 活动过程

1、问: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2、小结:春天是1年中最温暖的季节,风是温和的,雨是珍贵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1篇春雨的儿歌。

3、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儿歌两遍。提问:种子、梨树、麦苗、孩子分别是怎么说的?

4、小结:儿歌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景物生命力,使自然景物更贴近我们生活。小朋友可以摹彷说1句话

5、学习生字“梨”梨树、

6、老师带小朋友领读两遍。

7、男孩、女孩分角色朗读 活动延伸 和爸爸妈妈唱《春雨沙沙》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4 活动目标: 1.能有节奏的念儿歌。 2.尝试用动作表演儿歌。 3.进行合理创编。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麦苗、梨树、小朋友、种子的图片和下雨的图片个1张 活动过程:

1、引出主题。 (若当天正好在下雨)师:小朋友们听,外面在干什么呀?(回答) (若当天没有下雨)教师出示下雨的图片,师:小朋友们看,这是怎么了?(回答)嗯,下雨了,今天,我们就1起来学习1首儿歌,它的题目叫《春雨》,说说看叫什么?(集体回答后请个别小朋友站起来回答)

2、第1遍。 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 1.这首儿歌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说说在这首儿歌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

3、第2遍。 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在这首儿歌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

4、第3遍。 教师念儿歌,幼儿欣赏,结束后幼儿回答:你能根据刚刚老师念的'儿歌把你听到的东西排1下顺序吗?(幼儿边回答边调整图片的顺序)

5、第4遍。 教师与幼儿1起念儿歌,师:能干的小朋友和老师1起来念这首儿歌

6、第5遍。 教师与幼儿1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师:我们1起来学学动作吧,下小雨可以怎么做啊···(让幼儿自己说自己做,如果实在想不到,教师再提供信息)好,现在我们1起来1边做动作1边念儿歌吧

7、创编。 师:春天里,还有谁也要发芽,谁也会开花,谁也想长大呢?小朋友除了种瓜还可以种什么呢?请你用儿歌里好听的话来说1说。 幼儿园中班语言《春雨》教案5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句式“下吧,下吧,我要……”以及词语“发芽、开花、长大”。 2.尝试将春天的经验仿照这个句式进行仿编,敢于在集体活动中。 3.感受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萌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点: 学说句式:下吧,下吧,我要…… 活动难点: 尝试将春天的经验仿照这个句式进行仿编,敢于在集体活动中。 活动准备: 1.儿歌内容的图谱。 2.春雨的声音,春天的背景图。 活动过程:

1、倾听交流——我眼中的春天。 1.教师出示春游景色图。 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春天到了,上个星期老师还带你们去春游了,我们看到了很多春天的景色。看,这是什么? 师总结: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柳树冒出了11抹1抹的新绿,小草也把小脑袋探出来了,春天真美丽呀。

2、理解感知——学习儿歌《春雨》 1.师:春天还有好听声音呢,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对,这是下雨的声音。滴答,滴答,下小雨啦(下雨PPT)。我们1起来学1学。 2.师:瞧,钻在泥土里的是谁呀?种子宝宝可喜欢春雨了,听听看他说了什么?“下吧,下吧,我要发芽。”(图谱)什么叫发芽?对,种子吸收了春雨,他会钻出泥土,长出嫩绿的叶子。(点击PPT)就像这样。 我们1起来看着图谱说说种子宝宝的话吧。 如果配上动作那就更好看了,你们会吗? 3.师:种子喜欢春雨,梨树也喜欢春雨,看梨树在春雨的滋润下怎么样了?(发散后)(点击PPT)那梨树会和春雨说什么?原来有了春雨梨树也开花了。 现在我们都是梨树,我们1起来做1做、说1说。 4.师:看看哪个好朋友来了,有了春雨,麦苗会怎么样?(幼儿猜测后点击ppt)那他可能说什么呀?(图谱) 1起来跟着麦苗宝宝念1念。 师总结:麦苗宝宝因为有了春雨慢慢的长大了。 师:你们喜欢植物宝宝吗?那我们就来演1演,接下去老师请第1排的小朋友来做种子,第2排的小朋友来做做梨树,第3排的小朋友来做麦苗 师:植物宝宝都喜欢春雨,小朋友那你们喜不喜欢春雨呀,有了春雨你们能干什么?那你想对他说什么?(幼儿自由发挥) 师: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我们看着图谱说1说这个小朋友对春雨说了什么? 谁来1边做动作1边说1说。 师总结:原来下春雨了,我们小朋友能干好多好玩的事情呢。

3、朗诵练习,熟悉儿歌《春雨》 师:我们把他们的话连起来就成了1首好听的儿歌,现在我们来1起完整欣赏1下《春雨》吧。 师:你们学会了么?我们1起来说1说春雨吧。 师:真棒,那我请小朋友们来扮演种子、梨树、麦苗和小朋友。 师:真好听,现在我们都是小演员要把这首好听的儿歌表演给客人老师看,老师帮你们配上优美的音乐,全体起立。

4、操作交流——仿编儿歌《春雨》 师:想1想春天还有什么植物和动物,想对春雨说说话呀?他会说什么呢?。

中班古诗《悯农》教案



2、中班古诗《悯农》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1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中班古诗《悯农》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中班古诗《悯农》教案3篇1   活动目标:   

1、在说说、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了解古诗《悯农》的含义及意境,并能大胆地随乐吟诵。   

2、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懂得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师幼共念《大馒头,哪里来》   师:孩子们,大大的馒头是从哪里来的?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   师:农民伯伯种地辛苦吗?那儿歌里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变换方式诵读古诗   

1、观察图片理解诗意   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你们仔细看1看,画面上有些什么?   师: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自主回答)   师: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怎么劳动的?我们1起来学1学。   师:天气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师:谁知道盘子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哪里来的?   师:秋天到了,农民伯伯辛苦种的粮食都丰收了。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   

2、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们的唐代大诗人李绅写下了1首很好听的古诗《悯农》,就藏在这几幅画里,让我们1起来听1听。   师:刚才你都听到了哪些好听的诗句?   

3、多种形式熟悉诗句   师:我们1起看着图试着来念1念。   师:会了吗?接下来我领诵第1句,你们接下面几句,题目我们1起说。   师:你们念的真好听,下面我来请1位小诗人来领诵,谁愿意自告奋勇?   师:你们真像小诗人,下面,我们换种方式来试试看。杨老师念第1句,你们接第2句,杨老师念第3句,你们接第4句,我们轮流念,好吗?   师:接下来,我们男孩和女孩来PK下,看看谁念的又清楚又好听,好吗?谁先来?男女小诗人们表演的旗鼓相当,为你们精彩的朗诵鼓掌。   师:接下来我们玩个开火车的游戏,4个小朋友1组,每组诵读1句古诗,看看哪1组朗诵得又清楚又好听。   

4、捡米粒游戏有节奏诵读   师:秋天,农民伯伯种的.粮食丰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时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么办?那请你们看1看、听1听,我是怎么捡的?(教师示范有节奏边捡米粒边念古诗)   师:我是怎么捡米粒的?让我们跟着熟悉的音乐1起来试1试吧!   师:这边有好多米粒,我们1起帮助农民伯伯捡米粒吧!天快黑了,我们得加快速度捡哦(速度放快)   

3、吟唱古诗情感升华   师:这么好听的古诗还可以?我们1起来听1听。你可以跟着这段熟悉的音乐配上我们新学的古诗1起轻声地唱1唱(幼儿跟着音乐1起哼唱)   师:看来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唱了,那我们1起来唱1唱吧!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吟唱古诗)   师:你们唱得很动听,那我们集体来表演这首古诗,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演1演,跟着音乐可以加上好看的动作哦。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的馒头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   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古诗《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班古诗《悯农》教案3篇2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1词,并能说1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古诗挂图、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2、儿歌:《捡米粒》小小1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1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1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主题。   

1、图片上有谁?在做什么?   

2、当时的天气怎么样?   

2、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1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1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1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1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1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1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3、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了1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幼儿在与环境、老师、同伴的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此活动时我对教材内容全面、透彻的分析,从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等多方面分析,抓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就能较好的发挥作品的功能。 中班古诗《悯农》教案3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2、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1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3、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1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4、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1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1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中班科学竹子和竹制品教案



3、中班科学竹子和竹制品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



4、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

作为1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仅供参考,大家1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1    活动背景: 中班孩子的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显然要比小班孩子大而多,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兴趣,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也开始萌芽。   活动最好在孩子生活需要的情景中进行,如:体育活动中孩子发生不安全因素了,或者同伴的身体有些变化了等等。   本活动努力使孩子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同时,对自己身体的安全有所重视。   当然,在这次活动中,孩子对自己身体“哪些部位会动"的探索,不可能完整,但是孩子探索的目的,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如果可以将孩子敏锐的目光和强烈的兴趣引向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那么,这样探索活动的结果,又何需去苛求呢。    内容与要求: 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1些部位,对身体感兴趣。    活动准备: 纸偶娃娃,人物动、静活动图片,如跳舞、织毛衣、踢足球等,记号笔等。    过程与指导:

1、做游戏“木头人” ――孩子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动的,老师正好作小结。   老师(小结):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的。   

2、跟着音乐动1动 ――让灵动的身体与前1个活动“木头人"形成鲜明的比较。   

3、说说:人有哪些活动 老师:跳舞是1种活动。(出示图片)她在干什么?织毛衣是1种活动。(出示图片)踢足球也是1种活动。你们知道,人还有哪些活动呢?――了解人的许多活动,感受生命的丰富。   

4、说1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 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活动呢?是因为人的身体的许多部位能动。   

1、边动边记录:你的身体有哪些地方会动的?   

2、讲讲哪些地方能动,讨论:   这个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   这里会生什么病?   

3、介绍骨折、脱臼。   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与本班孩子的健康情况相结合则更好。   

5、我们身体会动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以后慢慢去发现 ――这个活动还没有完,因为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发现 还没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挂本本子,供孩子进行专题记录。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2    设计理念:   《3--6》儿童发展指南》指出,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播放"多吃蔬菜身体好"故事视频、蔬菜美食图片展示,幼儿为蔬菜涂上颜色培养孩子对蔬菜的喜爱。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吃蔬菜的多少,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特征和作用。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常见的蔬菜,能说出蔬菜的名称以及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常见蔬菜的营养价值,知道多吃蔬菜对身体有益。   3.情感目标:初步养成喜欢吃蔬菜的良好习惯。   重点:了解多吃蔬菜的益处。   难点:养成喜欢吃蔬菜的良好习惯。   

2、活动准备   "多吃蔬菜身体好"故事视频、蔬菜美食图片、常见的蔬菜图片与实物图   

3、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以"多吃蔬菜身体好"故事视频导入课题,并提问:小朋友们,刚才视频中你们看到什么呀?他们在做什么?它们可爱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常见蔬菜。(5分钟)   2.认识哪些蔬菜: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描述蔬菜的基本特征,告诉幼儿这些蔬菜对身体的益处。(8分钟)例如:   (1)西红柿是什么颜色的,吃起来什么味道的,它长得像什么,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红彤彤、酸酸甜甜、红灯笼;含有很多维生素,防中暑,治牙龈出血,美容。可以做菜也可以当水果吃哟。   (2)黄瓜:翠绿、脆。凉拌青瓜可以减肥。有些人还用来敷面美容。   (3)胡萝卜:红,可以预防近视,人吃了不会那么快老喔。   (4)小白菜:可以帮助我们提供营养、强身健体。可以减肥,预防肥胖症。   (5)南瓜:帮助食物消化,预防便秘   (6)苦瓜:清热消暑、美容、苦瓜、鸡蛋同食能保护牙齿治疗胃气痛、眼痛、感冒、伤寒和小儿腹泻呕吐等   (7)蒜头:蒜头的味道虽然闻着有点辣,但是可以炒着吃、拌着吃,吃了它会把咱们身体里的病菌全部杀死。增强抵抗力,少生病。   3.引入蔬菜美食:既然蔬菜那么重要,孩子们吃过哪些蔬菜美食呢?   孩子各抒己见,老师适当引导。展示美食图片。(3分钟)   4.展示蔬菜实物,让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选出对应的实物。   5.给孩子发放蔬菜卡通图片和模型,请幼儿为手上蔬菜上颜色。培养对蔬菜的感情与喜爱。(4分钟)    【课后活动延伸】    安排区域活动:   方案1:带领孩子观看蔬菜园   方案2:模拟蔬菜超市,自主选择,进行营养搭配。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增强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3   

1、设计思路:   进入中班后,我们的孩子基本动作更为灵活,他们不仅能够自如地进行跑、跳、爬等动作,还敢于尝试、探索各种动作。   《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大胆的进行各种身体运动,并具有调整自己身体运动的能力。出于孩子们的动机、兴趣,我们1起探索了不同形式的走、跑、跳。孩子们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意。因此,我就开展了探索“身体、移动”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将利用身体的4肢包括头、腰等各个部位来尝试移动,从自己身体本身得到运动的快乐是本次活动的宗旨。   

2、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走、跑、条、跳、爬、滚等能力,提高机体的协调性、平衡性。   

2、敢于运用自己身体各个部位来探索不同的动作,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   

3、活动准备:   孩子对走、跑、跳的不同形式有了尝试和探索。   

4、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绕场进行走、跑、跳的多种练习。   走(慢走、快走、高个子走……)   跑(高抬腿跑、踢屁股跑……)   跳(双脚跳、单脚跳、转圈跳……)   

2、我的身体会移动。   1)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用不同方法来移动身体。   要求:利用身体的移动,到达终点。但不能使用走、跑、跳3种动作。   2) 挑战   个别幼儿进行动作的挑战,其余幼儿当裁判,判定该幼儿挑战成功或失败。   鼓励幼儿积极挑战,利用身体的所有可利用的部位(肩膀、腰、臂、膝盖等)来尝试移动。   和幼儿1起来积极尝试有创意、有难度的动作。   

3、放松运动   游戏“雪人要化了”。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4    活动目标:   1.掌握1些安全玩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   2.初步了解受伤后的简单救助方法。    活动准备:   事先安排情景表演,幼儿头饰。    活动过程:   

1、怎样安全地玩   (1)情景表演《跳跳蛙撞疼了头》   1.老师请你们看表演,呆会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观看情景表演前半段:跳跳蛙撞疼了头)   2.刚才你看到谁在干什么?只听见“哎呀”1声发生了什么事情?跳跳娃为什么会受伤?应该怎样做才不受伤?   (2)情景表演《火帽子扭伤了脚》   1.谁也来了?(火帽子)火帽子来干什么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看情景表演前半部分:火帽子扭伤了脚)   2.火帽子有没有受伤?它为什么会受伤?应该怎样做才不受伤?   (3)看图片:安全地玩   1.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要安全地玩,可是在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朋友还不知道,我们1起去看看小图片中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1组的幼儿共同看小图片,重点来看看在玩的小朋友是怎样受伤的,我们应该怎样来玩才能做到保护自己不受伤。   

2、不小心受伤了怎么办   (观看情景表演后半段:跳跳蛙撞疼了头以后)   1.跳跳蛙的头撞到石头上了,这时谁来了?(红袋鼠)它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跳跳蛙,你怎么了?不要紧。我帮你揉揉,以后走路、跑步的时候眼睛要看前面,这样就不会撞疼头了)   2.那我们来告诉跳跳蛙走路、跑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才不会受伤?   (看情景表演后半部分:火帽子扭伤了脚)   3.火帽子的脚扭伤了,他直叫喊:“好疼啊!好疼啊!”怎么办呀?(帮它揉揉,请1个幼儿去揉1揉)“哎呀,哎呀,你怎么越揉我越疼啊?”“小朋友,不能揉,不能揉”红袋鼠过来阻止。“红袋鼠,为什么不能揉?”“扭伤了脚可不能揉,先用冷水敷1敷,再把它送到医院里。”   4.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小心受伤了,应该怎么做呢?   让孩子知道,在幼儿园里如果有孩子受伤的时候,小朋友应该第1时间告诉老师,这样就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能减少伤害的程度。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良好生活习惯。   

2、幼儿懂得关心自己的身体。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早睡早起身体好”(1)、(2)、(3)、(4)。   

2、水彩笔人手1盒,剪刀每人1把。    【活动重点】   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知道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活动难点】   培养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懂得要早睡早起,养成好习惯。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1)、(2)。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这是1个晚上,小刚已经上床睡觉了,小红还在看电视、玩玩具。   

2、幼儿辨别说出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要求幼儿完整讲述并说出理由。)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3)、(4)。   

1、幼儿观察图片说出:这是1个早晨,小刚已经起床了,小红还在睡觉。   

2、幼儿辨别说出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要求幼儿完整讲述并说出理由。)   

3、请幼儿说说自己每天是否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应该向哪位小朋友学习。   

4、老师表扬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幼儿,并对幼儿提出要求:小朋友年龄还小,正在长身体,晚上要早睡,早晨要按时起床上幼儿园,这样才能长得又高又壮,身体健康。   

3、请幼儿为操作材料(1)、(3)画面涂色。   

1、幼儿知道小刚的表现好,能做到早睡早起,为小刚的画面涂上漂亮的颜色。   

2、幼儿涂好色后,用剪刀把画面轮廓剪下来,贴于主题墙展览,让幼儿相互交流、督促自己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6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1些部位,对身体感兴趣。   

2、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3、在大胆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增强活动兴趣,提高合作能力,体验愉快情绪。   活动重点:    通过自身探索,感知身体多个地方能动。   活动难点:    认识关节这1新名词。   活动准备:   纸偶娃娃,人物动、静活动图片,如跳舞、织毛衣、踢足球等,记号笔等。   设计理念:   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中班孩子的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显然要比小班孩子大而多,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兴趣,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信心,也开始萌芽。于是设计了这个活动《我们的身体》,通过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充分运用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探索身体会动的秘密,原来是关节在动,从而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接受"关节"这1概念。    活动过程:   

1、做游戏"木头人"——孩子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动的,老师正好作小结。   老师(小结):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的。   

2、跟着音乐动1动——让灵动的身体与前1个活动"木头人"形成鲜明的比较。   

3、说说:人有哪些活动——了解人的许多活动,感受生命的丰富。   老师:跳舞是1种活动。(出示图片)她在干什么?织毛衣是1种活动。(出示图片)踢足球也是1种活动。你们知道,人还有哪些活动呢?   

4、说1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活动呢?是因为人的身体的许多部位能动。   

1、边动边记录:你的身体有哪些地方会动的?   ——记录在纸宝宝上。   

2、讲讲哪些地方能动,讨论:   这个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   这里会生什么病?   ——通过"能动"和"不能动"的比较(在感受不会动时,可以请 孩子尝试不动某部位,做1件事,可以有这样的指导语"瞧,不动不行吧"、"动了才方便呢"等等),感受活动部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介绍骨折、脱臼。   ——与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与本班孩子的健康情况相结合则更好。   

5、我们身体会动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以后慢慢去发现——这个活动还没有完,因为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发现 还没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挂本本子,供孩子进行专题记录。    活动延伸:   我们身上除了这些能看得见的地方可以动,在看不见的身体里面也有会动的地方。下课后请你们去找1找,把你的发现和你的朋友分享1下!    反思:   今天幼儿表现不是很好,散文中提到耳朵的用处,大多他们都没听清楚。分析原因:可能是受到散文的局限性,因此幼儿的想象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也许是我对孩子们的要求太高了。建议与措施:今天的活动,使我体会到,孩子们是十分喜欢1些实物的东西,非常喜欢把眼镜带在自己的耳朵上玩,但这些实物太少了,不能使所有的幼儿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多准备教具。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7   指导语:   

1、让幼儿在好玩的音乐游戏中认识身体各个部位,提高幼儿肢体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亲子游戏的趣味性,喜欢参与音乐游戏。   

3、本组游戏适合3-4岁幼儿。   游戏1:手指歌Ⅰ游戏功能:   

1、知道各手指的名称,用手指做游戏。   

2、增强亲子间的合作,融洽亲子感情。   游戏过程:   

1、家长引导孩子1起认识各手指的名称,能正确说出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拇指。   

2、边唱歌曲《手指歌》,边进行表演。   游戏2:手指歌Ⅱ游戏功能:   能跟着歌曲,用手指做动作协调地表演。   游戏过程:   

1、父母和孩子边拍手边唱歌。   

2、父母和孩子边唱边用手指做动作表演。   附动作:   大胖子睡了(醒了)--大拇指收起(放开)。   2胖子睡了(醒了)--食指收起(放开)。   高个子睡了(醒了)--中指收起(放开)。   矮个子睡了(醒了)--无名指收起(放开)。   小不点儿睡了(醒了)--小指收起(放开)。   呣呣呣--两手合拢放耳边作睡觉状。   啦啦啦--两手胸前作拍手状。   游戏3:小猪噜噜游戏功能:   能跟着歌曲,用手指动作协调地表演。   游戏过程:   

1、孩子跟着妈妈边唱边用手指做小猪噜噜的动作。   

2、妈妈唱歌,孩子独立地自己用手指做动作。   附动作:   小猪吃得饱饱--两手相握空心拳。   闭上眼睛睡觉--两手合掌放耳边作睡觉状。   大耳朵在扇扇--两手交叉在胸前上下扇动。   小尾巴在摇摇--两手手指交叉相握,小手指伸出摇动。   呼噜噜呼噜噜--两手手指交叉相握,两拇指跷起1动1动似打呼噜状。   小尾巴在摇摇--两手手指交叉相握,小手指伸出摇动。   游戏4:我的拇指动动游戏功能:   

1、学会边唱歌边表演。   

2、家长引导孩子尝试创编歌词。   游戏过程:   

1、家长和孩子边唱歌边做拇指动作。   

2、家长启发孩子说1说自己的身体还有什么地方能做动作。例如:我的小脚动1动,引导孩子用类似的句子边说边做动作。   

3、家长带领孩子1起将创编的句子用相同的曲调唱出来,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8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1些部位,从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知道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3、在大胆探索、自我发现的活动中,增强活动兴趣,提高合作能力,体验愉快情绪。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纸盒制作的木头人;各种图案标记;音乐《眉飞色舞》、《兔子舞》等。    活动过程:   

1、出示木头人,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请出木头人,幼儿与木头人打招呼。   师:小朋友们,听,是谁在哭呀?我们1起把他请出来。   木头人出现提问:他是谁?木头人怎么了?他为什么不高兴呢?我们问问他。   木头人讲述原因(不舒服、不能动)   

2、幼儿帮木头人脱掉“外衣”。   请部分幼儿帮助木头人脱掉身上用纸盒做的“外衣”。   

3、扮演木头人的小朋友听音乐表演。   

2、探索自己身体可以动的部位,并做标记。   

1、观察并讲述扮演木头人的小朋友表演时身体哪些部位在动。   表演时,教师提醒幼儿观察:小朋友们仔细看1看,跳舞的'时候他身体的哪些地方在动?   表演结束,提问:你看到他跳舞时身体的哪些地方动了?(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幼儿给自己身体会动的部位贴标记。教师巡回指导。   师:其实,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动1动,按顺序来找1找,在能动的部位贴上你喜欢的标记。(幼儿自由探索)   

3、幼儿相互交流,并把有标记的部位动给对方看。   师:找1个好朋友,把你找到的部位动给他看1看。   

4、请个别幼儿展示,让有标记的部位动1动,并启发别人模仿。   

5、听音乐,幼儿自由做动作。   师:我们的身体上有这么多部位都能动,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让你的身体动起来吧。   

3、通过讨论,知道多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   

1、讲述运动后的感觉。   提问:运动后你有什么感觉?贾老师运动后觉得好舒服呀!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   

2、讨论运动对身体的好处。   经常运动身体会怎么样?(强壮、健康、不生病、棒棒的……)   

3、说说人们常做的运动项目。   你看到人们做过什么运动?(做操、打球、打太极拳、跳舞、健身广场锻炼、跑步……)   

4、小结:为了健康,小朋友们从小要喜欢运动,经常运动。   

4、表演《眉飞色舞》   

1、幼儿表演《眉飞色舞》   

2、邀请其他教师1起表演。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9   

1、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1起。   (2)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2、活动准备   (1)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2)幼儿用书第5册封

2、第1页。   

3、活动过程   (1)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停,它总是跟着我们。   (2)分不开的影子。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影子能和我们分开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影子和你分开?   2.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请你想个办法把影子和自己分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用跳或者站在桌子上等方法。)   3.根据刚才幼儿的猜测,逐1进行尝试和验证。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和你分开?你成功了吗?   5.教师小结:影子和身体在1起,不能分开。   (3)影子捉迷藏。   1.大胆猜想,引出游戏。   —1影子不能和身体分开,那影子能躲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吗?   2.师幼共同玩影子捉迷藏游戏:教师蒙上眼睛,从1数到10,幼儿在操场4周寻找可以将影子藏起来的地方,如大树后、房屋旁,然后教师去找影子,如发现幼儿的影子还能被看到,就表示被抓住,被抓住的幼儿和教师1起去找影子,直至游戏结束。 幼儿园中班教案《身体》10   

1、目标:   

1、科学、正确地面对性话题,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2、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基本的防卫方法。   

3、能自由地表达,积极地思维。   

2、准备:   

1、活动前的调查,对两性的区别有了初步的认识。   

2、搜集大量的性教育资料,以应对课堂上孩子们的突发提问。   

3、角色分工、互助协调,布置有关两性知识的活动区角,提供较为丰富安全的可操作材料。   

3、过程:   

1、谈话引入,讲解什么是“性”。   师:“现在请小朋友分成男孩、女孩两组。”(幼儿根据要求分组)   师:“我们1起相互观察1下对面的小朋友和我们自己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阐述自己所看到的男、女有什么区别,充分讨论自己对性别的看法)   师:“从什么地方看出不同?这些地方说明他(她)是什么性别的?”   幼1:“女孩子的头发长长的,梳辫子的。”   幼2:“男孩子平时上厕所都是站着的。”   

2、思考:什么是“性”?   师:从这些地方我们都能区分出我们不同的性别,看来“性”是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的,不光是从头发的长短就能判断性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代表着性别差异的。是哪些部位呢?   幼:“什么地方呀?”   师:“就是我们穿衣服遮起来的部位”   

3、明确身体的隐私部位,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师:“这有1段视频,大家看完后有什么举手告诉大家。”(观看《蜡笔小新》随便脱裤子的行为视频,并进行讨论。)   幼1:“小新不讲卫生。”   幼2:“都不知道害羞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什么部位是要保护的,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用游泳讲解)   师:“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不能随便给别人看的,我们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因为那是我们的隐私,随便暴露自己的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   

4、游戏:“找朋友”。   体验与朋友的亲密接触,讨论哪些接触是友好、善意的,哪些是不友善的接触?。

中班优质课《红薯》教案



5、中班优质课《红薯》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薯,了解其生长环境及各部分特征。

2、了解食用红薯的好处。重点难点

1、红薯我们通常食用的是它的“块根”。

2、食用的好处。活动准备

1、红、黄两种红薯;

2、课件;

3、浅盆;

4、出芽的红薯;

5、各种红薯制品;

6、生、熟红薯。活动过程第1课时·出示准备好的两种不同种类的红薯,请幼儿观察——先出示红色的,再出示黄色的。——出示红色后请幼儿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再出示黄色的红薯,并说说和前面出示的红色的红薯有哪些不同?——把红薯分别切开,请幼儿观察红薯地内部是什么样的,并比较红、黄两种红薯内部有什么不同。·出示教学课件让幼儿观察——观察第1幅画面,绿绿的红薯地。让幼儿找1找红薯在哪儿?——画面2,找红薯。向红薯根部挖。(原来红薯长在地下,它是红薯的根)——观察红薯叶。——观察红薯花,并将其同牵牛花对比。·请幼儿参与1起种红薯。第2课时·出示生红薯和幼儿讨论吃法——红薯可以怎样吃?你爱吃它吗?生吃熟吃的感觉?——你最喜欢怎样吃?(让幼儿尝1尝生红薯和熟红薯)——如果有幼儿说不爱吃,可以原因。·出示红薯制品——这么多好吃的都是和红薯有关的,它们都是用红薯的什么做的?——你还知道那些红薯制品。·讨论吃红薯的好处。·和幼儿1起分享各种红薯制品。活动延伸:·和幼儿1起观察记录红薯地生长过程。·请家长和幼儿1起制作和品尝美味的红薯制品。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们能够认识红薯,并了解到红薯是长子地下的我们通常食用的都是红薯的根部,以及食用红薯的好处,改善了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这节活动课,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非常好,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自主的发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以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为出发点,以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总的来说本次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提高自己在活动中的应变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能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