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表达规律_教案1,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2013年最新版本
1、探索与表达规律_教案1
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证明规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教学难点:学会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教具:日历纸两张,白纸一张自制日历挂图一张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情境导入:活动1:数青蛙(教师先说,学生根据所听到的数的规律往下接)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学生接着往下说,三只﹑四只﹑五只…提问:"n只呢?"由此引入课题
2、发现规律活动2:日历中的规律(在黑板上挂出自制挂图)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二.解疑合探
1、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最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用自己准备的日历纸再圈一个3×3方框试试,结论相同吗?跟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这个关系对每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6次后,可得到几条折痕。
2、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案2013年最新版本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全套表格式教案及教学计划教案,共73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百度搜索“飞翔教学资源网”就可以到我们网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 (1~3年级)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1.数的认识。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数的运算。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5)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常见的量。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探索规律。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1.图形的认识。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图形与变换。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图形与位置。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1.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4)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5)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6)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7)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2.不确定现象。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在本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时,应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 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认识钟表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要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能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20各数;能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 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6、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认识钟表的过程,知道钟表可以用来计时;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五、教学难点。
1、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第01周
9、1 可爱的校园 1 第02周-第03周
9、3-
9、14 一、生活中的数 8 第04周-第05周
9、17-
9、28 二、比较 4 第06周
10、1-
10、7 国庆放假 第07周-第10周
10、8-
11、2 三、加与减(一) 17 第11周
11、5-
11、9 整理与复习 3 第12周
11、12-
11、16 四、分类 3 第13周
11、19-
11、23 五、位置与顺序 4 第14周
11、26-
11、30 六、认识图形 2 第15周-第16周
12、3-
12、14 七、加与减(二) 8 第17周
12、17-
12、21 数学好玩 3 第18周
12、24-
12、28 八、认识钟表 1 第19周
12、31-
1、4 总复习 5 第20周
1、7-
1、11 期末工作 一 生活中的数 一、教学内容
1、可爱的校园
2、快乐的家园
3、玩具
4、小猫钓鱼
5、文具
6、快乐的午餐
7、动物乐园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0到10各数。
2、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写1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时安排 8课时。 课 题 可爱的校园 教学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在数数活动中,能数出1—10这10个数。 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知道学习需要有一些好习惯。 通过找生活中的“数”和“形”的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数数活动中,能数出1—10这10个数。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教学方法 情境法 谈话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引入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大家想学好数学吗?
1、谁会数数?来试一试吧!
2、学生汇报数数情况,请一名学生汇报数数情况。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1-10这几个数。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快找一找,说一说。 二、数数 动物学校开学了,真热闹。到校园里看一看,说一说有什么?有多少? 按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说一说。 按大小顺序数一数。 从数数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看我们的教室,你们发现了哪些数? 请数出10根小棒,8朵小花,5个三角…… 我们身边处处有数,现在跟老师排好队,悄悄地去看一看,找一找我们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 四、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五、作业设计 找一找生活里的数,说给家长听。 a:同桌互相看并说。 b:集体反馈交流。 c:评价学生数数情况。 小声说给周围的小朋友,要说一句完整的话。 a: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b: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c:集体交流。 学生自我小结,自我反思。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学反思 课 题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能结合具体数,说出生活中相对应的实例。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1—10各数,并能用1—10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1—10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教学方法 情境法 谈话法 发现法 练习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
1、说一说,认一认。 图中有什么? 图中哪些物体的个数是1?
2、数一数,认一认。 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
3、找一找,说一说。 (课件出示情境图) 图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哪些可以用5来表示?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2来表示?哪些可以用5来表示? 三、试一试
1、说一说。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数一数河里有几只鸭子? 排在第1的是哪只鸭子?谁排在第2? 小结:数可以表示有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
2、数一数,认一认。 (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独立数一数,再与同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图中有什么?有几个? 四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作业设计 找一找你身边的数,给同伴说一说。 观察情境图,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说出数数的过程。 根据情境图,学生自由说一说。 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 根据情境图,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学生独立完成。
3、探索与表达规律_教案1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专家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证明规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 学会探索发现数学规律. 教具:日历纸两张,白纸一张 自制日历挂图一张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情境导入: 活动1:数青蛙 (教师先说,学生根据所听到的数的规律往下接) 师:"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声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两声扑通跳下水."学生接着往下说,三只﹑四只﹑五只…提问:"n只呢?" 由此引入课题
2、发现规律 活动2:日历中的规律 (在黑板上挂出自制挂图)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二.解疑合探
1、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最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用自己准备的日历纸再圈一个3×3方框试试,结论相同吗?跟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这个关系对每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可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6次后,可得到几条折痕。
4、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公开课)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可柯斯达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学生能发现图形形状及颜色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游戏,认识“重复”并揭题
1、游戏一(击掌击掌拍肩)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老师先做,会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做。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呀,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的动作的?是不是发现了什么秘密?(生答) 师:老师击掌击掌拍肩,然后怎么做呢?再然后呢? 师:是的,击掌击掌拍肩它在不断地重复。 2.游戏二(拍手上上左左右右)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样接老师的动作的? 师:上上左左右右在不断地“重复” 师:对,像这样把“上上左左右右”作为一组动作,而且不断地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 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初步感知规律找规律。
5、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找规律—数字变化规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黄豆芽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表找规律导学案 学校|班级|一( )班|主备人|参 备 人|审核人|课 题|找规律—数字变化规律|课时—总课时|4-3|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出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重 难 点|引导学生理解找数字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计算找数字排列的规律。| 课前预习|书上第87页做一做第1题。| 课 型|新授课|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学具| 导学流程| 导学步骤|具体内容|复备栏|
1、导|○ ●● ○ ●● ○ -------|1 2 1 2 1 ----|□ △ □ △ □ △ ----- -----|4 3 4 3 4 3 ---- ----|¤ ◎◎◎ ¤ ◎◎◎ ¤ ◎◎◎|-- ----- -- ---- -- ----|每列的图形和数字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 |
2、学|自主观察例3例题图|
1、观察第一组图形的变化,和同桌互相交流,尝试用学具卡片边说边摆一摆。|
2、第二组图形的变化,看一看途中对应的数字,找一找这行数的规律。并在书上把空格处按规律继续填好。|自主观察例4|仔细观察,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展|挑多名学生依次上台汇报展示和同桌的交流结果以及自己观察到的数字变化。|
4、讲|例3教学|
1、第一组图:通过摆图形,发现正方形的个数不断增加,后一个图形总比前一个图形多3个正方形。|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3,相邻的两个数相差3|所以后面的数。
6、2017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七年级数学探索规律答案
答案:。